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适度人口”,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理想的人口数目,这样的人口能够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适度” 一词其实也就是 “最好” 一词的同义语。当讲到 “适度人口” 时,指的便是寻求一种尽可能合适的人数,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英国人口学家坎南对适度人口下的定义是: 在一定条件下,人口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一个合适的人口数目就能获得按人口分配的最大收入。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时期,在一定土地上存在而且能够适合于获得产生的最大生产力的人口数量是一定的。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则把资源和人口之间保持最恰当的比例的人口看作是适度人口。索维对适度人口的目标提得更为具体,他写道: “……幸福是无法放到公式里去的,人们心目中所想的可能有几种更精确的目标。 (1) 个人福利,或者说,是一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情,这些事情总起来就是经济学的对象。这是经济目标。 (2) 增加财富,或者说,迅速提高的福利。如果说幸福依赖财富的及时增加,而不是依赖于财富本身,那我们一定要问: 在一个人数不断增加 (或减少) 的人口中,能使财富增加得最快的人口数该是多少? (3) 就业。适度人口应使所有适合工作的适龄者都能充分就业。我们将会看到,这个定义只能适用于存在私有财产的制度。 (4) 实力,或者说,各种能用于集体目标的手段。这可以是军事力量,但不一定就是军事力量。 (5) 健康长寿,这和财富是两回事,尤其是在发达的社会里。 (6)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可以看作是财富的一种形式,但在实际生活中会产生另一种不同的适度人口。 (7) 福利总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适合于分配的全部人口的总收入。 (8) 寿命总和,即人口数量与人口平均寿命的乘积。 (9) 居民人数。这时适度人数和最高人数是一回事。 还可以设想另外一些目标,如社会合谐 (当然受人口数影响),家庭稳定,等等。” 上列目标中,“个人福利”、“增加财富” 和 “就业” 都是经济目标,研究经济适度人口,主要也就是研究经济目标。 此外,索维认为除了研究静态的适度人口而外,还可以研究动态的适度人口,即用人口变动的适度节奏作为目标。 在20世纪早期,当适度人口的概念被给予系统的表述的时候,著作家们想为人口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认为适度人口论的学者,至少是在理论方面唯一的困难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方面去,特别是在发生的事实与他们的设想相反的时候。这种适度人口的概念确实太死板了,它暗示在其他任何情况发生变化时,适度人口的规模还是不变,而其他种种因素能对人口的生活水平有影响。 而且,假使在任何时间的某一个点上,把某一国家的适度人口计算得即使很精确,然而根据人口政策来计算适度人口仍然是有困难的。例如,如果能这样假定某个国家有四亿居民要比有六亿居民生活得好一些,那么为了改进这四亿人的命运,干脆杀死二亿人,不是就好了吗? 相反地,如果说,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是六千万,而不是它现在的五千三百万,另一个国家的人口是三千万,而不是它现在的一千四百万,毫无疑问,把两个国家的人口突然大量增加到适度人口数,不也就解决了吗? 但问题决没有这么简单,即使能找到足够的移民,仍然还存在把他们安置和提供住房,办学校等等问题。所以,还牵涉到需要时间的问题。 所以,既要研究静态的适度人口,还要研究动态的适度人口,就是说,要研究适度人口增长。例如,一般认为,技术进步会导致就业的减少。尽管这是很陈旧的看法,并且常常与我们碰到的事实相反,但无论如何,还是有人相信,而在每一种技术发明出现时,更使人相信,但实际的趋势与以前的方向相反。现在在发达国家,从事有收入的经济活动人口,要比工业革命前多得多,而在发展中国家,即在缺乏机器的国家,缺乏就业机会的情况是很严重的。又如,当人口增长非常快的时候,就需要增加投资,也就是说要将国民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投资。这样的结果,就使一般人的生活水平降低,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人口增长很快或人口下降这两极之间,必然存在一种中间的人口状态,这就是适度人口,它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最大可能的增长率,这就是适度人口增长率,它与静止的适度人口规模两相对照。 ☚ 人口与消费 过剩人口与最优人口 ☛ 适度人口Optimum Population由英国经济学家坎南首先提出。在一定目标和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适度人口大小不仅取决于区域内各种自然经济承载力和区域人口对这些承载力的需求水平之间的平衡,也取决于不同的研究目标。坎南的适度人口论是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认为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适合的人口。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应与其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一致,最适合的人口应当是一国工业潜力所允许的生产最大规模所能容纳的人口。道尔顿认为适度人口是能够提供最高人均收入的人口。英国人口学家桑德斯将适度人口数量推广到“适度密度”,即所谓使居民获得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密度。适度人口的数量,除依赖于自然条件外,主要由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进步程度等决定。 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亦称“最优人口”。在一定条件下,按某种适度标准、对比和计算所需要的人口数量。从人口数量与某种经济资源量的比例关系来探讨适度人口,是马尔萨斯最先开始的。他从农业收益与人口发展的关系探讨最高限量的人口,结论是人口只能过剩。在1888年出版的《初级政治经济学》 中考察了平均每人获得最大生产收益的人口,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农业生产以外的整个社会生产,并提出超过适度人口为人口过剩和少于适度人口为人口不足两种不理想的人口数量,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适度人口理论。索维是当代适度人口论的著名代表人物。他把适度人口的概念扩大到非经济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 (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 考察适度人口的标准。他还系统地论证了适度人口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的理论,指出静态适度人口就是在技术水平、物质资源、产品分配、年龄构成、工作时间等条件不变,又实现充分就业,并且没有国际贸易和移民的情况下,达到某种标准最高值所需要的人口数量; 动态适度人口就是在各种动态因素,如技术变革、经济结构变革、就业变动等的影响下,求得最适量的人口数。此外,他还论证并得出了实力适度人口永远高于经济适度人口的论断。以上所有资产阶级适度人口论者的理论,虽然其论证的具体依据和使用的方法不同,理论的严谨程度和完善程度也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撇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不懂得人口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最终要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孤立地考察和研究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陷入“人口决定论”。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出的种种“精确的目标”的计算公式 (模型),都不可能计算出科学而又适用的适度人口数量来。 ☚ 人口目标 人口再生产 ☛ 适度人口optimum population
适度人口optimum popul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