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种谷法method of sowing cereals inwinter中国古代因干旱等原因将原来春播的谷类作物提前冬播的传统方法。 中国古代将春播作物改为冬播的经验见于1400多年前的《齐民要术》,所载有甜瓜、冬瓜、越瓜、瓠瓜、茄子和葵等瓜菜类作物的冬季播种方法。其优点是利用冬雪蓄墒,可克服因春旱而导致的生长不良。 明清时期把传统的冬播方法扩大运用到粮食作物生产上。明代陈龙正的《畿亭全书》中记载了“冬月种谷法”。清代张起鹏《区田编》所引该书有关的内容是“倘应种小麦时,得雨过晚,麦不及种,可种冬谷,较麦仅晚熟二十余日”,具体的方法是在“冬至前一日,拣谷种入瓮,麻布扎口,掘土四五尺,瓮倒置穴中,土封固,满十四日取出”。至“大寒日,种入熟地,春透苗生,较常谷早熟一月,约五月底六月初即熟。”清代冬月种谷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普遍。《救荒简易书》除引用陈龙正的“冬月种谷方”外,特别指出: 此法“本为冬至前一日瓮养坑中,大寒交节日种入垄底。及其久也,以讹传讹。”因之后来“农人冬月种谷,有冬至日种者,有冬至前一日种者,纷纷不一,皆能明年早熟。”同时,《救荒简易书》还介绍了当时农民种植“冻桑谷”的经验,即在农历“十一月种”或“十二月种”,都能在“明年麦后即熟”。不仅谷子能冬播,其他不少春播的粮食作物也能冬季播种,《救荒简易书》指出“冻包谷”、“冻高粱”和“冻黍稷”等都可在农历“十一月种”或“十二月种”,并说明“粟谷、包谷、高粱系年前种者,在地能与草无异。明年春草发苗时,即随草苗出土”,所以“无论雨泽多少有无”,这些冬播的粮食作物“自能柔韧坚忍,安全完固,秀穗成实,归于成熟,此旱不能灾也”。实际上《救荒简易书》所记载的有关情况,包括了为避春旱而提早到上年冬季播种,以及因秋旱不能正常种麦作为补救措施而将春播作物提前冬播两个方面。所以冬季播种是为了避灾救荒所用的常法之一。清代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大量刊印《冬月种谷方》,散发推行。此外,清代《三农纪》中也有麦进行“冬种”的记载。 明清时还有关于小麦冬播的记载。称为“冻黄”或“冻火”。 中国古代冬月种谷法是从瓜菜类作物开始,继而应用于麻类作物,再发展到谷类作物。 1958年有人曾进行过“冬月种谷”的试验和调查。60年代初曾对山西晋城大面积的谷子冬播进行过经验总结,认为谷子冬播有提早成熟、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和增强抗逆性等优点。 冬月种谷法millet wintersowing method明代因备荒救灾而创造的一种粟的冬播方法。据清代《区田编》引已佚的明代《畿亭全书》:“倘应种小麦时,得雨过晚,麦不及种,可种冬谷,较麦仅晚二十余日”,其法是“冬至前一日拣种谷入瓮,麻布扎口,掘土穴深四、五尺,瓮倒置穴中,土封固,满十四日取出。大寒日种入熟地。春透苗生,较常谷早熟一月,约五月底六月初即熟。”清代有发展,《救荒简易书》:“冬月种谷方。……本为冬至前一日瓮养坑中,大寒交节日种入垄底。及其久也,以讹传讹。农人冬月种谷,有冬至日种者,有冬至前一日种者,纷纷不一,皆能明年早熟。”同书又说清代曾刊刻此法而颁发推行,得“以救大河南北亘数百里,连年荒旱者也”。还指出冬播的“粟谷、包谷、高粱,系年前种者,在地能与草无异,明年春草发苗时,即随草出土。无论雨泽多少有无,而彼自能柔韧坚忍,安全完固,秀穗成实,归于成熟,此旱不能为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