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4_195第一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4_195第一章

【第一章】

理是公共之名,性是墮在形氣者。然以理訓性,非謂一理字可以盡性之義也,姑舉理以明此性非他,只從這裏做成也。下文備言所以為性,然後結之曰‘所謂性也’,於是盡矣。周子曰:‘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觀太極解一篇,‘成形理賦’之説無復餘藴。
‘理亦賦焉’,下一亦字,可見其非有先後。
命,非諄諄然命之也。比如先生以一部書付與學子,其中許多道理皆合服行。彼受書者不肯行得,則便是違命。
德,如‘明德’之德,賢愚同有。
朱子曰:‘率性,非人率之也’,‘循字非就行道人説’,‘如此卻是道因人方有也’。然章句云‘若其可離,則豈率性之謂哉’,又云‘達道者,循性之謂’,或問亦云‘循之則治,失之則亂’,其率與離、循與失,既是對勘,而以達道當之者,何也?蓋有性則有道,何與於人之行不行?但人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於性,故指出而言曰‘循性是道,離性非道’也,欲明其由於性也。比如山上有路,則曰循山之謂路;溪邊有路,則曰循溪之謂路也。不言循此山溪,則無以指明其路,而亦非待人之行著,然後方有此路也。彼達道亦原有此個,而人之所共由也,其中節之和是達道,而達道非待中節而方有,故謂之循性也。然‘循之則治,失之則亂’者,終涉乎行道上説,此未可深喻,姑闕之。
程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與“率性之謂道”相似。’此語更加商量也。程子又曰:‘循性者,馬則為馬底性,又不做牛底性;牛則為牛底性,又不做馬底性,此所謂率性也。’今參較兩説,仁字帖性字,人字帖牛馬字;率性者通人物而言,仁者特舉人而言也。仁是愛之理,不可只把一個愛之理而為道也;人則有父子君臣之倫焉,於父子君臣之間存此愛之理,則其尊卑親疏之分自有不可紊者,所謂‘合而言之道也’。性則通於人物,馬則乘而牛則服,若懸空説一性,則何嘗有乘服耶?馬而循此性,則有乘之道;牛而循此性,則有服之道。雖馬不乘、牛不服,此道自在也。
五倫曰‘五品’,有此品則便有尊卑親疏之節也。修,如修治道路。性本有中道也,中道自在,為氣稟所拘,有此過不及之差。過不及者,生於氣也,性何嘗不中耶?故即修治之,使率性之道立為中制,為人物之所從行。若聖人,由性而行者也,便更無可修者。然教所以教其所不能,聖人以己之率性為之表準,檢人之過不及,至於禽獸之微,亦各節制其當行之路,使無違誤也。雜卦曰:‘,健也。,順也。’本義云:‘此言性情也。’此則以健順之德為性,有此性則便有此情也。其中節之和,則這健順者發而為情。
道由於性,性猶是人物各自有者也,雖可名之以道之原,而非所謂大原也。人物之性莫不出於天,則是道之總會,而莫大乎此原也。
章句之‘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也,道與天理相帖,而存與離對勘。天理未嘗不具矣,而不存則亡,故道非離己,而人或離之。是以心常敬畏則德性自存,心有間斷則大本不立,而道便離也。曰:‘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離者,間而不密之謂。如我有物,常目在之,心未嘗有遺,則斯不離矣。不然,則雖在懷袖之中,而我則不覺,豈非離乎?戒懼即‘顧(寔)〔諟〕明命’之説。
‘無物不有’,則凡有心者皆具也;‘無時不然’,則方釋‘不可須臾離’,此通人與物皆然也。謂之不可離,則便有可離之時。如道路之蕪塞不通者,路雖自在,而人與路或離,故有離道之遠者。
有身然後有道,如有天然後有天道,有地然後有地道。均是道也,天以健為道,而在地則非道;地以順為道,而在天則非道也,在人亦然。均是人也,身則有别,之事在顔回則非道,顔回之事在則非道。吾老吾幼在他人則為人老人幼,而人老人幼在其人則為吾老吾幼,其慈孝之施,人人各異,是故離身無道之可言。
道之可離,比如捨其正路,眼前蕪塞,雖欲行之,只是狂奔亂走。又如瞽者擿埴妄行,無一步之穩,此所謂非道也。
目之睹物,我去接他,其機在我,故戒慎其妄出也;耳之聞聲,聲自外入,其由在物,故恐懼其妄入也。非禮勿視聽者,遇事而不錯也;戒慎恐懼者,未來而先防也。凡人欲間之者,必由視聽為祟。如其禮也,目須睹,耳須聞,何至於若是之慎防耶?所以然者,或慮非義之干而間於道也。
戒懼者,若無道以主之,則徒為懦弱,亦不濟事。其所以戒慎者何為哉?在我有率性之道,森具於寂然之中,故為之防護甚勤,至於如此。
以不睹不聞而忽之,則中於何可立?其戒慎恐懼之間,須有中始得。
道即性之德而具於心,心存敬畏是心統性也。
須臾有間,私欲萬端,是離道之機。
朱子曰:若其可以暫合暫離而於事無所損益,則是人力私智之所為者,而非率性之謂矣。若體有未立,率意妄行,則雖所行不倍於道,是不過偶然合理者,非所謂率性也。
朱子曰:‘道固無所不在,而幽隱之間,乃他人所不見而己所獨見;道固無時不然,而細微之事,乃他人所不聞而己所獨聞。是常情之所忽也。’其曰‘己所獨見、獨聞’,果何指耶?章句曰‘遏人欲於將萌’,然則其所見聞不過指此而云耳。人欲之萌,非無端而有此也。物交於耳目而心便為所動,其隱暗之中,細微之事,既交乎耳目,欲便萌芽,而他人之所未見聞,是謂己所獨知也。上文‘不睹、不聞’,雖指未接物時,而畢竟緣有睹有聞處推言之。章句所謂‘外誘之(事)〔私〕’,即睹聞之所接也。戒懼者,特舉不睹不聞,以包所視所聞。未有睹聞既當如此,況至睹聞,尤不可不戒懼。故朱子曰:‘從見聞處戒懼到那不睹不聞處。’其見聞時戒懼,不過去其耳目之所誘也,凡所見聞皆可戒懼,而惟己獨見聞處尤所緊要。其慎獨之一慎字,包戒慎恐懼之義,故曰:‘戒懼是統體做工夫,慎獨是又於其中緊切處加工夫也。’上節以外物之未接為言,而心之已發包其中;下節以心之始發為言,而外物之接在其中。欲知不睹不聞時戒懼,必先明有睹有聞時戒懼者如何,然後其義方該也。於此不過曰‘閑邪而存誠’也,邪之入必從睹聞,故閑邪則誠自存,此戒懼之義也。
‘迹雖未形,幾則已動’,是程子意;‘人雖不知,己獨知之’,是三家意。朱子曰,‘以理言之,三家不若程子之盡;以心言之,程子不若三家之密。’‘然有是理而後有是心,有是心而後有是理’,‘初無異指’,故章句合而言之。
篇内言隱者三,曰‘索隱、費隱’,皆與此不同,而其為不見則同也。言微顯者三,曰‘夫微之顯’、曰‘知微之顯’,皆與此差别,而其為微者顯則同也。
莫見,則人無不睹矣;莫顯,則人無不聞矣。
‘莫見、莫顯’,則未有見顯之加於此者。是雖人所不見聞,而與人所共見聞者同,非謂此之見顯反有加於人所共見聞也,章句云‘無有過於此者’是也。或問則曰:‘又有甚於他人之知之矣。’此特推而極言,非正文之解。
‘於此’之‘此’帖獨字。‘人欲之將萌’比未有睹聞時尤是緊要,故添‘尤加’字。
將萌者,猶未萌也。既萌則見顯,故必於將萌而遏之,其要在目睹耳聞上下工夫。
欲萌則道離,故戒懼於寂然之時,恐人欲之或萌而道便離也;慎獨於將萌之際,恐其滋長而或至於離遠也。萌則長也。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戒懼之功效也;‘内省不疚,無惡於志’,慎獨之功效也。
喜怒哀樂,詳著四七編
性者,名也;中者,其表德也。以中狀性,非止以未發為至也。
情未有不善,其不中節者非情之正也,乖戾則違於善而失正。
性者道之體也,和者道之用也。用不違體,故曰‘循性之謂’也。
情之未發謂之大本,性之已發謂之達道。比如王都為八方之中,人從八方輳會於都城,更無去處,纔動一步便是發,是謂大本。從都城發,未有不可通之地,是謂達道。達字與十八、十九章四達字校勘。
中節之和,如忿懥、恐懼之得其正,即正心修身之功也。
發與未發相照,和與中相照。發未必皆和,惟中節者為和,則未發未必皆中,惟存性者為中也。然於‘和’必曰‘中節’,而於‘中’則不曰‘存性’,何也?喜怒哀樂,情之發於氣者也,氣便有善惡之别;未發則性而已,性無不善,此言已發之善惡而不及於未發之存不存,則於性更無可説也。然所謂道不可離者,乃兼體用説,存性在其中也。或曰‘未發皆中’者,非也。詳著四七編
萬物莫不生於天而成於地,物不得生成,便是天地之曠位也。天地雖大,視聽自民,人和以後,天地始和,故曰‘人為天地之心’也。人和以後,天地始和,比如人之心和,而後身氣方和。如欲天地之和,則當責之人矣;欲人之和,則亦當責之心矣。然彼天下人之和,安非因兀然匹夫之心和,必待聖人居君師之位有以治之?是以君人者,先正其心,以治其身,而後治人,天下平治而天地之位焉應之。此董子所謂‘心和則氣和,氣和則人和,人和則天地之和應之’也。若居下位者,雖無許大功效,其理則然矣。故中庸之有‘位育’,如大學之有‘治平’也。
自中和推之於位育,則便是天地之中和。
未發之中,性也。性出於天而中在其中,率之修之,非人之意造,因其固有,而古今天下之所共由,是則不可易者,而庸在其中。章句云‘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已提起中庸。
‘反求諸身’者,所以求實體備於己也。‘自得’者,存養之效。‘去夫外誘之私’者,省察之功。‘充其本然之善’,則可以馴至聖神地位。
去外誘,必從目睹耳聞上克去。
‘反求諸身’帖‘實體備己’,‘自得之’帖‘存養’,‘去外誘’帖‘省察’,‘充其本然之善’又帖實體之備,身與己相照,充與實相照。

☚ 14_194篇題   14_196第二章 ☛
000035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