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旗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旗制

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应征为兵。源于满族的牛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规定三百人一牛录,每牛录设一牛录额真(值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首领为固山额真(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黄、白、红、兰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合称满洲八旗。努尔哈赤指定其子侄为代表,分统八旗,称为“固山贝勒”。1635年,增进蒙古八旗,1642年,增加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但仍习惯称为八旗。八旗制度具有军事、政治和生产职能。八旗成员称“旗人”。清朝灭亡后,八旗制度也随之消亡。

八旗制

清代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为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的基础上所创建。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建四旗,四十三年增设四旗。称初建四旗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后建四旗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增设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八旗制度的整体。建立之初,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入关后,清统治者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满洲等旗人的人身束缚,其生产职能逐渐消失,军事职能增强; 作为一个行政组织,在八旗兵驻防地区,各级八旗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有清一代,满洲等旗人受八旗制度严格束缚,直到清亡。


八旗 (正、镶)

八旗制

212 八旗制

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初期,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后来成为兵籍编制。以旗为标志,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称八旗。其中镶黄、正白、正黄为上三旗,也称内府三旗,清初直属亲军。其余为下五旗。此外,又将所统治的蒙古族、汉族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随着清朝的覆灭,八旗制全部瓦解。

☚ 卫所制   绿营兵制 ☛
000027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