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现zài tiē xiànвтор чный (повтóрный) учёт (дискóнт); переучёт; редискóнт再贴现又称“重贴现”。一般银行以贴现收下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以取得现金。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性质与票据贴现同。参见“票据贴现”。 再贴现见“国际经济”部分“再贴现”。 再贴现Rediscount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的形式之一。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以筹措资金的行为。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再贴现原来主要弥补商业银行短期资金不足,应付客户提存需要,确保银行安全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变更贴现率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商业银行在需要融通资金时,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的票据转让行为。参见“贴现”。 再贴现商业银行将其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资金融通行为,也称重贴现。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时要计收再贴现利息。再贴现利息率由中央银行根据宏观金融调控的需要而确定。中央银行若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扩张,就降低再贴现率;若要紧缩银根,抑制经济扩张,则可提高再贴现率。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之一。商业银行资金紧张时,即可用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取得资金,从而使中央银行成为“最终贷款者”。再贴现又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节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和市场利率,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资金可贷量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再贴现与贴现的区别在于: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的放款,是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贴现率是商业银行根据再贴现率、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贴现票据的信用度确定,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根据宏观调控需要确定,体现着一国货币政策的目的。贴现率属于市场利率;再贴现率是官方利率,并且是一个基准利率,其变动影响着贴现率的高低。 再贴现 再贴现rediscount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的形式之一。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以筹措资金的行为。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再贴现原来主要作为商业银行弥补短期资金不足,应付客户提存需要,确保银行安全性的一种措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变更贴现率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 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 ☛ 再贴现 再贴现商业银行将已贴现而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资金融通行为。作为一张票据已经过了两个层次的贴现,又称“重贴现”。它也是一种票据的转让行为。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之一。商业银行资金紧张时,即可用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取得资金,从而使中央银行成为“最终贷款者”。再贴现又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节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和市场利率,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放款规模,并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效果。 再贴现与贴现的区别在于:贴现是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的放款,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贴现率是商业银行根据再贴现率,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贴现票据的信用度确定;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根据宏观调控需要确定,体现着一国的货币政策目的。贴现率属于市场利率。再贴现率是官方利率,并且是一国的基准利率,其变动影响着贴现率的高低。 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为了切实推广票据贴现业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实行再贴现的暂行办法。根据办法的要求: ❶再贴现的对象是在中央银行开立帐户的专业银行业务机构。 ❷再贴现的申请和审查:专业银行必须以已办理贴现的未到期的合法票据,即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商品交易所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申请再贴现。中央银行接受专业银行提出的再贴现申请时,应审查票据的合理性和申请者资金营运状况,确定是否符合再贴现的条件。 ❸经审查同意后,专业银行应在票据上加盖背书,并逐笔填制再贴现凭证,一并交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手续。 ❹再贴现金额、利率的确定:再贴现实付的金额,按原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扣除再贴现利息计算。再贴现利率要根据松紧银根的需要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采取定期挂牌公布的办法。再贴现率一般应略低于专业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当时定为月息3.75‰。 ❺再贴现的期限:从再贴现之日起至票据到期日止。 ❻再贴现的收回:再贴现的承兑汇票到期,由中央银行通过同城交换向承兑单位或承兑银行划付。如承兑单位帐户存款不足,由承兑单位开户银行将原票据按背书的行名退给申请再贴现的专业银行,由其按逾期贷款处理。 ☚ 贴现 贴现率 ☛ 再贴现 再贴现商业银行将其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资金融通行为。也称重贴现。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时要计收再贴现利息。再贴现利息率由中央银行根据宏观金融调控的需要而确定。中央银行若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扩张,就降低再贴现率;若要紧缩银根,抑制经济扩张,可提高再贴现率。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之一。商业银行资金紧张时,即可用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取得资金,从而使中央银行成为“最终贷款者”。再贴现又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节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和市场利率,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资金可贷量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再贴现与贴现的区别在于:贴现是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的放款,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贴现率由商业银行根据再贴现率、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贴现票据的信用度确定;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根据宏观调控需要确定,体现着一国的货币政策目的。贴现率属于市场利率;再贴现率是官方利率,并且是一国的基准利率,其变动影响着贴现率的高低。 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为了切实推广票据贴现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了再贴现业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实行再贴现的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再贴现暂用于专业银行对承兑商业汇票的资金需要;再贴现对象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帐户的专业银行业务机构;专业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必须用已办理贴现尚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填制再贴现凭证,并在汇票上背书,一并送交中国人民银行,经审查后予以贴现;再贴现期限从再贴现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付现金额是贴现汇票票面金额扣除再贴现利息后的余额;再贴现利率当时定为月息3.75%,略低于对专业银行的一般贷款利率。 ☚ 贴现 转贴现 ☛ 再贴现 再贴现Rediscount亦称“重贴现”。见“重贴现” ☚ 贴现 重贴现 ☛ 再贴现 再贴现又称“重贴现”。商业银行用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以取得资金的做法,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信用业务。中央银行可根据货币金融市场上的变化情况,运用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进行宏观调节国民经济和调控资金。 ☚ 承兑 汇票贴现 ☛ 再贴现 再贴现Rediscount亦称“重贴现”。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提出贴现票据作抵押的一种放款。通过再贴现业务,专业银行或商业银行就可以从中央银行取得贷款。中央银行往往根据货币金融市场的变化采取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实现其信用的 “膨胀”或紧缩政策,以利于调节国民经济和稳定通货。 ☚ 贴现率 农村金融 ☛ 再贴现 再贴现rediscounting亦称“再贴现率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扩大或缩小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实现信用扩张或收缩的一种政策措施。早期的再贴现业务是一种纯粹的信用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其办理贴现业务的基础上,把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而取得准备金的业务,而现代再贴现业务已成为中央银行的一种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掌握贷款条件的松紧程度和借款成本的高低。当贴现率升降时,使商业银行取得资金的成本相应增减,从而抑制或扩张信贷需求;而且作为一个重要宏观政策变动信号,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政策变动具有极强的“告示效应”,得以向社会公众传导中央银行的意图,进而影响大众预期。除再贴现率以外,中央银行还可以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如真实票据和融通票据)、再贴现业务的对象等实施其政策意图。由于再贴现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反应,从而政策的效果不容夸大,尤其在目前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条件下。 ☚ 公开市场业务 道义劝告 ☛ 再贴现 再贴现亦称“重贴现”。商业银行把经贴现归、已所有的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出售给中央银行。承办贴现业务的一般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资金不足时,通过再贴现业务,可以从中央银行取得贷款。但在英国,办理贴现业务的不是商业银行,而是贴现公司;贴现公司银根紧时,把贴现票据提交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 如果商业银行拒绝办理再贴现业务或收回对贴现公司的短期贷款,贴现公司就必须把未到期的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贴现公司的再贴现业务,方式与贴现基本相同,但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自行规定,而不是象贴现率那样由市场利率来决定。所以,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常常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 贴现 商业汇票贴现 ☛ 再贴现rediscounting
再贴现rediscou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