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国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国志

 古代史学名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西晋陈寿撰。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是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而这种格局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形成的。当此之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后刘备联合孙权,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 在长江赤壁战败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曹操,曹操被迫撤回北方,孙权在江东站稳了脚根,刘备也在西蜀找到了立足之地。从此天下三分,直到三家归晋,其间近百年的人与事便是《三国志》所记载的史实。陈寿在刘后主时代曾任蜀汉的观阁令史,但由于不愿巴结弄权的宦官黄皓,结果屡遭谴黜。由蜀入晋后,陈寿受到当朝宰相张华的赏识,被任命为著作郎,他因而有机会看到洛阳皇家图书馆所收藏的魏、蜀、吴三国的各种档案资料以及各家所撰写的三国史。同时,陈寿是三国时代的过来人,他有亲身经历,这是他撰写 《三国志》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寿文笔极佳,且善叙事,一部错综复杂的三国史经他一描述,便条理分明,绘声绘色。据说,当时有一位叫夏侯湛的人,正在撰写 《魏书》,读罢陈寿所作的 《三国志》 后,就将自己的书稿付之一炬。《三国志》采用纪传体,但没有表、志,分 《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分别叙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在 “正史” 中开创了分国史的先例。三国不是大一统王朝,而是分裂的时代,以谁为 “正统”,这对生活在大一统时代的史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但又不可能回避。陈寿以曹魏为 “正统”,如 《魏书》称曹氏为 “帝”,《蜀书》、《吴书》称刘、孙二氏为“主”,便是为晋代魏回护。东晋习凿齿 《汉晋春秋》 首创 “蜀汉正统” 之说,以为偏安江南的东晋小朝廷争 “正统”,后经南宋理学家朱熹 《通鉴纲目》 鼓吹,影响日大。“蜀汉正统” 成为一种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观念,却得力于罗贯中的通俗小说 《三国演义》。许多中国人自以为最熟悉的是三国,但事实上,他们关于三国的历史知识,主要来自 《三国演义》,是 “小说家言”,而非信史。如果读陈寿的《三国志》,我们就会得到另一种观念,如 “神机妙算” 的诸葛亮,陈寿便认为“将略非其所长”。史称陈寿 “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但其惜墨如金,全书不超过二十万字,虽然当时人佩服他的文笔简洁精练,但时过境迁,后代读者就难免有莫明其妙的感叹。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受文帝之命,为 《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注主要是增补史实,弥补原书过分简略的缺憾,略者详之,缺者补之,谬者正之,疑者存之。据统计,裴松之注所引用的汉魏两晋史籍多达一百八十余种。结果,裴注《三国志》字数竟比原书增多三倍,后代史家不但没有责其 “喧宾夺主”,还誉其为“ 《三国志》之功臣”。史家一提到 《三国志》,必提到裴松之注。宋元以后关于三国的戏曲小说,基本史实出自 《三国志》,而大多故事情节和人物细节却出自裴松之注。

古籍名著《三国志》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史。六十五卷。西晋陈寿撰。成书于西晋年间(约280年至297年之间)。
 陈寿,字承祚。生于蜀汉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元康七年(297年)。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陈寿少时好学,曾就学于同郡史学家谯周,聪明过人。很早就研读《尚书》、《春秋、《史记》等书,并对于蜀汉史事,加意搜集。陈寿经历了两代,蜀汉时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遣黜。蜀亡入晋,陈寿得到张华赏识,被荐为佐著作郎。后出补平阳侯相,在任上受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之托,搜集材料,纂成《诸葛亮集》二十四卷,迁为著作郎。晋太康元年灭吴,三国统一,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撰写《三国志》。在此之前,有关三国史书颇多,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但都只限于一个地区,或只记曹魏,或专写吴事。陈寿利用已有的著述,再加之在蜀汉的亲身所见和收集的资料,参订异同,考核史实,整理出一部头绪清楚、叙事简明、文笔流畅而又比较系统的史著。此书颇受时人赞誉,相传夏侯湛当时正撰写《魏书》,他“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晋书·陈寿传》)陈寿死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推存《三国志》;于是朝廷任命河南尹、洛阳令到陈寿家抄写这部书,藏于官府。
 《三国志》是纪传体分国史,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无表、志。其记事上起汉建安二十年,即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年),下迄西晋灭吴之年,即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280年)。
 《魏志》三十卷分:帝纪四卷、后妃纪一卷、王子传二卷、列传二十一卷、方伎传一卷、外国传一卷。
 《蜀志》十五卷分:二牧传一卷,先主后主传二卷、后妃王子传一卷、列传十一卷。
 《吴志》二十卷分:吴王传二卷、夫人妃嫔传一卷、宗室传一卷、吴主王子传一卷、列传十五卷。
 《三国志》全面记述了三国时的史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凡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杰出人物以及学术文化科技方面成就突出者都有记载,或立为专传,或附记。书中刻划了各种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描述了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并对其政绩加以适当的评论。如《武帝纪》一篇对曹操其人一生业绩均有载述。文章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董卓入京后,“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各地“名家大侠,富室强族”纷起。曹操“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建安元年他迎汉献帝于许(今河南许昌市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许县和其他地方,“始兴屯田”,积蓄军资,巩固了势力,隔黄河同袁绍抗衡。建安五年,袁曹两军发生了官渡会战,“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最后“绍众大溃”。曹操统一了中原。还有一篇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公布的一篇文告,是研究东汉末年社会历史及曹操为人的重要历史资料。他此篇文告中申明自己绝无“不逊之志”,并表明他绝不能放弃军权,因“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此所以不得为也。”还有《诸葛亮传》一篇,以叙事通畅、繁简得当、重点突出见长,记载了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一生。传纪结尾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陈寿客观地评价其是非功过,“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很中肯地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是非功过。
 《三国志》的书法特点是尊魏为正统。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可独立成书,但是陈寿入仕晋朝,身为晋臣。因为晋承继魏权政,不承认魏的正统地位,就等于不承认晋的正统地位。陈寿用本纪的体裁记载魏国的国君,而蜀、吴诸王一律称传,体裁仍是本纪的方式,即用编年的方式,按年月日记事。陈寿把三国分开写,表明了三国鼎立,不相统摄,这样既保留了魏的正统,又反映了历史的实际。后人曾对陈寿以曹魏为正统提出了种种责难,认为应以蜀汉为正统,朱嘉作《通鉴纲目》以蜀汉纪年,明代谢陛又作《季汉书》,这些书实际上也是服务于当时的政治。
 《三国志》没有志,是本书的缺陷,陈寿之所以未写志,可能是搜集不到这方面足够的材料。后人沈约编写的《宋书》有志三十卷,叙事远溯三代,记载了魏晋时三国的制度沿革,这样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
 《三国志》编纂比前史更精密之处,在于全书前后贯串,事不重复。在《魏志》中记载过的史事,在《吴志》、《蜀志》中就不再重复,在《吴志》、《蜀志》中也是如此,前后矛盾的地方少。
 《三国志》列传除魏《三少帝纪》,吴《三嗣主传》,蜀《刘二牧》及宗室、王子、妃嫔外,一般臣僚不单列传。这是《三国志》不同于《史》《汉》之外,因三国时间较短,又各自为书,人物以类传列在一起便可,不必分类太碎。另外,《三国志》的文章,叙事简洁,为人所称道。魏晋后的史书大都很芜杂,“时无良史”。(《晋书·司马彪传》)《三国志》问世后,备受称赞。对于史料的取舍、剪裁都比较严谨,不铺陈堆砌。如《蜀书·先主传》记:“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即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寥寥数语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三国志》确实是用辞简洁、引语精炼,不愧有“良史”之称。
 《三国志》的另一个特点是曲笔书史。陈寿替魏晋统治者隐恶扬善,有失实之处。刘知几曾对此有论述:“当宣(指司马懿)、景(指司马师)开基之始,曹(曹髦)、马(司马昭)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史通·直书》)陈寿屈从于当局者的权势,“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同上)记史多讳饰。曹操本来“自领冀州牧”,“自立为丞相”,“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自进号为魏王”,而《三国志》都写成天子为了酬劳让德,诏命封赐,并非曹氏自取。司马氏用同样的手段得天下,也被说成是皇封。但并非全书纪事都是如此,赵翼有一段中肯的评论:“《三国志》虽多回护,而其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廿二史札记》)对于整个史事的叙述,基本上比较审慎。
 陈寿的文笔过于简洁,内容简略。陈寿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利用政府藏书。语言艺术的运用和艺术手法的表现以及人物形象的刻划,都不及《史记》和《汉书》。
 《三国志》虽有不足之许,同《史记》、《汉书》相比略为逊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史学名著。钱大昕在《三国志辩疑序》中很推崇《三国志》,认为其叙事可信,“予性喜史学,马班而外,即推此书,以为过于范、欧阳。”《三国志》不仅被列为二十四史,还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史料价值极高。清代为《三国志》作注的有杭世骏,著有《三国志补注》六卷;钱仪吉有《三国志证闻》三卷;赵一清有《三国志补注》六十五卷;梁章钜有《三国志旁证》三十卷;卢弼有《三国志集解》六十五卷。其中卢本是最详尽的注本。
 《魏书》、《蜀书》、《吴书》成书后曾各自刊行,到北宋才合为一书,称《三国志》。《三国志》最早的版本是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国子监刻本。现在通行的《三国志》版本有四种:一是一九五七影印的百衲本,它以南宋绍兴和绍熙两种刻本为底本。二是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据明嘉靖年间北监刻本校刻。三是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的活字本,据明嘉靖年间南监冯梦祯本校印;四是清光绪年间江南书局刻本,据明崇祯毛晋的汲古阁刻本校刻。一九六三年六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以局本为底本,以宋明善本互校,为当前最流行的本子。

古代兵法之《三国志》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三国志

 [原文](节选)

蜀志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亮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诸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搅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鉴赏]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65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师事谯周,在蜀汉为观阁令史。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隆中对》引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标题系后人所加。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为夺取天下,孙权、刘备、曹操三家逐鹿中原,展开惊心动魄的争斗。曹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后削平吕布、袁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正虎视眈眈,准备挥师南下。孙权据有江东六郡,积三世之基业,恃长江之天险,也大有问鼎中原之意。而刘备则连安身之地尚无着落,先依公孙瓒,陶谦和曹操,后投袁绍、刘表,日有兴复汉室之雄心,却无扶危持颠之良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经徐庶介绍,三顾茅庐,请出隐居隆中的诸葛孔明,以为辅佐。《隆中对》正是孔明针对刘备对天下大势的征询所作的回答。文章一开始为事情之陈述,言简意赅地交代了徐庶举荐诸葛亮和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天下大势之事。下面引出诸葛亮一大段对时势的精辟分析。
 对答之中,诸葛亮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诸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然后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统一中国的策略。既通观全局,气势开阔,又分析入微,切实可行。先分析曹操虎踞北方,不可与争锋;孙权龙盘于江东,亦难以谋取。由此引出避强就弱,取荆,益两州之议。接着指出刘备为帝王胄,又思贤若渴,身分和信义足以号召海内,以此为谋取天下之基础,对外和抚边民,结好孙权;对内整顿纲纪,清明政治,一俟时机成熟,挥戈宛洛,出师秦川,曹操既破,孙权焉保。最后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作结。
 《隆中对》给刘备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历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
 一.曹操已牢固地据有北方,居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必须承认这种现状,不可与之争锋,而且也无需与之妥协。
 二.曹操即将凭借其优势力量,向南方用兵,而南方长江流域地境则分陈着杨(孙权)、荆(刘备)、益(刘璋)三股彼此无联系的独立力量。这三股力量,如何因应时局,调整步骤,共抗曹兵,是形势发展的关键所在。处理得当,形势发展会有利于抗曹阵容,刘备也会赢得存在和壮大的机会。
 根据对形势的基本估计,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作为近期目标:
 一.取刘表。这是可行的一着,刘表据荆州已历20余年,虽然无甚作为,但是在平常情况下还可以保境安民。刘备是惊弓之鸟,羁旅寄寓,在荆州无根无柢。只凭数千之众,欲吞并刘表而无灼手之虞,需要相当的干略胆识。赤壁战后刘备成为胜利者的一员,荆州的一部分才自然而然地落入刘备之手。
 二.取刘璋。《隆中对》认为,这是刘备植根所在,应当相机取之。
 三.承认孙吴力量的存在并与之结盟。孙刘结盟,主动权并不在诸葛亮、刘备,而在鲁肃、孙权之手。此时孙权正从太湖背后的闭锁状态中走出来,从京口凝视着长江上游的烽烟。他知道如果曹军得以久据荆州,下一个将要受害的地方就该是江东了。当务之急都是支援承受曹军主力压迫的刘备。朱熹论及此问题时说:“孔明之请救,知其不得不救。孙权之救备,须著救也。不如此,便当迎操矣。此亦非好相识,势使然也”。孙刘结盟,是一方求救,另一方不得不救,于双方都需要,都有利。
 《隆中对》远期方略,是关于入蜀、治蜀和自秦川、宛洛北伐等事。近期方略与远期方略合而观之,《隆中对》是一个进取的开拓的方略。这个方略能够实行到什么程度,一靠客观条件,二靠刘备有坚定的追求。历史大体还是顺着《隆中对》的方向步步发展,这证明《隆中对》大体上符合客观条件,具有无形的力量。
 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毁多誉少,毁实誉虚。《先主传》注引《傅子》载曹操丞相掾赵戬之言曰: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必败”;《陆逊传》亦谓刘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刘备一生的败战记录,是人所共知的。只是到赤壁战后,刘备才恢复了一支可观的武力,被陆逊视为疆界“强敌”。但是夷陵一战,正是这个陆逊,使其疆界“强敌”全军覆没。
 《隆中对》引出“三分天下”,成为千古绝唱。从决策理论来看,决策者的良好素质非常重要。东汉末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人民希望有个安定的政治局面,人心趋向统一;但是,群雄并起,割据四方的现实又决定了统一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诸葛亮正是面对现实而又超越了现实。一方面,不为眼前的纷争动乱局面所迷惑,指明了“一统中国”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又不急于求成,绘制了“三分天下”的现实政治蓝图。他的政治决策准确地预测了此后几十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曹操翦灭群雄,挟天子而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盘据东吴,有长江天险,占了“地利”,如果刘备要想有所作为,只有发挥自己“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搅英雄,思贤如渴的“人和”的优势。决策者全局在胸,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荆州(今湖北一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益州(今四川)为天府之国,因此,刘备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些,对于当时屡战屡败、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的确是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这说明了诸葛亮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后人评论诸葛亮及其《隆中对》,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出现溢美和回护之词。《隆中对》中睿智的判断,有时被赋予先验的色彩;瑜中之瑕,甚至也被认为是美玉的本色。这样就在思想上神化了诸葛亮,增加了理解的混乱。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曾寄以极高的祟敬之情;只是由于在其传末说到他“奇谋为短”,“应变谋略非其所长”,却引起了后代史家无穷的非议,至今还有史家不直陈寿所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根据确凿的历史材料,究形势,验效果,论得失,探缘由,检验《隆中对》,确定诸葛亮的认识来源,实战应验以及得失原因,这比起对《隆中对》一味赞扬,一味辩解,要有益得多。只会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隆中对》,更准确地理解诸葛亮的贡献。
三国志

三国志

纪传体分国史。西晋陈寿(233—297)撰。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少好学,师事谯周。在蜀汉为观阁令史。入晋为阳平令,任著作郎。晋灭吴后,即集合三国时官私著作,撰成《三国志》。全书65卷,计分《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记述了三国的史实,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书中对众多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作了比较生动的叙述,显示了历史散文的特点。三国故事,长期在人们中流传并成为诗赋、戏曲、评话及小说的题材。《三国志》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三倍,保存史料甚富。《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文所载有关资料,对研究三国赋家行事及辞赋创作亦有参考价值。《三国志》刻本,有百衲本、武英殿本、金陵活字本、江南书局本等。中华书局1959年刊印标点分段本,颇便阅读。(赵翠芳)【三十科同馆赋抄】 总集名。清代法式善编、王家相校。有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后附《续抄》18卷。法式善系蒙古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博通经史、尤擅诗文,作品“质而不癯,清而能绮”,一时“问字求诗者,往往满堂满屋”(王昶《湖海诗传》)。该书总收乾隆朝30科馆试律赋作品数百篇,分“大考卷”等32卷,以资当时文士应试馆考之用,诚清代应制律赋最完备、最有价值的蓝本。书前有内阁学士吴省南、翰林院侍读吴锡麒序文,颇能道其编辑思想、原委。集中收录赋作均系场屋文学,故多摹拟贫乏,然亦不乏音律谐美、意趣雅逸之作。如其首篇齐召南之《竹泉春雨赋》,即被奉为清代律赋之压卷。

☚ 七十家赋钞   万善花室文稿 ☛

三国志

文集(史书)。西晋陈寿(233—297)撰。六十五卷。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官观阁令史,著作郎。是书记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六年(280)间魏、蜀、吴三国史事。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无表、志。尊魏正统列本纪称帝,蜀吴为传称主。魏、吴二志参考鱼豢《魏略》,王沉《魏书》,韦曜《吴书》等书编纂而成。蜀无书,多据实地采访、见闻所得而成。是书文笔简洁、剪裁得当。惟史料不丰,失之简略(如于屯田及王弼、马钧或略记或不记),且时有曲笔回护之文,不及《史记》之直抒胸臆。三志原本独立,后世合为一书。南朝裴松之为之作注,引书一百五十九种,史料增补远多于原书,开一代注释体例,极便于后学。此书为小说《三国演义》之历史依据,可作比较研究。论著有清人赵一清《注补》,梁章巨《旁证》,近人卢弼《集解》;选本有缪钺《三国志选注》。通行本为百衲本,武英殿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分国史书。晋陈寿撰于274~289年间,历时15年,记220~280年60年之史事。全书共65卷,计《魏志》30卷,其中帝纪4卷,后妃纪1卷,王子传1卷,列传21卷,方伎传1卷,外国传1卷;《蜀志》15卷,其中,二牧传1卷,先主后主传1卷,后妃王子传1卷,列传11卷;《吴志》20卷,含吴王传2卷,夫人传1卷,宗室传1卷,吴主5子传1卷,列传15卷。《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

173 三国志

断代史史书。65卷,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有纪、传,无志、表,记载三国时史事。晋代陈寿著。史料来源于作者亲身见闻、档案、与韦昭《吴书》、王沈《魏书》等当代人史籍。文笔简洁、记事翔实,但失于简略。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采群书140多种,进行补阙、备异、惩妄、辩论等工作。注文多出原著三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为后代史家所重视。

☚ 后汉书   晋书 ☛
三国志

《三国志》sanguozhi

纪传体史书。西晋陈寿(233—297)撰。刘宋裴松之(372—451)注。分《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三国时期60年间的历史。后世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书中奉曹魏为正统,魏有“纪”,而吴、蜀无“纪”。但对各方人物的评断较为公正客观。文章记事平实,又文笔简略,为史家所公认。其中部分传文写人叙事比较精采,如《诸葛亮传》,选取主人公一生的几个关键事件——隆中对、赤壁之战、六出祁山,重笔渲染,基本勾画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风貌。又如《张昭传》、《周瑜传》、《张辽传》,描写人物个性也比较生动。
刘宋时期裴松之为之作注,博采众书,补注阙佚,保存了大量宝贵史料。
《三国志》及注所记录的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对后世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北宋说话人以“说三分”(讲三国故事)为重要内容,元代出现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明朝初年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最为通行。

☚ 陶渊明   竹林七贤 ☛
三国志

三国志

纪传体国别史。二十四史之一。六十五卷。西晋陈寿撰。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活在三国末西晋初。少受学于蜀国有名的史学家谯周,治《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时宦官黄皓专权,凡是不巴结于他的朝臣,多被贬抑和排斥,陈寿便是其中之一。入西晋后,经司空张华推荐,被举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为平阳侯相。武帝泰始十年(274),奏上所编《诸葛亮集》,复入为著作郎。此书大概就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因史无明载,确切的成书年代难以定论。后因朝臣倾轧,调任长广太守,乃以母老为由,辞不赴任。晚年多次受到贬议,在仕途上未尽其才。尚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
《三国志》计有《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记述了自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约一百年的历史。而三国历史不过六十年,这表明陈寿写史,不单以封建皇朝为限断,而主要以三国形成历史时期为限断。在陈寿之前,对于三国的历史著述,已有多部,但都限于一个地区,或只写曹魏,或专记吴事。像此书这样合三国历史而为一书,这在纪传体史上是个创举。《三国志》以曹魏的四卷帝纪为纲领,分立魏、蜀、吴三书以叙三国鼎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仅有纪、传,而无表志。书中所立诸传,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重要人物,以至当时所知的外国情况,都网罗其材料,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或立专传,或用附见,如以带叙法,在《王肃传》末,带叙魏的经学活动及派别斗争,《王粲传》后,带叙建安七子中徐干等五人及其他十三人。其中的《魏书·东夷·倭人传》,是现存公元四世纪前日本基本情况的唯一记载,极受日本史学界重视。《魏书·外国传》具体叙述了乌丸、鲜卑、高句丽人的社会生活情况,这些材料都是很珍贵的。《魏书·张鲁传》、《蜀书·刘焉传》,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魏书·华佗传》,保存了古代医学的成绩;《魏书·张燕传》,保存了黄巾起义后张牛角继续斗争的事迹。均有重要史料价值。
《三国志》在唐修《隋书·经籍志》时,即列为正史的前四史之一。其史学成就和贡献表现在:一、三国并列为书,创纪传体国别史的典范。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最后乃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记载这一时期的历史,也以三国并列,成《魏》、《蜀》、《吴》之书,是切合当时历史实际的。二、记事以历史时期的特点为断限标准,不为王朝年限所约束。三、取材谨慎,史事编排详略互见,少重复之嫌。裴松之称《三国志》“铨叙可观,事多审正”。四、文笔简洁,记人叙事,生动传神,在传记文学方面,亦有贡献。对《三国志》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但基本上还是肯定的多。当时见到《三国志》稿本的人,多赞赏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张华将他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并说要把修《晋书》的任务也交给他。当时夏侯湛正在撰写《魏书》,当他看到陈寿的书后,便放弃了自己的写作计划。陈寿死后,范𫖳等曾向晋惠帝上表:“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三国志》的不足之处,除了内容较为简略以外,批评较多的是认为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如尊魏为正统,对西晋统治者隐恶溢美之类,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赵翼在《二十二史劄记》中,列举甚多,是很有说服力的。此外,《三国志》没有记载典章制度的“志”。纪传体史书中,通史性质的《史记》和断代史性质的《汉书》都是有志的。作为国别史性质的《三国志》,如果也具备志的内容,当然就更完善了。我们今天要找这方面的材料,可以在沈约编写的《宋书》中查阅。《宋书》有志三十卷,叙事尤详于魏、晋,有关三国时期的制度沿革等,可从中得到了解。
《三国志》成书一百多年后,南朝宋文帝以《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乃命裴松之为之作注,以补其不足。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官僚家庭,在东晋时曾历官司州主簿、尚书祠部郎、治中从事史等职。刘宋取代东晋后,历任国子博士、中书侍郎、太中大夫等职。著有《晋纪》等书,惜未留传。裴松之从四个方面对《三国志》进行了补注工作。第一,补其缺漏。陈书所不载而应载入的史事,均收入以补其缺。第二,条其异同。凡是同一事而各说不一,又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则一并收入,以备异同。第三,正其谬误。对于明显的错误记载,或违背常理的议论,一一予以纠正。第四,论其得失。对时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由于裴松之注书的重点是补充史实,因而开创了补阙式史注的方法。一般注史者在引用材料时,多只摘录片断文字作为例子,而裴注往往比较完整地抄录全文,以备一说。这样,在他的注文中就保存了大量完整的史料。其搜罗史料,“傍摭遗逸”,“务在周悉”。据近人统计,裴注引书在二百种以上。这些魏晋时代的著作,到唐宋时大多亡佚。故裴注所保存者,弥足珍贵。总之,裴注与正文具有同等重要的史料价值。
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清人用力尤多。杭世骏、侯康、赵一清、梁章钜、周寿昌等人都补注《三国志》。近人卢弼撰《三国志集解》一书,为迄今最详尽的注本。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点校本。

☚ 汉纪   后汉纪 ☛
三国志

《三国志》Sanguozhi

是西晋陈寿撰写的一部纪传体三国史。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蜀汉时曾为观阁令史,入晋后官至治书御史。陈寿死后,有人推荐其所撰《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惠帝令人到陈寿家抄写一部,从此,《三国志》得以传布。《三国志》共65卷: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全书除魏志有帝纪4卷外,余为列传,无表无志。陈寿从三国分立的历史实际出发,分国编纂,记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到三国结束(280),将近100年的历史。《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但是,它只有纪、传,有关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后人只能借助《晋书》及《宋书》等史籍来了解。《三国志》作者过于求简,常有失漏。唐人刘知几曾评论《三国志》“细漏吞舟”。所幸的是南朝宋时的裴松之花大气力为《三国志》作注,弥补了这一缺陷。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他受南朝宋文帝之命作《三国志》注。裴松之收罗了159种著作,作了54万字的注,几乎为全书的3倍。裴松之注文重在增补和考订史实,《三国志》失载的许多重要史实,裴注都提供了更丰富的史料。他广征博引,所引魏、晋人的著述,到唐初编撰《隋书经籍志》时著录的已不到四分之三,唐宋以后更是十不存一。况且裴注引书大都首尾完整,为后世保存了大量资料。裴注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收有裴注。

☚ 后汉书   晋书 ☛

三国志

纪传体正史。西晋陈寿撰。全书六十五卷,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无志、表。全书文笔简洁,叙事简要,记事翔实。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博引群书,区谬正误,拾遗补阙,注文为原书数倍,所存史料甚富。近人卢弼撰有《三国志集解》六十五卷。

三国志

三国志

纪传体史本。西晋陈寿撰写。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分《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较完整地记录了三国时期60年间的历史。作者力图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较为公正的评判。《三国志》文章简略,从总体看,不如《史记》那样气势磅礴、精美生动,也不及《汉书》行文严谨细密、周备明晰,但有一部分传文,如《诸葛亮传》、《张昭传》、《周瑜传》都以简约的文字写出了人物个性,颇有动人之处。《三国志》所记录的历史故事,至今广为传播,对后世文学艺术有深远影响。《三国志》以中华书局标点本最为通行。

☚ 陶渊明   后汉书 ☛
三国志

《三国志》

65卷。史传中写人叙事,较为生动,有一定文学成就。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古注有刘宋裴松之注。有元刊本,明刊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校点本,陈乃乾校点。

☚ 陈寿   三国志集解 ☛

三国志sān guó zhì

《本草纲目》序列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纪传体史书名。西晋·陈寿撰,65卷。分魏、蜀、吴三国史事,无表志。魏正统称帝列本纪,蜀、吴称主为传。魏、吴二志参考鱼豢《魏略》、王沈《魏书》、韦曜《吴书》等书编辑而成。蜀无史,多据实地采访,见闻所得而成。成书依次为蜀、魏、吴,以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体而传世,惟史料不丰,失之简略。

三国志

六十五卷。陈寿 (233—297)撰。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郡安汉县 (今四川南充市)人。陈寿撰《三国志》属私人著撰。因为他“少好学,师事谯周”(蜀国著名史学家)。陈寿在谯周影响下,对史学有兴趣,他又亲身经历了三十二年的晋国生活,在蜀国又担任过观阁令史的职务,后来又集三国史官著作著成《蜀相诸葛亮集》,被荐为著作郎,“时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他四十一岁时撰成了《三国志》。官至治书侍御史,六十四岁逝世。陈寿撰史材料来源丰富。刘知几说,“至晋受命,海内大同,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撰为国志”(《史通·古今正史》)。大体上《三国志》材料来源,一是魏蜀吴三国史官所记录的史事。二是当代学者所编著的三国史籍,陈寿任著作郎,当然可有机会获取材料作参考了。三是靠他自己亲自搜集采访。魏国鱼豢的《魏略》,王沈的《魏书》;吴国有韦昭的《吴书》;蜀国有王崇的《蜀书》、谯周的《蜀本纪》和陈寿自己编的 《诸葛亮集》等材料。《三国志》的编著程序是先著《蜀志》,再著成《魏志》,又成著《吴志》。《三国志》编写体例同《汉书》一样,是纪传体断代史,名为《三国志》,但是却没有“志”,也没有“表”,只有“本纪”和“列传”,所以也可称半纪传体。《三国志》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共计六十五卷。记述了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以后,至公元280年晋灭吴,近一百年的历史。《魏书》三十卷,首列《武帝纪》,记曹操的创业,接着记文帝、明帝、三少帝、后妃及汉末诸雄,之后是诸夏侯、诸曹传,荀彧、荀攸、贾诩传,此外二十卷分写魏的宗王、谋臣、将帅、边族等。《蜀书》十五卷主要写刘备、诸葛亮以及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人的事迹。《吴书》二十卷侧重写孙策和孙权,也重点写了江东主持军国大计的重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蜀书》《吴书》也分别写了文臣、武将、忠良、文学和术数。《三国志》叙事隐讳,扬善,但不失实录,透露出一些真实事史,能于简洁中,点化出历史的情态,人物风貌,如《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剪裁得当,文笔简洁,确 “有良史之才”。陈寿对三国人物各有品评,“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也有以貌论人者,如: 袁绍“姿貌威容”,刘表“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等等。刘勰在《文心雕尤·史传》篇中说,把陈寿的《三国志》拿来和《史记》、《汉书》相比也不过分。《三国志》没有“志”、“表”是一缺陷,可以到沈约的《宋书》中查阅,《三国志》内容比较简略,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比原书增多三倍,可参考。另有清赵一清的《三国志注补》,梁章钜的《三国志旁证》,卢弼的《三国志集解》,195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史学名著选》有《三国志选》,缪钺编的,可参考。中华书局的标点校定本用裴松之注,是最通行的版本。

三国志

三国志

正史,西晋陈寿撰,65卷,南朝宋裴松之注。该书取材严谨,文笔简明, 其中包括《魏志》30卷, 《蜀志》15卷,《吴志》20卷。只有纪传,无表志。《三国志》正文纪人载事过于简略,而裴注则补其不足,注文为正文之三倍, 征引书籍二百余种, 备载异说,补充缺漏,提供了大量资料。三国去汉不远,其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忌俗,多同汉朝有渊源关系,本书可补汉代史料之不足,同《汉书》、《后汉书》参证,是研究汉代长安的必备史料之一, 而且提供了汉以后长安兴废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 后汉书   汉纪 ☛

三国志san guo zhi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by Chen Shou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三国志》san guo zhi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陈寿 (Chen Shou)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史书。西晋陈寿(233—297)撰。65卷。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官观阁令、晋平令、著作郎。是书主要记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间魏、蜀、吴三国史事,并涉及三国鼎立前各家史迹。将三国史事分成三书(又称三志),计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以魏为正统列本纪称帝,蜀、吴为传称主。魏、吴二书参酌鱼豢《魏略》、王沈《魏书》、韦曜《吴书》等编纂而成。惟蜀国无史书,多据实地采访、见闻所得而成。是书本纪、列传都记有不少民族史资料。《魏书》之《乌丸鲜卑东夷列传》简扼地叙述乌丸、鲜卑、夫余、高句丽、东沃沮、挹娄、、韩、倭的历史。田豫、牵招、郭淮、邓艾、梁习、夏侯渊等人列传也涉及鲜卑、乌丸、羌胡、匈奴、氐等史迹。《蜀书》之《诸葛亮传》、《马超传》、《姜维传》、《李维传》等记载了氐、羌及西南夷的一些状况。《吴书》之孙坚、孙权、诸葛恪、陆逊、贺齐等人列传则涉及山越、武陵蛮等与吴之关系。三志本独立,北宋后合为一书。南朝宋裴松之作注,引书210种(一说159种),史料增补远多于原书,并开一代注释先例。注中所引,现已大多失佚,如《汉晋春秋》、《魏书》、《英雄记》、《魏略》等都保留了许多东夷、匈奴、西戎、西南夷史迹,为研究三国时期民族史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行本为武英殿本、百衲本、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三国志

纪传体史书。作者西晋陈寿,字承祚,四川南充人。曾任观阁令史,著作郎。此书记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间魏、蜀、吴三国史事。计《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吴志》中有征夷州一役之记载。事见《孙权传》黄龙二年条:“遣将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后人多推古夷州即今日之台湾,称征夷州之役为“中国政府经略台湾之始”。该书有多种文本行世。1959年中华书局曾出标点本。

三国志

纪传体三国史书。西晋陈寿撰。共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所记起自东汉末年(220),讫于晋统一初年(280)。原书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书中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叙入纪中,对蜀、吴之君称主,叙入传中。该书取材谨严,叙事简略。南朝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近人卢弼有《三国志集解》。

三国志

书名。西晋陈寿撰。纪传体三国史籍,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魏书有纪四卷,蜀、吴两书有传无纪。魏、吴两书是在王沈《魏书》、鱼豢《魏略》、韦昭《吴书》基础上修成,蜀书是陈寿单独完成。书以三国并列,为史家首创。三书原本独立,北宋咸平六年的(1003)始合而为一。文笔优美,叙史简洁有法。后人推崇陈寿史学及文笔,将此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鉴于叙史过简,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乃为作注,广征博引,注文达原文三倍以上,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近人卢弼有《三国志集解》。(参考图2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