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在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互相离别 许诺我们在前方相见。 再见,朋友,不必握手诀别, 不必悲伤,不必愁容满面,—— 人世间,死不算什么新鲜事, 可活着,也并不更为新鲜。 著名诗人叶赛宁一生曾两度与名女结婚,引起极大的轰动。其中一位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女舞蹈家阿赛朵拉·邓肯,另一位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可惜均以失败而告终,他的第二次婚姻仅仅维持了数月。1925年12月27日,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里,因为个人生活的不幸,因为不为世人所理解,诗人精神抑郁, 自缢身亡。死前,他割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了《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这首绝命诗。 这是一首只有8行的短诗,但却凝聚着叶赛宁个人对生命、死亡、爱情这生命三部曲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它也维系着另一个人的“生死恋”,那就是诗中提到的“我的朋友”。她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性——加丽雅·别里斯拉夫斯卡娅,莫斯科《贫农报》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编辑。她对叶赛宁一往情深,与其保持着长时间的纯洁的感情。在叶赛宁去世的前几年,她一直无比关心叶赛宁的生活与创作,一边精心整理、出版他的诗作,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仅在1924~1925年一年间,叶赛宁就给她写过几十封信,交流思想感情,视之为唯一的知己。但是,为一时感情冲动,叶赛宁还是与托尔斯泰的孙女结婚了。婚后,叶赛宁很快就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他们在个人兴趣、生活观上,完全是歧路人。极度的情感矛盾,加上精神的颓唐、悒郁,使诗人过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就在叶赛宁辞别人世一周年的前夕,加丽雅在叶赛宁的墓前也开枪自杀了。她死前在遗书上留言:“1926年12月3日我在这里自杀,尽管我知道在我死后会有人对叶赛宁无休止地狂吠,但是这对他、对我都是无所谓的。对我来说,一切最珍贵的东西都在这坟墓里……”如果说叶赛宁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奉献给死亡,那么加丽雅则用最宝贵的生命来祭典圣洁的爱情了。这就是有关这首短诗的爱情悲剧,悲剧的主人公都早已长眠于地下了,但他们的生、死、恋却溶化为诗句永远流传,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的空间。 人本来就是时间的过客,生与死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在广袤的自然界中,唯有人,不仅能够洞悉生的奥秘,而且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正如莎士比亚用文学语言所描绘的:“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便不难领会诗人所言的“再见,朋友,不必握手诀别,/不必悲伤,不必愁容满面,——/人世间,死不算什么新鲜事,/可活着,也并不更新鲜。”当然,把生与死混为一谈,无视其在生命过程中两极对立的一面,只言客观存在的一面,不免过于消极悲观,可以说,这与高声赞美人的伟大诞生、人的神奇创造能力的积极、崇高的理想人生态度大相径庭,但也不失为一种普遍加以认同的人生体验。关于这首诗,更深刻的哲理内涵应该说是存在于生与死都无法抗拒的情感内容上,即生和死是有限的,而铭心刻骨的爱是永恒的,“你永在我心间”,我亦永在你心间,时间的长河冲不垮爱情筑起的堤岸,万水千山阻隔不了爱的思恋,“命中注定”的永远的“互相离别”也割不断爱情的锁链,加丽雅以自己的死证明了这一点。 莎士比亚在一首著名的14行诗中曾留下不朽的名句:“我的爱在我诗里将万古长青”。在叶赛宁的诗里永存的爱虽然不似莎翁那样美妙动人,但这用生命谱写的“绝唱”,连同它的命运却更引人深思。的确,叶赛宁算不得英雄,他意外的死亡令人惋惜、痛心,正象当时高尔基所说的:这是“最令人难过的悲剧之一”。然而,同样令人遗憾的是,为了这首血写的诗篇,作者死后受到无情的批判,被视为不健康情绪的代表,30年之后才恢复声誉。又是几十年过去,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不禁感慨万分,历史没有磨灭它的价值,这发自内心深处,朴素而又真挚的鲜血凝成的诗句,它所包容的战胜死亡的爱的情感,仍给人以心灵的强烈震撼。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俄—苏〕 叶赛宁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亲爱的,你永在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互相离别 许诺我们在前方相见。 再见,朋友,不必握手诀别, 不必悲伤,不必愁容满面,—— 人世间,死不算什么新鲜事, 可活着,也并不更为新鲜。 (飞白 译) 1925年圣诞节期间,叶赛宁在痛苦和孤独中愈陷愈深,终于12月27日在一个旅馆的房间里用自己的血写完这首绝命诗而自缢身亡。诗中所写“我的朋友”究竟指谁? 这个谜一直到诗人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才解开,这一天有一位女性在诗人的墓前开枪自杀。她就是加琳娜·别尼斯拉夫斯卡雅,曾是《贫民报》编辑部秘书,非常崇拜叶赛宁,对诗人的创作有过一定的影响,彼此以“朋友”相称。加琳娜默默地整理、编辑和出版叶赛宁的作品。他们在往来中产生了感情,还同居过一段时间。尽管叶赛宁于1925年9月因一时感情冲动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结婚,但很快发现这是一桩错误的婚姻,诗人时刻怀念的仍然是加琳娜。 叶赛宁的婚姻是不幸的。他年轻时与雷奇·齐娜伊达恋爱结婚,可是时过不久,这次婚姻即行破裂。后来,于1922年叶赛宁同来到莫斯科的美国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相识,这位要让革命者们崇拜希腊美人的名星立即使叶赛宁卷入旋风般的恋爱中,并进而跟这位年纪比他大一倍的女人结婚了。二人出国走了许多国家,叶赛宁立即成为欧洲和美国的风流人物。但这次婚姻仍不成功,一年后又破裂了。他返回家乡后与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孙女结婚,但是,仍然转变不了他的痛苦和孤独心理,乃至九月份结婚,12月27日便自缢身亡。 叶赛宁在绝笔血诗中最为怀念的人,则是诗中被称为“我的朋友”的人。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直呼: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新爱的,你永在我心间。 说明只有这位被诗人称为“我的朋友”的人才能永远被诗人怀念。 命中注定的互相离别 许诺我们在前方相见。 可以看出诗人与“我的朋友”互相离别是极为懊悔的,但已经不可挽回,只能在这绝命诗中许诺在前方相见,在那个“彼岸”相见。 诗人在与“我的朋友”诀别前,嘱咐朋友: 不必悲伤,不必愁容满面, 为什么? 因为: 人世间,死不算什么新鲜事, 可活着,也并不更为新鲜。 这是诗人理解得最为深刻、体验得最为深沉的生与死、爱与恨的人生及其命运的问题。 叶赛宁的自缢当然并不仅仅因为婚姻生活的不幸,更主要的是因为其内心的矛盾不能平衡。他一方面看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可是,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所熟悉所感到亲切的传统农村生活的急骤改变而迷惘、忧伤和苦闷。他甚至以酗酒、殴斗、争吵、狂欢作乐来摆脱内心的痛苦,也都无济于事,而他最为深切怀念的人就是这首诗中的“朋友”,表现了他对于友谊、爱情、艺术和诗歌创作的真诚、挚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