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辛夷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小诗描写山中辛夷花 自开 自落的情景。“辛夷”,即木兰,落叶乔木,又名木笔。“木末”,树梢。“芙蓉花”,莲花。因辛夷花苞的色与形都酷似莲花,所以这里的芙蓉花喻指辛夷花。“涧户”,山涧两崖相向状似门户,即指山涧。孔稚圭《北山移文》有“涧户摧绝无与归”句。有人说“涧户”指山涧里的住家,不确。因诗中明言“寂无人”,空寂得没有人迹,何来人家? 诗的前两句,把辛夷花比作芙蓉花。它不仅开得那样猩红、灿烂,而且它开在高高的树梢,俯临深涧,又是那样高标傲世。诗人选取 “芙蓉花”这一喻象,并敷设猩红之色彩,形容辛夷花的彩艳夺人与勃勃生机。第三句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寂无人迹的深山幽涧之中。然而,就在这个人迹既无、人心不到、荒凉冷落、亘古寂静的山涧里,却有辛夷花历尽千载万载而生长着。它开花时即热烈盛开,使这空寂得发冷发白的山涧野地一片火红;它落花时也毫无惋惜地自行谢落,令人想到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山中。它自开自落,顺应着自然的本性,没有人欣赏它,也无须人去欣赏它。它甘于淡泊,安于寂寞。显然,这个在深涧中孤独寂寞地自开自落的辛夷花意象,富有深邃的象征意蕴。我们从它的环境、生态、神情、气度中,感受到了诗人晚年幽居辋川别业时那种虚融淡泊、追求自性清净的情怀,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自满自足、清幽绝尘、冷然超然之美的沉迷; 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于佛教所宣扬的万物静中有动、虽动而常静的寂灭思想的领悟。而这诸多思想意蕴,如此复杂、微妙的心灵内容,都深藏于辛夷花在空寂无人的涧户中纷纷开落的自然画面之中。诗人并不外加任何抒情议论的文字,也没有用一个禅典禅语,他只是以空寂之心入空寂之境,在空寂的基调上写出了一首冷艳而饱含禅趣的诗。明人胡应麟 《诗薮》 称此诗为 “入禅” 之作,声称“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说得比较抽象、玄奥。近人俞陛云说:“东坡《罗汉赞》: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世称妙悟,亦即此诗之意境。”(《诗境浅说续篇》)揭示了此诗意境与禅家妙悟之境同一机杼,颇能切中肯綮。 《辛夷坞》所创造的清幽空寂之境,同诗人的另一名篇《鸟鸣涧》很相似。但二诗在创设意象和艺术构思等方面也有区别。即以表现手法而言,同是以动写静,《鸟鸣涧》侧重于以声写静,主要从听觉感受方面捕捉自然界的声息音响借以反衬静境; 《辛夷坞》却着意于渲染视觉意象——花的色彩及其纷纷开落的动态。清人李锳《诗法简易录》评此诗: “幽淡已极,却饶远韵。”笔者认为,此诗意境虽幽淡,意象却是冷艳的。诗人以动写静是为了显示 “偶动亘静”的佛理。他以艳笔反衬幽淡之境,或许是要表现“色即是空”的禅义吧?禅宗哲学从整体来说无疑是唯心的,但却具有辩证的因素。王维在描绘自然山水中所体现出的艺术辩证法,同他熟习禅宗哲学的思辨方法是不无关系的。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注释】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迎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瓣,瓣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萼(è):花萼,花的组成部分,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冠。涧户:涧口,山溪口。纷纷:本作“丝丝”。 【大意】树梢的芙蓉花,寂静山中花自艳。潺潺的溪水边,自开自落无人羡。 字数:26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6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