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有鱼种场生产水平
(1)职工队伍。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仅有3个小鱼场,有职工28人,其中干部11人,技术员2人,工人15人。50年代,广西建有国有鱼种场28个,1959年职工516人,其中干部66人,技术员23人,工人427人。60年代,广西建有鱼种场44个,1969年有职工人数7 737人,其中干部93人,技术员59人,工人625人。70年代,广西国有鱼种场发展到73个,1979年职工人数达1 216人,其中干部195人,技术员78人,工人940人。80年代,广西国有鱼种场有79个,1989年职工人数达1 125人,其中干部120人,技术员142人,工人863人。1993年广西拥有国有鱼种场78个,职工人数1 322人,其中干部14人,技术员288人,工人903人,另有离退休人员343人。
从新中国成立至1993年,职工队伍(工人、行政干部和技术员)组成人数,各年代相比,技术干部队伍增长比例比干部和工人队伍快。如:1993年职工人数1 322人(行政干部141人,技术干部288人,工人903人),与50年代末人数相比,技术干部增长11.52倍,行政干部增长1.13倍,工人增长1.11倍。
(2)国有鱼种场生产规模。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国有鱼种场仅有3个小场,养殖水面有4.46公顷,其中鱼种塘(含亲鱼塘)87公顷,成鱼塘200公顷。60年代末的1969年,全自治区国有鱼种场发展44个,拥有养鱼水面402.4公顷。其中:鱼种塘(含亲鱼塘)120.33公顷,成鱼塘279.07公顷。70年代末的1979年,全自治区有国有鱼种场73个,拥有养鱼水面549.53公顷,其中鱼种塘(含亲鱼塘)213.13公顷,成鱼塘336.4公顷。80年代末的1989年,全自治区增到79个国有鱼种场,拥有养鱼水面610.11公顷,其中鱼种塘(含亲鱼塘)254.8公顷,成鱼塘458.6公顷。
养殖面积增长,1993年拥有养殖水面731.4公顷,与80年代末1989年610.1公顷相比,增长16.93%;与70年代末1979年549.53公顷对比,增长29.82%;与60年代末1969年402.4公顷相比,增长77.28%;与50年代末1959年286.7公顷相比,增长1.48倍。
1993年拥有鱼种塘面积254.8公顷,与80年代末1989年225.38公顷相比,增长19.2%;与70年代末1979年336.4公顷相比,增长36.32%;与60年代末1969年279.06公顷相比,增长64.3%;与50年代末1959年199.8公顷相比,增长1.29倍。
广西国有鱼种场的特点是:规模小,基础薄弱,生产建设和技术设备简陋,抗不起自然灾害袭击,从而限制生产的发展。其中:拥有养鱼水面40公顷以上的场只有6个,占7.69%。即桂林市水产养殖场52.26公顷,梧州市玫瑰水产试验场54.26公顷,贵港市水产养殖场52.26公顷,田东县鱼种场51.06公顷,桂林市第二水产养殖场45.33公顷,桂平县白沙鱼场48.66公顷。拥有养鱼面积6.66—16.66公顷的场13个,占16.66%。养鱼面积3.33公顷以下的有35个,占44.87%。
(3)国有鱼种场生产能力。
❶鱼苗生产。广西西江水系境内的左右江、郁江、红水河、黔江、浔江、柳江等分布很多家鱼天然产卵场和亲鱼越冬场,是盛产鲢、鳙、鲩和鲮鱼等鱼苗产区,为国内主要鱼苗产区之一。广西鱼苗产量历来自给有余,富余部分供应区外各地。在50—60年代还有大批量鱼种,特别是草鱼种,远销港澳和东南亚。
在50年代,广西的鱼苗生产,全靠江河装捞天然鱼苗,各场未进行人工繁殖。至1959年全自治区国有鱼种场28个,产鱼苗18.09亿尾,年均产苗8.35亿尾。
60年代自1960年在广西水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桂平县鱼种场首批攻破了家鱼人工繁殖鱼苗技术,并迅速推广。至1969年广西国有鱼种场44个中有桂平、贺县、苍梧、横县、贵县、田阳、来宾、临桂、钦州、灵川、陆川和自治区水产试验场等27个单位,掌握了家鱼人工繁殖鱼苗技术。1969年鱼苗生产1.90亿尾,其中人工孵苗产量1.47亿尾,占77.26%;装捞鱼苗产量4 327万尾,占22.74%。进入60年代后,广西群众养鱼所需要的鱼苗来源,从50年代全靠采捕天然鱼苗,逐年转向人工孵苗与天然采苗相结合。
70年代自1970年后,广西积极贯彻“就地采苗,就地培育,就地放养”的方针,尽快推广和普及家鱼人工繁殖鱼苗技术。1971年由广西水产研究所举办国有鱼种场“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学习班,家鱼人工繁殖鱼苗技术,很快在广西得到普及和提高。到1979年广西有国有鱼种场73个,就有53个场,即占72%的场掌握和应用了家鱼人工繁殖鱼苗技术。从此人工孵苗取代了天然装捞鱼苗。1979年鱼苗生产7.98亿尾。其中人工孵苗产量7.80亿尾,占97.79%;装捞天然鱼苗产量1 759万尾,占2.21%。
80年代,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广西的鱼苗生产形成了以国家、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鱼苗繁殖体系。国家、集体和专业户都搞家鱼人工繁殖,经营鱼苗生意,鱼苗产量在社会上大幅度上升,国有鱼种场一度出现卖苗难的局面。从此国有鱼种场虽有潜力多生产鱼苗,但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各场都实行以销定产。
1989年,广西有国有鱼种场79个,就有61个场,即占77.22%的场,具有经营人工繁殖鱼苗技术。除小场外,各场都可搞人工繁殖,技术普及全自治区。1989年鱼苗生产16.65亿尾。其中99.8%是人工繁殖鱼苗。
1993年,广西有国有鱼种场78个,鱼苗生产14.83亿尾。与80年代末1989年16.65亿尾相比,减少2.32%;与70年代末1979年7.98亿尾相比,增长46.19%; 与60年代末1969年1.90亿尾相比,增长87.16%;与50年代末1959年18.09亿尾相比,减产21.97%。
全自治区国有鱼种场孵苗能力较大的场有陆川、钟山、田阳、横县、梧州、桂平和武鸣等单位,在实行以销定产后,鱼苗生产最高年量是1985年。这一年,陆川县鱼种场产鱼苗1.9亿尾,钟山场8 000多万尾,田阳场和横县场各产鱼苗7 000万尾。广西的国有鱼种场鱼苗生产从1982年起年产量突破10亿尾,最高年产量为1990年,达23.69亿尾。占当年全自治区鱼苗总产量61.65亿尾的38.42%。
❷鱼种生产。在50—60年代,国有鱼种场在“重海花、轻培育”的经营思想影响下,忽视了鱼种生产,尤其过冬鱼种产量甚少。50年代末1959年鱼种产量3 030万尾,其中:朝鱼2 834万尾,三寸以上鱼种196万尾。60年代末1969年鱼种产量上升到6 589万尾,其中:朝鱼6 204万尾,三寸以上鱼种385万尾。与50年代相比增长54%。70年代,广西有国有鱼种场73个。到70年代末1979年鱼种产量达1.63亿尾。其中:朝鱼1.53亿尾,三寸以上鱼种983万尾。与60年代末产量6 589万尾相比,增长59.47%; 与50年代末产量3 030万尾相比,增长81.36%。80年代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了农村各项经济政策。1980年2月自治区水产局在北流县召开全自治区社队养鱼现场会议,推广北流县松花大队实行养鱼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和作法。会后推动了养鱼水面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的进展,大大调动了群众养鱼积极性。通过养鱼承包,实行科学养鱼,推动大规格鱼种生产的发展。国有鱼种场在经营上也纠正过去“重海花,轻培育”的思想倾向,各场在抓好繁殖鱼苗生产的同时,积极抓鱼种生产,并举办各种类型学习班,向群众传授培育大规格鱼种技术,使该技术在生产中很快得到推广和普及,促进了鱼种生产的发展。到80年代末1989年,全自治区国有鱼种场生产鱼种1.63亿尾,其中:朝鱼1.48亿尾,三寸以上鱼种1571万尾。至1993年鱼种生产发展到2.21亿尾,其中: 朝鱼1.94亿尾,三寸以上鱼种2 751.1万尾。1993年鱼种生产2.21亿尾,与80年代末1989年1.63亿尾相比,增长35.49%; 与70年代末1979年1.63亿尾相比,增长36.22%; 与60年代末1969年6 589万尾相比,增长2.36倍;与50年代末1959年3 030万尾比,增长6.31倍。
国有鱼种场鱼种生产,虽有较大发展,但仍跟不上淡水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全自治区年产鱼种产量在14亿尾以上,其中国有鱼种场年产才2亿多尾,仅占14.29%。其原因: 一是全自治区78个国有鱼种场的鱼种塘少,才254.8公顷,仅占鱼种场总水面的35.75%;二是生产技术和设备简陋,池塘条件差,平均水深不到1米,塘基年久失修,渗漏大,水源缺,冬季有40%的塘不保水,不利生产过冬鱼种,生产能力有限;三是缺乏资金投入,影响了国有鱼种场鱼种生产的发展。
由于国有鱼种场鱼种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社会养鱼所需要的大量鱼种,全靠养鱼单位、专业户和渔农等,通过库叉、网箱、稻田培育鱼种,以及在成鱼塘中套养鱼种等途径,来解决生产上所需要的鱼种。
从1959—1993年国有鱼种场从区外先后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武昌鱼、东北鲫、散鳞镜鲤、兴国红鲤、日本鲫、丰鲤、大红、中红、小红和大黑、细鳞斜颌鲴、红荷包鲤、阮江鲤、白鲫、尼罗罗非鱼、异育银鲫、德国镜鲤、淡水白鲳、露斯塔野鲮、蟾胡子鲶、革胡子鲶、红尼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加洲鲈、鳗鲡、建鲤……等各种鱼类品种达20多种,使广西养殖鱼类品种,已从50—60年代的鲢、鳙、鲩、鲤和鲮鱼等5个常规品种,发展到10多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