字词 | 《辛夷坞》 - 王维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夷坞》 - 王维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摩诘深于禅,此是心无滞碍境界。(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诗例】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解析】 “心无滞碍”,或曰“意无滞碍”,是禅宗佛学“净心”理论的通俗表述。它是讲心地清净,自性空寂,不着三界(欲、色、无色),不蔽三障(烦恼、业、苦报),不染六尘,不生六蔽,进入自在解脱、无累无碍、永恒清静、“寂然无相”的真如境界,即佛国净土。在这种境界中,泯灭物我、心境的一切差别,而达到心性清净、空寂的无差别境界,使心与境直接契合、融透,体验“真如”、佛心之禅悦。《维摩诘经》和禅宗经典《坛经》就概述了通过禅定(静虑)而心照凝寂、心净超禅,实现以“净心”建立 (达到)佛国 “净土”的佛性顿悟思想。 王维佞佛悟禅,深于禅理。山水景物是“自然”之一体,而“自然”又是佛家“真如”的另一种表述。在他看来,“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无一不见佛性。故提倡“身在百官之中,心超十地之上” (《赞佛文》) 的维摩诘居士的 “捷悟”: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饭覆釜山僧》)所以,王维山水诗描绘了一种以净空、寂美为特征的境界,体现着寂乐、安祥的禅悦之趣。在诗歌的意象表现上,采取了禅寂的“语默齐致,触物无碍”的双遣思维方式:“默”则静观心照,“语”则妙悟直觉,创造一种目击道存,心与境直接契合的境界,即以禅悦、禅法入诗。《鹿柴》、《鸟鸣涧》、《辛夷坞》等诗则是以禅法创造禅境的代表作品。 《辛夷坞》摄取了空寂无人的山涧与自开自落的芙蓉花两组意象,体现心境契合,自性空寂的禅悦之趣。“辛夷”,自古便是与兰、桂并美的芳洁的象征物,屈原在《楚辞》中多次提到它。辛夷木质芳香,其花色紫似莲而小如盏,亦芳香馥郁,故又称芙蓉花。辛夷的花苞似笔,生于枝梢末端,花开时,高枝末梢的花最先开放。前二写花开之景,便抓住“木末芙蓉花”的独有特征,勾描出辛夷花高扬枝梢,超然青空,在山中绽放红萼的高洁形象。后二写花落之境,“涧户寂无人”,摄取寂静之山涧,无人之陋户,映衬那淡泊自处的芙蓉花在山涧里“纷纷开且落”,于是辛夷花便成为既高洁,又淡逸、清寂的形象。这同左思《咏史》诗所写“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埋没、压抑于涧底的青松形象,颇有相似之处,但在左思诗中勃发出一股愤郁不平之气概,而在王维诗中却展现出一幅淡然静美、空寂宁极的境象。辛夷花春来自开,春去自落,自在无碍,不染尘垢;生涧户空寂之境,而自馨其芳,处无人识鉴之地,而自适其性。这正是诗人神往空净、寂乐之禅境的自我心性的象征和写照。此诗笔法洁净、自然,毫无着境滞物之感,堪称境象空明,玲珑澄澈,似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王维深味禅趣,喜借自然世界的空、净、无、寂、清、远之境象,创造心无滞碍,以静美、寂乐为特征的禅境,开拓了诗歌艺术独特的境界美。这种境界不仅展现于山水景物,而且渗透于诗人超然自适的隐逸生活。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直接写到诗人兴来独往,胜事自知的空淡自适的心性,看他任兴而行,行至水穷无路之处,便坐观云起飘逸之状,偶然遇见林叟,便谈笑忘机,真是一片心与境无处不谐的寂乐景象。这同辛夷花意象岂不神理相通?这与阮籍的率意独往,途穷则恸哭而返截然不同,倒与嵇康的“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体悟玄趣相映成趣。徐增讲:“于佛法看来,总是个无我,行所无事。行到,是大死;坐看,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说唐诗》)俞陛云称:“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所论颇有见地。其他如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也是心无滞碍境界,展现的则是方外禅境,不再赘述。 《辛夷坞》 - 王维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王鏊《震泽长语》) 【诗例】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解析】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 “辋川诸五绝,清幽绝俗,其间 ‘空山不见人’,‘独坐幽篁里’,‘木末芙蓉花’,‘人闲桂花落’四首尤妙,学者可以细参。”王维在辋川所作五绝共二十首,其《辛夷坞》则是佼佼者之一。魅力何在? 主要在于它语言的 “淳古淡泊”和境界的清幽淡远。 所谓“淳古淡泊”,应由两面解:“淳古”,即淳厚古朴之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原,不容改头换面,且具有远古的遗韵风神;“淡泊”,即平淡自然之意,它要求诗人必须抛弃功名,浮云富贵,然后才能“落其华芬”,“语造平淡之境”(葛立方《韵语阳秋》),这些特点,在《辛夷坞》中皆甚明显。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二句只是写山中的芙蓉花(即辛夷花,因花瓣和颜色近似莲花,且开在树梢,故亦称芙蓉花)正在其树梢含苞待放。一个“发”字,显示了红色蓓蕾的勃勃生机,从而给孤寂的山林带来了一片美好的春色。“近事浅语,发于天然”,不加雕琢,明白如话,一切如实写来,平平淡淡,和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今日天气佳”(《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日暮天无云”(《拟古》)等句一样,一点儿也看不出做作的痕迹,殆用家常口语。“木末芙蓉花”,看似寻常,却有出处,即《楚辞·九歌》“芙蓉搴木末”句之谓也。巧妙化用屈原的诗句,一方面表现诗人对屈原遗世独立、喜清厌浊人格的崇敬;另一方面可以借此而增添一些古风远韵,使本来平淡的语言中渗融进一丝醇古之味。此二句侧重写花发;第三句按理应接写芙蓉花开放的情况,但诗人却有意宕开一笔,转而写“寂无人”的“涧户”。所谓“涧户”,即沿山涧居住的人家。可现在涧户中却寂无一人。人到哪里去了呢?诗里没有说,但我们只要细加探究,便可深味出诗人的“言外之意”和“画外之音”,即:这些涧户虽然人去屋空,孤寂幽冷,但诗人却不在乎,相反,他喜欢的恰恰是山林的幽寂,所谓 “晚年惟好静” ( 《酬张少府》) 是也。正因为他的“好静”,他才能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幽趣。末句“纷纷开且落”,以芙蓉花自开自落的情景,来进一步反衬出“涧户寂无人”的静谧,别具远韵。全诗四句,中心乃一“寂”字。既然“涧户寂无人” 了,而芙蓉花又是无声无息地自开自落,这显然是一种似“动”实“静”的清幽之境。与《鸟鸣涧》 中的 “人闲桂花落”之句具有相同的艺术妙用。故此诗写“花”是虚,摹“寂”乃实。说此诗“幽淡已极,却饶远韵”(《诗法易简录》),宋顾乐说此诗“刻意取远味”(《唐人万首绝句选》),意即指此也。 《辛夷坞》这首诗,王维的晚辈好友裴迪曾有同题和作,诗云:“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此诗主要是写茂盛的春草和怒放的辛夷花,青红相间,构图色彩是鲜明的。但与王维相比,语言却不若王的淳古淡泊,意境亦不若王的幽深孤寂。读王维的这首诗,我们自然会感悟到它对杜牧《山行》的影响。杜诗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意境清幽古淡,与王维诗如出一辙。苏轼《罗汉赞》有两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人称妙悟所得,其意境亦当胎息此诗也。 王维诗歌“淳古淡泊”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一方面便与他后期啸傲山林、吃斋奉佛的隐居生活有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的思想、灵魂乃至语言都得到了陶冶和净化,加之他集诗、画、乐诸艺于一身,所以出现在他笔下的自然界的一切便都是那样的真切、清秀、灵动而惹人喜爱。因此,他的那些描写自然、歌咏山水的诗篇,可以说每一首都是一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有声画,“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王维这种“淳古淡泊”的语言风格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对那些山水田园诗人及隐逸诗人。不过,一些人不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一味模仿,结果却落入窠臼,适得其反。纪昀《批苏诗》中曾对此发过一番感慨,他说:“五绝分章模山范水,如画家有尺幅小景,其格创自辋川”(按:指王维《辋川集》),尔后辗转相摹,渐成窠臼,流连光景,作似尽不尽之词,似解不解之语,千人可共一诗,一诗可题千处。”这就给人们以一个深刻的启示,即文学创作应该以我为主,尊重客观,继承前人,发展自我,否则,那将会弄巧成拙,没有出息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