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咍咳pu21t‘ai55xai213bu21tai55hai213不成器; 不学好。《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四回: “那里看人去,恁小丫头,原来这等贼头鼠脑的,到就不是个咍咳的。”姚灵犀《金瓶小札》: “咍咳,按即学好之意。今人犹有此语,疑元代语也。”《韩湘子全传》第十回: “ (湘子) 唱《浪淘沙》道: ‘酒醉眼难开,倒在长街。人人笑我不咍咳。动问先生居何处?家住蓬莱。’”“人人笑我不咍咳”,即人人笑我不学好,或人人笑我不成器。“咍咳”一词,元曲中习见作“胎孩”、“台孩”、“抬颏”等。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五折: “一个个志气胸怀,马上胎孩。”又,《谢天香》第一折: “你觑他交椅上抬颏样儿,待的你不同前次。”王实甫《韩彩云丝竹芙蓉亭残折·村里迓古》: “你这般假古𢠳乔身分妆些台孩。”今四川方言音义并存。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三章: “骂哪个不胎孩的, 才愿䠍你这道牢门!”原注: “不胎孩即不成器或没出息的意思。这是川西一带,尤其是成都妇女,常使用的一种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