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原文】: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1)。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2)。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3)。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原文作者】:苏轼 【译】: 参星横斜, 斗柄倒转, 此时已近三更。 飙风难于终日, 苦雨也懂天晴。 几片浮云 谁人点缀, 现在都是 云散月明 碧海云空, 呵!是因为 天海的容色 原本就是碧透 澄清。 而我—— 空有孔子当年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的喟叹, 倒也略识老庄 描绘的 黄帝在洞庭 演奏的美妙 乐声。 九死南荒呵 我也毫无悔恨, 此次南游 美妙奇绝 足冠平生。 【评】: 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苏轼贬谪海南,本无生还之望,却终于坚持得到北归的赦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但在北渡琼州海峡时,又遇暴风雨的拦阻,耽搁盘桓了数十个小时,这场暴风雨就成了诗人思索人生哲理的象征物。此处,“风”、“雨”、“云”、“三更”等都不再仅仅是自然界的物象,而且成为了诗人有所寓意托寄的意象。 前四句的景色描写,决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色,而是深含作者情感和哲学思想的意境。这一景色,不仅仅是诗人渡海的具体环境,也是时代的象征,或说是诗人由具体环境而感受领悟到的对时代的理解。“欲三更”正是对历史上最黑暗的封建后期社会的概括,但是,诗人仍是达观的,诗人从自然界的变化领悟到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苦雨终风”必将过去,是由于自然界(暗含社会)的本原是“澄清”的。这一点正是“九死南荒吾不恨”这种旷达思想产生的原因。只有这样认识,全诗八句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苏轼寓哲理于意象,以意象象征哲理,意象和哲理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二者却分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意象不仅仅是作为象征某种哲理而存在的象征物,而且是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画面;而哲理本身也不仅仅是作为物象象征的思想内容而存在,它使“意象”增加了灵魂,使肤浅的意象变得深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