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祁门县
祁门县位于安徽最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29°35′~30°08′,东经117°12′~117°57′之间。东北与黟县交界,东南与休宁县为邻,西北连石台县、东至县,西南与江西省接壤。全县辖2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总人口1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1万人。
祁门县地形复杂。黄山山脉绕延全境,山势自北向南倾斜。在地貌上表现为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狭窄河谷平畈相互交织的特征。境内有南宁、沥水、文闪、新安、秋浦及凫溪等六条主要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较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水1 701.6毫米,年均气温15.6℃,年均日照时数1 908.8小时,无霜期240天。土壤以山地黄红壤为主。呈酸性,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
祁门县是安徽重点林业县。土地总面积220千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95千公顷,占88.9%。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76千公顷,灌木林地3千公顷。森林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树种有杉、松、青冈、苦槠、青栲等。全县森林覆盖率81.3%,活立木蓄积量810.5万立方米。境内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新中国成立45年来,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66.67千公顷,封山育林33.33千公顷,向国家提供商品材400万立方米,毛竹500万根,木本油料4.25万吨,松脂4.5万吨,成为我国南方集体林区商品材生产基地县之一。
祁门县发展林业的主要措施是:
(1) 林业生产。1985年以来,祁门县先后承担了部、省合资营造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实施中共祁门县委、祁门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四年消灭荒山,六年绿化祁门”的规划,10年共完成造林29千公顷,封山育林21千公顷,是全县造林史上最辉煌时期。
❶建设项目完成速度快。“七五”期间,确定全县营造速丰林基地总任务6.7千公顷,按照“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利于建设,形成规模”的原则,布局在21个乡镇和6个国营场圃,实施6年共完成基地造林6.23千公顷。“八五”期间,国家造林项目建设总任务5千公顷,5年来共完成7.05千公顷。
❷造林质量大幅度提高。近些年来,全县不断加大营林环节的科技含量,营林质量与60年代和70年代相比有明显提高,特别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造林的面积核实率、合格率、达标率均为100%;平均造林成活率98%;主要造林树种杉木当年平均高生长35厘米,超过部颁标准。同时,推行科学整地方法,使整地合格率达95%,项目造林的Ⅰ级苗使用率和水地保持措施配套率均达100%。1994年,祁门县被国家林业部评为项目造林先进县。
(2)资源管理。多年来,祁门县在林业建设上坚持“一手抓营林生产,一手抓资源保护”的两手抓方针。
❶加强了“三防”体系建设。1994年3月,中共祁门县委、祁门县人民政府作出《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的决定》,成立森林资源保护委员会,与各乡镇签订了“保护森林资源责任书”,把森林资源的消长与否作为衡量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标志。
❷严格采伐限额管理,坚持凭证采伐。
❸开展林政管理专项斗争。1993年以来,县主要领导带领公、检、法等单位在全县各地进行林政管理工作,重点是查处私收乱购,无证运输,私装夹带,取缔公路沿线的私卖木材及其制品的摊点,捣毁黑窝。
❹强化护林防火措施,完善了“四网二化”建设,加强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3)综合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历来是山区人民的衣食之源。祁门县木材实业总公司所属的6个分公司担负着全县年10万立方米的商品材购销任务。在保证主渠道流通,稳定木材市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祁门县林产化工厂为全省最大的松香厂家,年产量达2 500吨,占全省总量的2/3左右。该厂将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山上,几年来先后与国营及乡村林场联合造松脂原料林467公顷。30余家木材加工厂在生产传统产品的同时,不断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祁门县木材实业总公司还十分注意后备森林资源基地建设,先后建成查湾采育场、白水坑采育场等六个初具规模的林场,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拓宽了职工就业门路,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
祁门县林业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1)林业股份制日趋完善。1994年底,全县各地根据“权属不变、平等自愿、互利互惠”原则,共组建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林场207个,入股山林面积22千公顷,投入各种资金近3 000万元,营造各类速丰林12千公顷,其中已封闭的中幼林5.93千公顷,占全县同期造林面积60%以上。为了规范股份林场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1994年重点抓了完善股份制建设工作。
(2)中幼林走向市场。祁门县不失时机地把中幼林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推向市场,使中幼林进入股份经营轨道。1994年5月,全省第一宗中幼林转让顺利成交,为解决造林收益周期长和吸引社会各方资金投入林业生产探索出一条新路。安凌镇造林大户王银凤将1982—1990年在自留山上种植的5.1公顷杉木人工中幼林,一次作价6万元折成120股转让给安凌联合林场,实行20年期限的股份管理,双方成立董事会,并印制股票在社会公开发行。王银凤自己认购60股,其余60股已全部上市售完,她从中获利3万元。此举改变了“树在山上长,人在家里穷”的状况。
(3)林种结构趋向合理。1990年以来,祁门县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山场地块的条件,共营造湿地松为主的工业原料林1 000公顷,以板栗、杜仲和笋用竹为主的经济林533公顷,毛竹垦复、低改670公顷。
(4)科技先导。多年来,祁门县遵循速丰林技术标准,全面实行工程质量管理,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从1986年开始,以脱岗或兼职等承包形式,动员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把责任、报酬与技术落实到山头、人头,严格把握选地、种苗、整地、栽植、抚育五个关。根据“面上示范推广,点上试验开发”和“点面结合、配套推广”的要求,从国家林业部推出的33项林业科技成果中,筛选出适合全县推广的项目,推广到营林生产的各道工序。1994年12月,祁门县申报的12项林业科技成果,得到专家一致好评,全都获得黄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3项被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