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广栽培新技术
(1) 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技术。1964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水稻学术讨论会上,陈永康宣读了单季晚稻“三黄三黑”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978年,陈永康种植的0.19公顷三熟制水稻,平均亩产达1 526. 5公斤。
(2) 农作物高产栽培模式。1979年,江苏有组织地对各种主要农作物开展因种栽培研究。通过3年的植株观察,苗情分析,高产攻关和丰产方验证、总结,于1982年,分别研制出稻、麦、棉等作物的高产栽培模式图。籼优2号和籼优3号高产栽培模式图,在全国杂交稻会议上首次介绍,获得与会同志的赞扬和肯定。油料应用模式栽培面积18.3万公顷,比传统栽培亩增12公斤,每年新增总产3.3万吨,新增产值2 409万元。该成果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水稻叶龄模式是江苏农学院凌启鸿教授等,于1982年研制成功。这一模式是按照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龄进程,模式化地揭示水稻生长发育规律,数量化地确定高产水稻一生的主要生育指标,规范化地建立不同类型品种的栽培调控技术。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87年列为国家农业十项推广技术之一。
(4)秧田套栽杂交稻。这是利用秧板播种育苗,秧沟边套栽杂交籼稻,待稻、苗共生到一定时间后,拔走身板上的秧苗移栽大田,留的沟边稻继续生长至成熟,简称秧套稻。1981年,全省达到2.42万公顷。秧套稻比拔后栽的稻亩产一般增加100~150公斤。赣榆县秧田套栽赣化2号,亩产达704公斤。这一成果1981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5)生物能温室育秧。这是利用植物秸秆和人畜粪5层(3层秸秆,2层人畜粪)堆置于肥坑内,通过微生物的酵解,释放出较高的热能于棚室内。在肥坑地上部用双层薄膜盖顶,肥坑外用搭架,左右前后垂膜当墙当窗成简易温室。1980年试验,1982年推广,1984年全省推广面积达25.8万公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6)水稻品种的源库类型及栽培对策。1986年,江苏农学院教授曹显祖等研究,将水稻品种划分为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三类。江苏在生产上应用了这一科研成果,在水稻栽培上抓培育壮苗、壮株、壮蘖,控制中期氮肥用量,后期养根保叶,增加根活量,用好粒肥。这项技术在江苏应用面积占全省水稻面积的70%左右,一般每亩增产9%左右。该成果于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水稻抛秧栽培技术。1986年,江苏农学院采取湿润或半旱育秧,用刀齿分丛后铲秧抛栽。1992年开始,采取边示范边推广的方法,全省达到1.33万公顷,同年又引进了肥床旱育稀植技术试验示范。至1995年抛秧栽培推广到18.3万公顷,出现了塑盘湿润育苗抛秧、肥床旱育抛秧、塑盘旱育抛秧、机械抛秧和湿润药控大苗抛秧等多种抛秧形式。这些抛秧形式,均有省工、省力、省种、省水、省秧田和增产增效等“五省两增”的优点。
(8)肥床旱育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十大优势,即培育壮秧,节省秧田(每亩大田可省0.1亩的秧田),少用稻种(每亩大田可省常规稻2.04公斤,杂交稻可省0.5公斤),降低用工(每亩可省2.5~3.55工日),节约水量(比水秧节省90%),减少肥料(育秧可省40%,大田省肥20%~30%),发展抛秧(由湿润秧抛秧,扩大到旱育抛秧),增强抗性(提高抗倒和抗旱能力,减少纹枯病危害),提高产量(高产田可增产3%~5%,中产田可增5%~10%,低产田可增15%以上),增加效益(每亩净增61.7~91.1元)。该项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是继水稻叶龄模式栽培后又一新成果,其理论的提出为水稻高产更高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优化群体质量的调控技术上,归纳为“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等技术组装形成群体质量调控技术体系。1994年,应用面积达到65.4万公顷,占全省水稻面积的30.2%,平均亩产达549.5公斤。1995年,推广应用约100万公顷。4年累计应用面积达200万公顷,平均亩产达546公斤,比常规栽培法增产65.6公斤,增长12%左右。该项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麦田排水降渍技术。通过挖“三沟”(畦沟、腰沟、鼠道),治“三水”(地表水、地下水、潜层水),使耕作层土壤含盐量下降,速效磷上升,耕作层增厚,地下水位下降,孔隙率上升,从而增加“三麦”产量。7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对比试验结果,平均每亩净增40公斤。1979—1983年,每年应用面积约155.9万公顷,增加“三麦”总产93.5万吨。1983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11)稻茬麦免(少)耕的开发与应用。稻茬麦免(少)耕种麦是耕作方法上的一大改革,打破了种麦必须深耕的传统观念。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增产、省工、节本效果。1984—1986年试验,免(少)耕麦比耕翻麦亩增产53.8公斤,增长18.4%,累计推广面积192.9万公顷。亩省人工2~3个,省种1.5~2.5公斤,省柴油1.5~2.0公斤,省机耕费2.5元以上,合计每亩可节约成本8元左右。
(12)稻茬麦少、免耕机条播配套技术。稻茬麦少、免耕机条播是在免耕撒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免耕、麦苗期早发、条播麦中后期通透性能好和农机、农艺配套等优点。1991年被国家科委列为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13)玉米“一换两增”综合栽培。将玉米生产上应用的株型平展型品种换为紧凑型品种,增加密度,增施肥料。80年代前,全省玉米基本上都是平展型品种,每亩株数少,施肥水平低,产量提不高。80年代初期开始,试种紧凑型品种,随着苏玉1号的问世和外省品种的引进,推广面积逐年扩大。1985—1991年7年累计推广面积达222.0万公顷,平均每年31.7万公顷,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68%。密度由1984年的每亩3 000株,提高到1990年的4 200株,施肥纯氮由1984年的12公斤增加到21.0公斤,产量比常规栽培亩增产87.5公斤。
(14)旱作“三改”(春播改夏播,纯作改间作,纯作改套作)栽培。70年代开始进行“三改”示范,80年代全面推广。1990年春改夏达到73.3万公顷,占旱粮总面积的76.6%,使种植制度由两年三熟变为一年两熟,平均每亩增加粮食125公斤。全省玉米间作套种的面积约33.3万公顷,主要有玉米间作豆类和大豆间作玉米两种类型,面积分别达到16.7万公顷和7.7万公顷,玉米间作豆类,玉米基本不减产,可多收豆类30~40公斤;大豆间作玉米,每亩大豆少收5~10公斤,增收玉米50~100公斤。棉花改纯作为套作,套在麦行内增加营养生长期,比麦后移栽的亩增皮棉5公斤,这在淮北地区应用面积达到80%以上。
(15) 棉花育苗移栽。1954年,华东农科所开始试验棉花营养钵保温(用玻璃覆盖)育苗移栽取得成功。1955年,进行多点示范;1959年,常熟县应用面积达0.67万公顷。1964年开始应用塑料薄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1974年,全省推广1.33万公顷,1979年达到13.7万公顷。1974—199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590.0万公顷,育苗移栽比直播亩增10公斤,增产15%~20%。1982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6)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植棉技术。1981年试验,1982—1984年扩大示范,1988—1991年累计应用面积8.1万公顷,每亩增皮棉12.1~16.15公斤,增产26.8%~31.7%,每亩多收23元。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17) 移栽地膜棉栽培技术。移栽地膜棉是近年来形成的棉花栽培技术新体系,具有增温保墒,促进棉苗早发、防灾抗灾、增铃增重的作用。被列为省重点推广项目。1994年,推广应用面积2.53万公顷,亩产70.09公斤,比常规栽培亩增皮棉13.09公斤,增长22.96%,1995年推广10.22万公顷。
(18) 板茬油菜栽培。推广板茬(免耕)油菜栽培,具有保证农时季节,促使油菜早活、早发、省工、节本和提高油菜籽产量等特点。1980年示范0.47万公顷,1985年达到20.0万公顷,1984—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81.8万公顷。根据试验对比,板茬栽培比耕翻亩增产15. 7公斤,增长13.0%,每亩可节约成本30元左右。
(19) 优质油菜示范推广。优质油菜品种(单、双低油菜)的引进示范并应用是油菜的一大转折,品质上的一大突破。1984年,引进筛选出 “荣选”品种,进行示范。1987年后开始推广,1989年,列入江苏省重点推广项目,迄今为止,累计推广面积32.1万公顷,亩产129公斤,较常规油菜增产8.7公斤,增长7.2%。
(20) 花生起垄栽培技术。传统的花生栽培一直采用平畦栽培,排水不良,易发生涝渍,产量低而不稳。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逐步改为起垄栽培。1982年,全省普及应用,至1990年,累计推广面积30.4万公顷。据对比试验结果,垄作比平作亩产增加31.6公斤,增产17. 7%。
(21) 苎麻种苗快速繁殖技术。苎麻一贯采用无性繁殖,品种变异小,能保持优良种性。但是,种根体积大,运输不方便,成本较高,且易传染病虫害。1985年起试验种子繁殖,具有繁殖系数高,用种量少,便于引进,运输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1985—1987年,覆盖育苗面积565公顷,苗床与大田之比为1∶9。该项成果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