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木兰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木兰诗》

《木兰诗》

乐府《鼓角横吹曲》名。关于此诗的写作时代,历来说法不一。《古文苑》题为“唐人木兰诗”。《文苑英华》以为唐韦元甫作。宋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说:“《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诗》皆有高致。盖世传《木兰诗》为曹子建作,似矣。然其中云‘可汗问所欲’,汉魏时夷狄未有‘可汗’之名,不知果谁之词也。”郭茂倩《乐府诗集》称此诗为古辞,并在“梁鼓角横吹曲”题解中引《古今乐录》之后说:“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又在此诗题解中引《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黄庭坚《题乐府木兰诗后》说:《木兰诗》,“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得于民间”。严羽《沧浪诗话》说:“《木兰歌》最古,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也。”明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二说:“《木兰》不必用‘可汗’为疑,‘朔气’‘寒光’致贬,要其本色,自是梁陈及唐人手段。”清吴旦生《历代诗话》说:“余观其叙事布辞,苍括近古,决非唐人所及。”沈德潜《古诗源》说:“断以梁人作为允。”张玉榖《古诗赏析》说:“诗中用‘可汗’字,木兰当是北朝人,而诗则南朝人所作也。”今人对此诗的论断,亦各不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作于北朝,一说作于唐代。主北朝说者认为:(1)此诗初载于陈僧智匠的《古今乐录》,而此书成于陈光大二年(568);(2)其创作素材取自北朝民歌,如《折杨柳枝歌》:“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3)木兰是北朝流行的名字,如韩擒虎的父亲韩雄,小名就叫韩木兰;(4)北朝诸帝有时也称可汗,不独自唐太宗称天可汗始。主唐代说者认为:(1)隋承周制,有勋官十一等。唐制勋官“凡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十一转为柱国”(《唐六典》卷二),“策勋十二转”似述唐代制度;(2)对于征兵的描写反映了府兵制度的存在,与唐初府兵制度相吻合;(3)隋以前仿《周礼》行六官,既无尚书台,更无尚书郎。至隋废周官,始有尚书郎;(4)“万里赴戎机”以下四句,似唐人诗格。现在一般认为,此诗当为北朝民歌,后来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加工润饰。诗中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她保家卫国的热情,刚强勇敢的性格,以及不慕功名富贵的高尚品格。它不仅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而且也有力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从艺术表现方面来说,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人物的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出了民歌的本色。作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诗《木兰诗》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1),万里赴戎机(12),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13),寒光照铁衣(1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15)。策勋十二转(16),赏赐百千强(17)。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18),愿借明驼千里足(19),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20)。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2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22)。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23),雌兔眼迷离(24)。两兔傍地走(25),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①唧唧: 叹息声。②机杼 (zhu住):指织布机。杼,织布机上的梭子。③军帖: 征兵的文书。④可汗 (ke han克寒): 古代西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⑤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数量多,不是确数。⑥市: 买。鞍马: 马鞍和马匹。⑦鞍鞯(jian尖):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⑧辔(pei配)头:马笼头。⑨溅溅:水流声。⑩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一说指今北京市昌平县境的天寿山。(11)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一说指蓟北至山海关的燕山山脉。啾啾(jiu纠):马鸣声。(12)戎机: 军机,指战争。(13)金柝 (tuo拓): 即刁斗,一种像锅子的军用铜器,三足,一柄,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打更。此指金柝声。(14)铁衣: 缀有铁片的战袍。(15)明堂:古代帝王用来祭祀、接见诸侯、选拔人才的厅堂。(16)策勋:记功劳。转:勋位每升一等叫一转。(17)强:有余。(18)不用: 不为,不做。尚书郎: 尚书省 (古代总管国家政事的机关)的侍郎,这里泛指朝中高官。(19)明驼:一种走得很快的骆驼。(20)扶将: 扶持,搀着。(21)霍霍: 磨刀声。(22)帖: 同 “贴”。花黄: 当时流行的一种妇女面部妆饰,用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称 “黄额妆”。(23)扑朔: 脚爬搔的样子。(24)迷离:眯着双眼的样子。这两句互文见义,即雄兔、雌兔都脚扑朔、眼迷离。(25)傍地走: 贴着地面跑。

【赏析】 《木兰诗》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撰的《古今乐录》。后《乐府诗集》 收入此诗,属《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歌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剪裁精当,叙写生动,语言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和《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这诗先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起首“唧唧复唧唧”四句,着力渲染一种声音,且写得出人意料: 木兰对门而织,本应听见她织布的声音,可是木兰停机叹息,只传出她的叹声,可见其忧愁之深。以声传情,先声夺人,诗一开始就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并自然引出下诗。“问女何所思”四句,用的是重复的问答句式,显得活泼而有情趣,“无所思”的否定回答则起强调作用,以引起人们对下面内容的进一步关注。在经过如此腾挪铺垫以后,才叙写她叹息的缘由所在:征兵紧急,阿爷年老,又家无长兄。这样,“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代父从军,就成为不凡而又入情的举动。此段直意曲说,平中见奇,一个勤劳无私、热爱国家的女性形象被初步突现出来。

接着叙写出征以前的准备和征途中的情景。“东市买骏马”四句并不是实写,而是用铺陈的手法,渲染准奋工作的繁忙、紧张,突出木兰处事的认真、细致,这和前面的问答一样,是民歌中常见的有效的艺术手段,正如谢榛所说: “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旦辞爷娘去”八句,以排比的句式,通过黄河水声、胡骑马鸣和“爷娘唤女声”的对照,铺叙征途苍凉悲壮的氛围,衬托女主人公当时慷慨出征的豪迈气势和思念亲人的缠绵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态,在叙事中透发出浓重的抒情意味。

木兰十年征战生活,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话作概括交待,用笔十分简练。这几句对偶工整,文辞优美,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润色,但和通篇的民歌风格基本上和谐协调,且增强了该诗句式多样化的特点。

下面写木兰凯旋而归,辞官还乡,也仅用了 “归来见天子”八句诗,笔触非常精悍。先是用夸张的语句,极言天子接见之隆重和封赏之丰厚,透露木兰的英勇善战,并和后面的辞官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木兰的高洁品质。后面“木兰不用尚书郎”三句的回答,言语朴实 而态度坚决,显露了她不慕荣华富贵,热爱故乡亲人的美好精神世界。

最后对木兰还乡情景的描写,可说是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写家人迎接,用 “爷娘闻女来”三组排比句子,通过对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的刻画,分别描绘出爷娘、阿姊、小弟的不同表现,把热闹、红火的欢迎场面,写得绘声绘影,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叙木兰恢复少女本来面目,用“开我东阁门”四个排比句和“当窗理云鬓”两个对偶句,通过闺中活动的一系列细节描写,把木兰久别归家的兴奋和重过女性正常生活的喜悦表现得深切动人,充满着人情味。写木兰改装后伙伴的反应,则直接揭示其心理神情的变化: “惊惶”二字包含着惊奇、诧异、赞叹多种成分,精确地概括了微妙复杂的感情。“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两句话是 “惊惶”的具体内容,它既通过数字渲染长期乔装打扮的不易,来显示木兰的机警、精细和稳健,又和诗首“从此替爷征”相照应,进一步突现出木兰从军的传奇性。结尾四句紧承伙伴的惊叹,由伙伴改为歌者的口吻,并用新颖生动的双兔比喻来表述,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雄行为的歌颂,显得幽默风趣,散发出民歌特有的活泼清新的气息。

这首诗,以 “木兰是女郎” 为中心线索,进行精心剪裁,巧妙组织。它不是去罗列参战打仗的情景,而是着重描写从军前后的生活细节和木兰的内心世界,该略的地方,惜墨似金,该详的地方,泼墨如云,做到了繁简有别,详略得当。该诗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既有铺叙、比喻,又有对照、衬托。语言质朴流畅,句式灵活多变。全诗以五言为主,又杂以七言和九言,整齐错落,流转自如。句子有排比式、对偶式、重叠式,亦有问答句法、散体句法、顶真句法,随事而变,各极其妙。


《木兰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1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1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5)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16)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17)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18)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20)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21)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22)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3)

【注释】①唧唧:叹息声。当:对着。②惟:只。③忆:回忆。④军帖:征兵的文书。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点兵:召集检阅准备上战场的士兵。⑤爷:父亲。下文“阿爷”同。⑥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购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⑦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⑧辞:辞别,离开。暮:傍晚。宿:过夜。⑨但:只。溅溅:水流迅速激射的声音。⑩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11)燕(yān)山:这里代指边塞。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啾:马叫的声音。(12)戎(róng)机:军机,指战争。关山:关口和山岳。度:越过。(13)朔(shuò)气:北方的寒气。金柝(tuò):即刁斗,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打更。寒光:清冷的月光。铁衣:古代战士穿的铠甲。(14)天子:指皇帝、君主。明堂:古代帝王召集官员、举行大典的地方。(15)策勋(xūn):记功劳。十二转:形容功劳极大。强:有余。(16)不用:不为,不做。尚书郎:官名。千里足:千里马。儿:木兰自称。还(huán):返回。(17)郭:外城。扶将(jiāng):搀扶,扶持。(18)阿姊(zǐ):姐姐。红妆:指女子艳丽的装扮。(19)霍霍(huòhuò):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20)著(zhuó):穿。(21)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22)火伴:这里指同行的战友。火,通“伙”。(23)扑朔:形容雄兔脚上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傍地走:并排着跑。安:怎么。

【大意】织布机唧唧地响着,木兰对着门窗在织布。听不见机杼作响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回忆什么。(木兰回答说)我也没有想什么,也没有回忆什么。昨天晚上我看到征兵的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马鞍和马匹,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集市各个地方买了马、马鞍、辔头、长鞭等出征的东西。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哗哗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口,越过一座座的山岳。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木兰胜利归来朝见君主,君主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记木兰立下十二道功勋,得到的赏赐千百金还有余。君主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希望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窗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鬓角上贴上花黄。走出去见一同出征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相处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

雄兔两只前脚时常乱动,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两种兔一起并排着跑,怎么能分辨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字数:1971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8-19-20页.

《木兰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已经传为家喻户晓的美谈。最早叙述和歌颂这一动人故事的是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称《木兰歌》、《木兰辞》。它和《孔雀东南飞》一样是人们交口称誉的民间创作,同被赞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时代问题,众说纷纭,但一般都认为它产生于北魏时期。那时战争频繁,好勇尚武,《木兰诗》正好反映了这一特定风貌,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当然,其中有些诗句,是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隋唐文人加工润色的,但是基本内容并未改变。

第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诗一开头就介绍了木兰的生活和身份,她是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的姑娘。写她织布,先闻唧唧之声,然后再引出织布的场面。一说“唧唧复唧唧”,象木兰叹息之声。从上下文看,还是理解为织布声更好一些,因为下边还有转折: “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木兰女每天不停地织布,机子发出“唧唧复唧唧”的声响,从不间断,今天却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织布声,而只是听到木兰女的声声叹息了。表示事情起了变化,说明新的情况的出现。于是木兰的父母关切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回答: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只不过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军书频传,父老弟幼,无人应征的情况下,木兰经过反复考虑,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一决定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是非常大胆而出人意料的。诗从叙事写起,开头就揭示了矛盾,又通过对话,展现了木兰的内心世界。木兰代父从军的果断决定,既是她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表现,也是她英雄事业的光辉开始。

第二段紧接着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之后的紧张准备和急速出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极事铺陈排比,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加强了木兰整装待发的英雄气概。然后描写她急速出征: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里的“朝辞”和“暮宿”,“旦辞”和“暮至”,突出木兰行军神速,从家乡到黄河,从黄河到黑山,环境迅速发展变化,生活感受也从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两个“不闻”和“但闻”,写出木兰投身战斗而又不忘双亲,充满了生活情味,既切合“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点,又以环境的变化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动人。情景交融,景变情亦随之而变:景与景、情与情互相对照,情与景又交相映衬。木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如影如绘地被展现了出来。

第三段写木兰经过十年战斗,胜利归来,不慕荣华,只求回乡。“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写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活,写得非常简括。万里行军参加战斗,跨越一道道关山象飞一般神速。深夜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身经百战的将军牺牲了,转战十年的战士胜利归来。诗句表现木兰敢于出征,经受战斗的考验。音调铿锵,对偶工整,笔墨酣畅淋漓,气势雄壮飞动,对于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是十分有力的。接着写木兰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在朝廷上接见了她,给她记功多次,还要赏给她许多金银财宝。然而,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不羡功名,不贪富贵,当皇帝问她有什么要求时,她不想做尚书郎那样高的官,只愿尽快地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重温她的劳动生活。这种“功成不受赏”的高尚情操,视富贵若浮云的磊落胸怀,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最后一段写木兰回家后的情景。着重描写三种不同的心情。先写家人的欢快和兴奋: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三个排比句,描出了全家人的欢乐,在共同的欢乐中又因人而异地表现了不同的神态动作:年老的父母互相搀扶着到郊外迎接,姐姐在匆忙中打扮起来,而小弟弟则磨刀霍霍,准备杀猪宰羊。他们都是在“闻女来”、 “闻妹来”、“闻姊来”这共同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共同的欢乐。次写木兰对往日劳动妇女生活的喜爱: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刻画木兰对旧居旧物,也即对劳动妇女生活的留恋之情,用铺陈独白的方法,更显亲切。再写同行伙伴的惊叹、出奇,来反衬木兰的机智,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诗的结尾,洋溢着一片欢乐愉快的气氛,以双兔为喻,总括全篇: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歌者之辞,歌者用比喻来发议论,极力赞叹木兰乔装之妙。这个巧妙的比喻,余味无穷地赞美英雄妇女的不朽功勋,同时也启示人思索:在驰骋沙场的战斗英雄中,何必分男分女呢?女英雄不同样可以“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吗?

《木兰诗》塑造了女英雄木兰的光辉形象。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姑娘,热爱劳动生活。一旦战争爆发,她出于对年迈父亲的关心和保家卫国的决心,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十年征战,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坚强的爱国战士;她立下战功,不慕荣利,不求封赏,不改劳动人民本色,渴望回乡与家人团聚。在她身上集中了我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崇高情操。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不论从国家和民族的立场还是从伦理的观点来看,故事都具有崇高的正义性;同时从情节来看,又带有鲜明的传奇色彩。因此,这首民歌就有可能在木兰身上集中体现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出理想主义的女英雄形象,使世世代代的妇女群众为之扬眉吐气。《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血肉丰满的木兰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被现实生活所囿,而是经过高度艺术概括、集中,并加以典型化了的英雄人物,她表明了男女才能并无高下之别,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广大劳动妇女的自信和自豪。木兰形象使人感到既平凡,又不平凡;她既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又高出于同时代的普通劳动妇女。前者使人感到可亲可信,后者使人受到鼓舞和教育。她是我们国家、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劳动人民的骄傲,特别是我们劳动妇女的骄傲!

从诗歌艺术上说,这首民歌的显著特色是运用复叠和铺陈排比的笔调进行艺术渲染。比如木兰出征前的准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西南北各来一遍。马和马鞍之类难道不可以在一两个地方买,一定要分别到四个地方去买吗?这就是有意渲染。明代谢榛在《四明诗话》卷三中说: “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写木兰出征归来时的情景也是这样: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诗歌写了爷娘写阿姊,写了阿姊写小弟,反复渲染,以三次重叠来描绘家人欢迎的盛况。这样的句式,读来使人感到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画家在绘画时,很少平均使用笔墨。一般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渲染,在可以不着笔或少着笔的时候则惜墨如金,轻描淡写甚至留出空白也是必要的。《木兰诗》该繁处繁写,该简处写得极简,十年征战,艰苦备尝,诗却只写了六句,因为写多了无助于从“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出发来刻画人物。

《木兰诗》还运用了比喻和对偶,运用了反衬和顶真等手法。语言上丰富多彩,有朴素的口语,也有精妙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在五言的基础上,又间用了七言和九言,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性。全诗以三百三十余字,写出如此完整的故事和如此生动的人物,也堪称凝炼。


《木兰诗》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最早著录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载此诗,属《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叙事性的民歌,塑造了木兰这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歌颂她勤劳无私、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木兰为北朝尚武习俗和战乱环境孕育而成,又是人民群众理想的化身。这个形象的出现,具有突破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意义。在艺术上,剪裁精当,结构巧妙,叙写生动,语言活泼,富于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它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和《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全诗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 “唧唧”是叹息声,起首四句就着力渲染这种声音,且写得出人预料:木兰对门而织,本应听见她织布的声音,可是木兰停机叹息,只传出她的叹声,这就益发见出其忧愁之深。此处以声传情,先声夺人,诗一开始就收到了强烈而富于悬念的艺术效果,并自然引出下诗。 “问女何所思”四句,是叙写叹息之声到交待代父从军原因之间的过渡,采用重复的问答句式,显得活泼而有情趣。 “何所思”的问话,表现了爷娘对女儿的深切关心, “无所思”的否定回答,在语意上是故作宽慰,在写法上则起强调作用,以引起人们对下面内容的进一步关注。在经过如此腾挪铺垫后,才用“昨夜见军帖”六句诗写出木兰叹息的缘由所在。 “军帖”,指征兵的文书。“可汗”,是古代西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军书”,是征兵的名册。六句点明:军情紧急,老爹被征,家无长兄。这样,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代父从军,就成为不凡而又入情的举动。此段直意曲说,平中见奇,一个勤劳无私,热爱国家的女性形象被初步突现出来。

第二段叙写出征以前的准备和征途中的情景。“东市买骏马”四句并不是实写,而是用铺叙的手法,渲染准备工作的繁忙、紧张,突出木兰处事的认真、细致,这和前面的问答一样,是民歌中常见的有效的艺术手段,正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骏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黑山”,指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燕山,指蓟北至山海关的燕山山脉。 “旦辞爷娘去”八句,以排比的句式,通过黄河边、黑山头和爷娘居处的对照,黄河水声、燕山胡骑马鸣和“爷娘唤女声”的对比,铺陈征途的遥远和宿营地苍凉悲壮的氛围,衬托女主人公当时慷慨出征的豪迈气慨和思念亲人的缠绵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态,在叙事中透发出浓重的抒情意味。

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是在第三段中用寥寥六句带过的。“戎机”,即军机,指战事。 “金柝”,即刁斗,一种像锅子的军用铜器,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打更。这里用一些与战争有关的代表性事物,概括交待木兰的戎马生涯,并以激烈战争中将军的战死和壮士的生归作对照,烘托木兰的骁勇善战,用笔十分简练。这几句对仗工整,文辞优美,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润色,但和通篇的民歌风格基本上和谐协调,且增强了该诗句式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

接着第四段写木兰凯旋而归,辞官还乡,仅用了“归来见天子”八句诗,笔触亦非常精悍。 “明堂”,是古代帝王用来祭祀、接见诸侯、选拔人才的厅堂。 “策勋”,记功劳的意思。“明驼”,一种走得很快的骆驼。前四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天子接见之隆重和封赏之丰厚,突出木兰功勋卓著,以和后面的辞官形成强烈反差,衬托木兰的高洁品质。后几句木兰的回答,辞语平直而态度坚决,把她不慕荣华富贵,热爱故乡亲人的美好精神世界显露无遗。由“送儿还故乡”一句过渡到下段,顺理成章。

写木兰还乡情景的第五段,进行了尽情的铺排渲染。先叙家人迎接,这主要以对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的刻划,表现不同家庭成员各自相异的特点;爷娘急切隆重而老态龙钟,阿姊亲切庄重而精心打扮,小弟则热情洋溢,活泼天真,通过三组排比句子,把热闹欢乐的欢迎场面,写得绘声绘影,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次叙木兰恢复少女本来面目,用“开我东阁门”四个排比句和“当窗理云鬓”两个对偶句,对其初返家里的闺中活动作一系列细节描写:从开门、坐床一直到“对镜帖花黄”。 “花黄”,当时流行的一种妇女面部妆饰,用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称“黄额妆”。这六句笔墨淋漓的铺叙,深切动人地展现了木兰久别归家的兴奋和重过女性正常生活的喜悦,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后写木兰改装后伙伴的反应,则直接揭示其心理神情的变化。 “惊惶”二字包含着惊奇、诧异、赞叹多种成分,精确地概括了伙伴们在这个富于戏剧性场合中产生的微妙复杂的感情。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两句话是“惊惶”的具体内容,它既通过数字渲染长期乔装打扮的不易,来显示木兰的机警、精细和稳健,又和诗的开头“从此替爷征”相照应,进一步突现出木兰从军的传奇性。

最后四句写对木兰的赞美。 “扑朔”,是脚爬搔的样子。“迷离”,是迷着双眼的样子。两句互文见义,即雄兔、雌兔都脚扑朔,眼迷离。 “傍地走”,指贴着地面走。这四句紧相承接前段伙伴的惊叹,既是其深化,又有所变化,由伙伴改为歌者的口吻,并用新颖、生动的双兔比喻来表述,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雄行为的歌颂,显得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散发出民歌特有的活泼清新的气息。

这首民歌,以“木兰是女郎”为中心线索,进行精心剪裁,巧妙组织。它不是去罗列参战打仗的具体情景,而是着重描写从军前后的生活细节和木兰的内心世界,该略的地方,惜墨似金,该详的地方,泼墨如云,做到了繁简有别详略得当。该诗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既有铺叙、比喻,又有对照、衬托,都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生活情趣。语言质朴流畅,句式灵活多变。全篇以五言为主,又杂以七言和九言,整齐错落,流转自如。句子有排比句、重叠句、问答句,还有像“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样的对偶句法,像“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这样的顶真句法,可谓随事而异,各极其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