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峡》

[原 文]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②阙③处;重岩叠嶂④,隐天蔽日,自⑤非亭午⑥夜分⑦,不见曦⑧月。

至于⑨夏水襄陵⑩,沿溯(11)阻绝。或(12)王命急宣(13),有时朝发白帝(14),暮到江陵(15),其间千二百里,虽(16)乘奔御风(17),不以(18)疾(19)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20)绿潭 ,回清(21)倒影。绝巘(22)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23)其间。清荣峻茂(24),良(25)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6),林寒涧肃(27),常有高猿(28)长啸,属引(29)凄异(30),空谷传响(31),哀转(32)久绝(33)。故(34)渔者歌曰:“巴东(35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36)泪沾(37)裳(38)!

[注 释]

①自:在。②略无:毫无。略,全,都。③阙:通“缺”。④重岩叠嶂(zhàng):互文,即“重叠的岩嶂(石峰)”。重,chóng,即“叠”。⑤自:如果。⑥亭午:正午。⑦夜分:夜半。⑧曦(xī):日光,这里借指太阳。⑨至于:助词,承上启下,可译为“到了……时候”。⑩襄陵:漫上了山岗。(11)沿溯(sù):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12)或:如果,如或。(13)宣:传,传达。(14)朝发白帝:“朝发于白帝”的省略。于,从。白帝,即白帝城,在重庆市奉节。(15)江陵:地名,现在湖北省江陵县。(16)虽:即使 (17)乘奔御风:骑上快马驾着风。奔,动词用如名词,指飞奔的骏马。御,驾。(18)不以:不如 (19)疾:快。(20)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湍,激流。(21)回清:回旋着清波。清,形容词用如名词,清澈的波浪。(22)绝巘(yǎn):绝,陡峭的。巘,极高的山峰。(23)飞漱:飞流激荡。漱,激荡。(24)清荣峻茂:意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荣,茂盛。 (25)良:真、实在。(26)旦:早晨。(27)林寒涧肃:互文,即“林涧寒肃”。树林和山涧清凉而寂静。肃,寂静,肃杀。(28)高猿:高山上的猿猴。(29)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续。引,拉长。(30)凄异:异常凄凉。(31)响:回声。(32)哀转:哀怨婉转。(33)绝:断绝,消失。(34)故:所以,难怪。(35)巴东:汉代郡名,这里借指三峡。(36三)声:数声,三不是确数,形容多次。(37)沾:浸湿。(38)裳(cháng):古代指下衣,裙的一种。这里泛指衣裳。

[译 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行程)中,两岸山连着山,全无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住了天空,挡住了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夜半,(根本)见不到太阳或月亮。

每到夏季,洪水漫上了山岗,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隔断了。如果遇上皇帝有诏书急于下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顺流而下)傍晚就到达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路程,即使乘着奔马,驾着长风,也不如(乘船)快啊。

春冬时节,就(可以看到)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影。高山极顶,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倒挂的山泉和瀑布,飞流激荡在山林之间。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真是情趣盎然,兴味无穷。

每到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密林深涧,清凉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在放声长叫,接连不断,凄楚异常,空荡荡的山谷传出阵阵回声,哀伤凄婉,久久才消失。难怪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鉴 赏]

文章构思极巧:先总写三峡全貌,再分写四季景色;先写山,再写水;先写景,再抒情。写山,则山中有水;写水,则水畔有山。无论写山还是写水,都贯之以情,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不愧为游记的上乘之作。

作者写景善于抓住峡江的特点。写两岸青山,则抓住它的“长”、“高”、“多”、“连”、“叠”来下笔。写夏水,则写它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心动魄。写春冬则动静相生,“清荣峻茂”。写秋景则写“林寒涧肃”,猿声凄异。为了突出景物特点,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或生动写实,或形象夸张,并在描写中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写得情景交融。

作者遣词造句,精当传神,简洁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精心构想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短短几个字,包含着多少美丽的画面和勃勃生机,熔铸着作家多少真挚的情感。

字数:1787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时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州)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水利地理学的杰作。
《水经》据说是汉桑钦或晋郭璞所作。郦道元认为它记述过于简略,便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和其他有关水道的文献,为它作了注释和补正。所写江河及其支流共1250条,兼述有关的名胜古迹、风土民情、神话传说。许多篇章都是文笔优美的游记散文,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峡:巫峡、瞿塘峡、西陵峡的合称。

郦道元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三峡》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三峡》

《水经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1)。绝𪩘(12)多生怪柏,悬泉(13)瀑布,飞漱其间(1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15)长啸,属引(16)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17)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18),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19)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20)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21),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22),多所像类(23)。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24)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注释】①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字善长,南北朝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三峡,指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两省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中午或半夜。自非,若非,如不是。亭午,中午,正午。夜分,月到中天的时候,指半夜。

③〔曦(xī)〕日光,此指太阳。

④〔至于〕到了……时候。

⑤〔襄陵〕襄,上。陵,大的土山。

⑥〔沿溯(sù)〕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⑦〔白帝〕城名。在今四川奉节东边的山上。

⑧〔江陵〕今湖北江陵。

⑨〔奔〕作名词用,指“奔马”,飞奔的快马。

⑩〔以〕据赵一清《水经注刊误》,当作“似”,“不以”就是“不似”、“不如”。

(11)〔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湍,急流。潭,深水。春季水多流急,水急则有白色泡沫,可以用“素湍”来形容。冬季水浅,水流较缓,所以清澈得能见到两岸树木山峰的倒影。

(12)〔绝𪩘(yǎn)〕高峻的山峰。绝,最高。𪩘,山顶,山峰。

(13)〔悬泉〕从山崖流下的泉水,如倒挂空中,故曰“悬泉”。

(14)〔飞漱其间〕漱,冲荡,冲刷。其间,山顶上奇形怪状的柏树之间。

(15)〔高猿〕猿在山头,故称“高猿”。

(16)〔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拖长,延长。

(17)〔袁山松〕东晋作家、音乐家,历官吴郡太守等职。

(18)〔嵌崟(qīnyín)〕高大,险峻。

(19)〔最外〕指离岸边最近的地方。

(20)〔成就〕指人和牛的形状、色彩。

(21)〔信宿〕住两夜。信,再宿。

(22)〔彩色形容〕石纹色彩构成形态容貌。

(23)〔多所像类〕大多像各类物像。

(24)〔泠泠(línglíng)〕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现在计算起来约二百公里),两岸都是连接着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现在计算约三百五十公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这个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有首歌,大意是:“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

江水再往东流,流经狼尾滩,又到了人滩。袁山松说:“两个滩相距二里。人滩的水尤其险恶,南岸有青石,夏季没入水中,冬季就露出来。那些石头竖在那里,有几十步远近,全像是人脸的样子,有的大有的小,其中比较清楚的连胡须、头发都有,因此称作‘人滩’。”

江水再向东流,流经黄牛山下,有一个滩,名叫“黄牛滩”。南岸耸立着一重重的山岭,最远处的高大的山崖间有块石头,上面的颜色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色彩和形状十分清晰。由于人到不了那里,无从探索究竟。这块岩石处在很高的地方,加上江水湍急曲折,虽然走了两夜,仍然望得见这头牛。所以行人有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出发,天晚还停宿在黄牛峡,三天三夜,黄牛还是它。”说的是水道迂曲,山高水深,回头看好像一个样子。

江水再向东流,流经西陵峡。《宜都记》说:“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峡界地,再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和水迂回曲折,两岸上高山重叠,不是正午和半夜,见不到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一千丈左右,岩石上各种颜色构成图画,形成各种形象。树林子里的树高大繁茂,冬春之际叶子也落不完。猿猴鸣叫的声音极为清亮,回响在山谷里,清越悠扬的声音不绝于耳。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的一个。”

字数:2456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26-329页.

《三峡》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 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或王命急宣(6),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7),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9)。 绝𪩩(10)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1)。清荣峻茂(12),良多趣味(13)

每至晴初霜旦(14),林寒涧肃(1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16),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7)。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18),猿鸣三声泪沾裳(19)! ”

〔注释〕 (1)自: 这里有“在”的意思。(2)阙: 同“缺”。略无: 没有一点。(3)重: 重重。嶂: 象屏障一样的高山。(4)自: 这里是“如果”的意思。曦(xi): 阳光,这里指太阳。亭午: 正午。夜分: 半夜。(5)至于: 文言助词,承接上文,加以提示。襄: 上。陵: 山陵。沿: 顺流而下。溯: 逆流而上。(6)或: 有时。王命: 皇帝命令。宣:传达。(7)白帝: 城名,今在四川省奉节县东边的山上。江陵: 今湖北省江陵县。(8)奔: 这里指飞奔的马。御: 驾御。不以: 不如。疾: 快。虽: 即使。(9)湍(tuan): 急流的水。素: 白色。回: 回旋。(10)绝:极高。𪩩(yan),山峰。 (11)悬泉: 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象悬挂着的泉水(大的叫瀑布)。漱: 冲荡。(12)清荣峻茂: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13)良: 真,实在。(14)晴初: 初晴。霜旦: 霜晨。(15)肃:寂静。涧: 山涧。(16)属(zhu)引: 接连不断。长啸: 放声长叫。凄异: 异常凄凉。(17)空谷: 空荡的山谷。响: 回声。哀转: 悲哀婉转。转: 同“啭”,声音转折。(18)巴东: 郡名。现在四川省东部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一带(不是现在湖北省巴东县),在三峡中最长。(19)三: 这里不是确数。沾: 沾湿。裳: 衣裳。

〔鉴赏〕 《三峡》是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的万千气象。山川草木,峡谷深涧,悬泉瀑布,急流绿潭,高猿怪石,古柏寒林,渔歌民谣……应有尽有,万象森罗;春夏秋冬,各具风姿。字数不可不谓之少,容量又不可不谓之大,因此,它的结构也不可不谓之难。但作者写来,却是从容不迫,舒卷自如。

布局合情合理。百余字,要穷三峡风光,尽四时景物,确非易事。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这当中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然而,此篇是《水经》“江水又东”后面的一段注,不能不大记其水。写水,从哪儿写起呢?作者没有按四时先后一一写来,而是先写了夏水。这是自前段的“山”而来的,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它处更急,更为壮观。所以,先写最盛的夏水是顺理成章的。那么,写了夏水,为什么不再依秋、冬、春的顺序记述,而是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呢?也正是因为有“一水中流”。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素。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空谷。由此可见,文章不顾节令次序,决不是乱写一气的; 而是匠心独运,依水而记。这里,水成了串连全文的一根红线。为“江水”作注,以“江水”为脉,顺流而下,入情入理。

节奏张弛有致。江水通过三峡,时而象一群脱缰奔腾的野马,时而如一批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在文章上则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突然,文气剧变,夏水暴涨,写江水的动势,这一动,似异峰突起。汹涌澎湃的江水漫上了山陵,上下航道尽被阻断隔绝。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令读者惊心动魄。旋即,紧张的文气急转直下,变得轻松晓畅。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平静中带有微动的山水画卷。雪白的激流, 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深潭,奇异的倒影, 绝𪩩的怪柏, 飞漱江流的悬泉瀑布,五光十色。作者忍不住径表情怀: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令人耳愉目悦,心旷神怡。接着,文章在绿潭倒影中掀起了新的波澜,寒林肃涧里传来异常凄惨的猿啼。作者精心选用了“寒”、“肃”、“凄”、“哀”等形容词,准确地再现了萧瑟之秋的景象,一扫上文的无限春光。文章的节奏气氛转为沉重、弛缓、凄清、悲凉。特别是作结的渔歌,情真意切,荡气回肠。文章就是这样一起一伏,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节奏感是如此的强烈,却又决无任何人为地制造节奏变化之嫌。

层次过渡自然。对于正确处理形散与神聚这对矛盾来说,层次间巧妙地进行过渡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过渡往往借助一些关联词语来完成。短短的一篇文章写了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五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足见功力之深。用“至于”二字,把大山暂搁一旁,将夏水自然导出,由山势跃进到水势。一个“则”,于转折中暗示对比,夏水巧妙地“流”至冬春。用“每至”,推拓开去,自“多趣”之时暗引出肃杀之秋。五个字用于三个不同的场合,成为层次间的纽带,极为简练精当。大层次之间是这样,小层次之间也是如此。如用“或”引出“沿溯阻绝”下驾船急宣王命的情况。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似三峡天然造就,如江水自然奔流。

言辞前后呼应。层次的关联是值得称道的,言辞的照应也是非常精采的。绘山记水,莫不如此。以写山为例,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写水又各有侧重。二层着重于水势,三层于色彩,四层于音响。但是,这三层,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二层没有明写山,但如前所说,“夏水襄陵”与山势是息息相关的。 三层的“绝𪩩”, 既是对第一层的照应,又是从陡峭这个侧面对山势的补充。“峻”更是对三峡山势直接的、概括的描写。四层中: “高猿”之高,含蓄而又传神地回应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绝𪩩”。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无疑是源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涧肃”、“巫峡长”,更是与篇首一脉相承,珠联璧合。前有铺垫,后必照应; 后用重笔,必先埋伏。文章就这样或明或暗,前呼后应,细针密线,点水不漏。由于作者在布局、节奏、过渡、照应等方面,精心谋划,使文章的结构形散神聚,浑然一体,顺畅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成为千古流传的著名篇什。

字数:2591
陆志平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31-634页.

《三峡》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 ① 三峡: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据今人考证,郦道元足迹未至南方,其文实出自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 ② 白帝: 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边山上。江陵: 县名,今属湖北。 ③ 巴东: 郡名,东汉末置,治所在鱼复(今四川奉节东)。地控三峡之险,为蜀汉东部门户。

在诗人、画家的眼中,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常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笔下的山水草木,也大多清新可爱,带着许多灵气。就如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 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 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

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在它七百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一弯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留连的绝美画境。就说是“春冬之时”吧,三峡深幽隽逸,别是一种清奇秀脱的模样: 你看那碧绿的潭水,浮漾着峰峦花树的倒影;而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还有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面对着这种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幽秀景象,你是否也要与作者一起,发出“良多趣味”的感叹呢?

至于那些雨后初晴的秋日,或是霜花满天的早晨,三峡却又另有一番风致了: 山野间寒静肃穆,仿佛含着深愁似的。寂寂的山谷之间,又常有“高猿长啸”,啸声绵长,凄凉怪异,加以“空谷传响”,很久才消失。它所带给你的,该是一脉何其缠绵的愁思!这种种惆怅和哀愁,又被作者巧妙地绾结到那一曲“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朴渔歌中去,听来便愈加余音缠绕,令你神思萧散而泪水涔涔了。

细细涵咏,这篇短短的文字,竟把三峡之美,表现得何等神奇!它的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和奇境迭出,究竟给了作者以多少画之笔意、诗之灵感呵?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入云的奇男子: 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这就是绵延大江七百余里的三峡!它仿佛一直在等待着人们发现它,认识它,以至于天荒地老,亿万千年。只是到了作者的眼中、笔下,它的雄峻神奇、秀美俊逸和豪放深情,才第一次得到了欣喜惊人的表现,激起了读者的诧愕高妙的赞叹、遐想。面对着这位拥有一襟山岚的友人的到来,倘若三峡有知,恐怕也要“惊知己于千古”了。

字数:1893
张巍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