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班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班院署名。宋初,以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为三班,设点检三班公事统管,隶属宣徽院。雍熙四年(987年),置三班院,主管武官三班使臣之注拟、升移、酬赏等事宜。元丰改官制后,为吏部侍郎右选。 三班院 三班院官署名。宋代置。掌主供奉、殿直、殿前承旨三班事务。《续资治通鉴·宋纪·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诏即内客省使厅事置三班院。初,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悉隶宣政院,至是以其众多,别置三班院领之。”考异:李焘曰:“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初有点检公事之名,今始正名曰三班院耳。诸书或云太平兴国中已置三班院者,皆误。《职官志》又云: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始置三班院。《真宗实录》亦于三年六月乃书名三班曰三班院,今不取。” ☚ 三大府 三公曹 ☛ 三班院官署名。宋初,以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为三班,设点检三班公事统管,隶属宣徽院。雍熙四年(987年),置三班院,主管武官三班使臣之注拟、升移、酬赏等事宜。元丰改官制后,为吏部侍郎右选。 三班院契丹官署名。《辽史·国语解)称:“左、右班并寄班为三班。”《百官志》记其“掌左、右寄班之事。”属※北面御帐官,为皇帝侧近的奉仕,亦担任部分警护任务,皇帝会朝,任供奉之责。官职有各班都知及三班院祗候等。按规定,皇帝卤簿仪仗定员,三班供奉官为60人。 三班院官署名。(1)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置,掌武官三班使臣的注拟、升迁、酬赏等事。为吏部以外的铨选机构。以知三班院为其主官。元丰改制后改为侍郎右选。参见“侍郎右选郎中”。(2)辽北面御帐官所属有三班院,仿宋内侍省之制,分为左、右班与寄班,掌御帐侍应之事,各以都知为领班,所属有三班祗候。 三班院官司名。宋初,三班使臣隶宣徽院,独立置院后归隶中书。 职源与沿革宋初,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太宗雍熙四年七月,始于内客省使厅事设三班院机构(《长编》卷28庚辰)。淳化二年正月十四日,增左、右侍禁与三班奉职(由殿前承旨改)、三班借职(由借职承旨改)为三班院使臣(《长编》卷32己酉)。神宗元丰五年行新官制,三班院罢归尚书省吏部,改称吏部侍郎右选(《宋会要·选举》25 之10《侍郎右选》)。 职掌三班院相当于唐朝兵部之职。宋制,三班院职掌:❶掌低品武臣(自供奉官至三班借职)铨选、差遣,即差充内外任使,如监当、兵马监押、巡检(包括催纲、捉贼巡检)、知县、寨主、走马承受公事等; 编制❶三班使臣包括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借职。宋初,仅三百人,真宗天禧间四千二百余人,英宗治平三年增至八千八百余人,神宗元丰三年总数达一万一千六百九十人(《长编》卷208乙丑、卷310壬子)。 简称三班。《宋会要·职官》44之1:“市舶司……遣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专领之。”同前书44之5:“诏广州监市舶司使臣,自今三班院依拣走马承受使臣例,选取三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