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消费shìdù xiāofèi〈名〉 即与国情、个人经济情况相适应的消费。 适度消费shìdùxiāofèi即与国情、个人经济情况相适应的程度适当的消费。 ◇ 那不是适度消费,而是“枷锁消费”。(人民日报.1988.8.9) ◇ 积极消费,不仅表现了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方面的积极态度,也具有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的特征。(人民日报.2000.3.13) 适度消费shìdù xiāofèi指与国情、个情等相适应的消费。例如:“有足够的存款,自然可以买彩电;眼下不足,等上几年再看未尝不可,何必为了一个彩电把整个家庭生活搞得紧紧巴巴?那不是适度消费,而是‘枷锁消费’。”(《人民日报》1988.8.9)“‘一家用空调,百家灯光暗’‘买得起,用不起’。这种客观现实提醒人们:还是要注意适度消费。”(《人民日报》1988.8.26) 适度消费Moderate Consumption亦称“合理消费”。“过度消费”的对称。消费水平保持在客观界限内,与国情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相适应的消费。适度消费标准,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从宏观角度讲,判断某一国家一定时期的消费是否适度,应以国民收入生产规模以及分配、再分配中的各种关系来衡量。一般来讲,在生产性积累率和人口数不变时,消费水平大体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即为合理。从微观角度讲,判断每个家庭或消费者的消费是否适度,要以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来衡量。从静态上看,收入大于消费,收入有一定剩余,这种消费是适度的;从动态上看,消费与收入比例大致保持常数的关系,这种消费即是适度的。适度消费应具备如下特点: ❶必须建立在本国物质条件基础上,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 ❷应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杜绝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立良好消费环境; ❸给人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充实,树立健康的伦理道德标准; ❹可以使人既得到物质享受,又有利于自由和全面发展。 适度消费消费的发展水平与生产或财富的增长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的社会消费状态。适度消费意味着既没有社会消费的滞后,也没有“超前消费”。由于消费主要是收入的函数,因此为了做到适度消费,政府需要采取调节高收入和补贴低收入的税收、转移支付等收入再分配政策,保证全社会的消费既不超前、又不滞后于生产发展的进程。 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消费的发展水平与生产或财富的增长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的社会消费状态。 ☚ 即期消费 收入预期 ☛ 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Appropriate Consumption科学地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促进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又能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那样一种消费状况。 林白鹏等认为,适度消费是消费水平保持在客观界限内,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一般指有利于生产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有以下特点: (1) 它必须建立在本国物质条件基础上,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 (2) 它应该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杜绝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它必须给人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充实,树立健康的伦理道德标准; (4) 它可以使人既得到物质享受,又有利于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林白鹏,1991,P. 49~50)。 杨圣明认为,适度消费是指适应国情国力、生产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态。适度消费一般又称合理消费或科学的消费。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的客观标准乃是消费主体的经济力量与消费机制运行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微观消费方面,每个家庭或消费者是否适度或合理,要以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来衡量,从静态上考察,收入大于消费,并有一定盈余,形成积累 (储蓄),此种状态的消费乃是合理的或适度的。从动态上考察,收入、消费、储蓄三者大体同步增长,或者说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常数,这种状态的消费就是适度的或合理的消费。在宏观消费方面,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要以国民收入的生产规模以及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诸种关系来衡量。消费是否合理即取决于消费的规模、水平、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最终使用在生产与生活两个方面,形成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从国民收入的这种分割出发,可以引出三种不同涵义的消费水平,相应地有三种不同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第一种涵义的消费水平,是人均个人消费基金,它的变动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积累率、个人消费与社会集体消费的比例关系以及人口增长率四个因素; 第二种涵义的消费水平,是人均消费基金,它的变动取决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人口增长率和积累率三个因素; 第三种涵义的消费水平,是人均劳动福利基金 (消费基金与非生产性积累基金之和),它的变动取决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人口增长率,以及生产性积累与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关系这样三个因素 (杨圣明,1994,P. 286)。 尹世杰认为,合理消费应达到下面一些要求或标准: (1) 物质生活合理,保证生理上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促进身心健康; (2) 不仅物质生活合理,而且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应从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应有利于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节约短缺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 (4) 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和消费效益的提高; (5) 应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正确处理好生产增长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合理消费应从质的和量的两方面来考察,从质的方面看,合理的消费应符合科学的标准和要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确保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提高。从量的方面看,要确定合理消费的数量界限,确定各种消费品和劳务的合理消费限度 (尹世杰,1992,P. 100~101)。 也有人认为,适度消费的主要标志有:(1)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中国积累率应在25%~30%之间选择; (2) 消费水平的提高应略低于生产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 (3) 储蓄增长应与收入增长相适应; (4) 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与消费品可供量的关系,比较理想的状况是购买力小于商品可供量的1%~5%; (5) 消费与现有自然资源的关系,适度消费必须有利于综合开发,以合理使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为前提。 适度消费既不同于超前消费,又不同于消费滞后。超前消费是指消费增长的速度超越了本国生产发展速度所形成的消费需求过多的经济现象。超前消费是一种诱发性的消费,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消费的国际示范效应,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方式和行为超越本国生产发展水平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消费早熟。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阶段论中提出,从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人类社会可分为六个阶段: (1) 传统社会; (2) 为 “起飞” 创造前提阶段; (3) “起飞” 阶段; (4) 成熟阶段;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消费早熟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尚未 “成熟” 时就实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的消费方式。实质上是一国消费水平超过本国的生产力水平。其弊病主要是: (1) 导致社会储蓄率和外汇储备下降; (2) 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消费滞后是指消费的增长速度过分落后于生产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消费过少的经济现象。在消费滞后的情况下,社会消费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相应地适当提高,影响了再生产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80年代中、后期,经济学界对适度消费进行了十分热烈的探讨,其争论的焦点是高消费和消费膨胀问题。 尹世杰认为,高消费是消费不适度、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之一,高消费是指消费的增长在较长的时间内,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高消费的危害主要是: (1) 加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破坏生产与消费的正常比例; (2) 降低积累,影响生产发展,影响人们的长远利益; (3) 提高生产成本,影响经济效益; (4) 导致消费膨胀; (5) 诱发、滋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低消费,反对消费的增长过分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从80年代中国消费发展的整体情况看,不存在高消费,但存在局部或部分人的高消费 (尹世杰,1992,P. 106~108)。 杨圣明认为,80年代的消费是消费不足,还是膨胀?他的观点不是膨胀,理由是: (1)从积累与消费关系上看,当时中国是高积累,而不是高消费; (2)从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上考察,前者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超过后者的增长速度; (3)从居民收入、储蓄、消费三者关系上考察,中国消费的增长并没有超过收入增长,不存在消费膨胀问题; (4)从消费结构上考察,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局部膨胀与局部萎缩同时并存,总体上不存在消费膨胀问题 (杨圣明,1994,P. 290~295)。 尹世杰认为,从总体上来看,80年代的消费膨胀,不是消费基金膨胀,而是消费需求膨胀。当时消费需求膨胀的特点是: (1) 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同时膨胀,相互影响; (2) 个人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同时膨胀; (3) 公开性、半公开性与隐蔽性的收入同时增长,而隐蔽性收入的增长快于公开性、半公开性收入的增长; (4) 消费刚性与人们的短期行为相结合(尹世杰,1989)。 实现适度消费的主要对策有: (1) 加快国民收入的生产增长速度是实现适度消费的根本保证; (2) 科学地分配和使用国民收入是实现适度消费的必要条件; (3)认真解决消费领域中的主要矛盾; (4) 深化消费体制改革; (5)实行促进消费适度增长的政策。 ☚ 闲暇 生命周期理论 ☛ 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Moderate Consumption又称合理消费。过度消费的对称。它是消费水平保持在客观界限内,即与国情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相适应的消费。它既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又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从宏观消费上看,某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要以国民收入的生产规模以及分配、再分配中的诸种关系来衡量。一般来说,在生产性积累率和人口数不变时,消费水平大体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就是合理的。从微观消费上看,每个家庭或消费者的消费是否适度或合理,要以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来衡量。从静态上看,收入大于消费,有一定的剩余,这种状态的消费是适度的; 从动态上看,消费与收入的比例大致保持常数的关系,这种消费即是适度的。总体上看,适度消费应具备如下特点:(1) 它必须建立在本国物质条件基础上,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2) 它应该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杜绝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3) 它必须给人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充实,树立健康的伦理道德标准。(4)它可以使人既得到物质享受,又有利于自由和全面的发展。适度消费的标准,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有所不同。 适度消费能否形成,要取决于生产条件和消费条件的结合。生产条件包括现有生产能力、可于本期形成生产能力的投资、服务于生产的投入品市场及其容量等。消费条件则包括居民收入、消费品市场容量、可动用的储蓄和其他金融资产。若消费条件同生产条件大体一致,适度消费就易于形成,因为此时消费量基本等于消费品的生产量,从而适度消费既为当时生产条件所允许,又为当时消费条件所能全部承担。一旦生产条件和消费条件不能达到统一时,要么发生超前消费,要么发生滞后消费,或者两种情况并存。目前,我国的消费中同时存在着超前消费与滞后消费。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高收入者拥有超过一般群众想象的购买力,而某些大中城市市场上又有大批高级住宅待售,为满足高收入阶层的需要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条件。但是,这与整个社会的生产条件是不相适应的。大批高档商业设施、写字楼及别墅的兴建,是 “房地产热”不断升温之际出现的,投资所需资金大多来自银行拆借资金,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资金紧缺,拆借资金不是靠推迟重点投资,就是靠挪用现行生产资金和农产品收购资金得到。这种高消费由于与现行的生产条件不适应,因而尽管暂时具备某些消费条件,但仍然是不适度消费。当生产条件基本具备,甚至部分生产能力过剩的条件下,消费条件却严重短缺时,消费就表现为滞后消费。如目前我国的农村消费,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本应相当庞大的农村消费品市场低迷萎缩,其结果必然一方面使工业品产销率降低,另一方面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构成威胁。超前与滞后消费本质上都是畸型的消费,均不利于宏观经济的运行。如超前消费的危害表现在: (1) 误导投资方向,使更多资金流向高档消费品的生产经营部门,加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2) 降低积累,影响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3)诱发通货膨胀; (4) 引发、滋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精神文明建设。而滞后消费的存在也会干扰经济运行。因为消费需求不足,必然增加投资以扩大总需求,但投资的增长在非短缺条件下只能使投资品市场一时兴旺,消费品市场依然疲软,最终难免走向衰退。因此,滞后与超前消费都是不适度的、畸型的消费,为了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必须采取措施引导其向适度消费转变。主要对策有: (1)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转变消费观念,使适度消费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 加快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提高生产条件,是实现适度消费的根本保证。(3) 深化消费体制改革,促进消费条件的不断改善,使生产条件与消费条件互相适应并达到统一。 〖参〗 过度消费 ☚ 消费模式 过度消费 ☛ 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与消费者的经济条件和生理需要相适应的消费。适度消费的基本原则是: (1) 消费与经济条件相符合。从宏观上讲,一国的消费水平必须建立在本国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与生产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微观上讲,人们的消费行为必须与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能力相符合。(2) 人们的消费水平必须与自己的生理需求相适应。消费要受生理机制的制约,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自由的发展。(3)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要在防止资源浪费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确定消费水平。 ☚ 滞后消费 消费引导 ☛ 00003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