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米仔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米仔兰 【名称出处】:《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概况】: 异名 夜兰、蚊惊树(《纲目拾遗》),千里香(《陆川本草》),树兰(《台湾府志》),珠兰、木珠兰、兰花米(《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楝科米仔兰属植物米仔兰的花和枝叶。米仔兰属全世界250~300种;中国约10种,可供药用的有2种。 原植物 米仔兰Aglaia odorata Lour.,又名碎米兰(《中国经济植物志》)。 历史 米仔兰原名夜兰,始载于《纲目拾遗》木部,赵学敏引《岭南杂记》:产粤道旁小树也,高一、二尺,叶大如指头,颇带兰色。 ……叶下有小花如粟米,至晚香闻数十步,恍若芝兰;又引《粤语》:叶如槐,花如粟米,至夜则香,芳香如兰……。所述形态特征及产地与今米仔兰相符,应为本种无疑。 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7m,多分枝,嫩枝常被锈色鳞片。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5~12cm,叶柄上有黑色腺点,叶轴有狭翅;小叶3~5枚,薄革质,对生,倒卵形至长圆形,长2~7cm,宽1~3.5cm,先端钝或钝尖,基部楔形而下延,全缘或呈微波状。 花单性与两性同株,为腋生疏散的圆锥花序,长6~12cm;花小而多,圆球形,极芳香,花径约2mm,具短梗;花萼5片,绿色;花瓣5片,黄色;雄蕊5枚,花丝合生成筒状,花药藏于筒内;子房卵形,密被黄色毛。浆果卵形或近球形,表面常有散生星状鳞片。种子有肉质假种皮。花期7~8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69页.图2867)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或山坡湿润肥沃的土壤或砂壤土的林中,亦常见庭院栽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越南、老挝、柬埔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季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产于广西、四川。 鉴别 花朵呈细小均匀的颗粒状,棕红色,下端有一极细的花柄,基部有小宿萼5片,花冠由5片花瓣紧包组成,内面有不太明显的花蕊,淡黄色。体轻,质硬稍脆。气清香。 以体轻、色金黄色、香气浓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花的挥发油中含L-α-葎草烯((-)-α-Humulene)、L-β-榄香烯((-)-β-Caryophyll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 叶中含三萜成分有米仔兰醇(Aglaiol)[2]。还有2个异构的米仔兰三醇(Aglaifriol)及米仔兰二醇(Aglaiondiol)[3]。其中的(-)-odorinol,具有抗白血病作用[4]。 参考文献 [1] CA 1983;98:17618d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3 [3] CA 1975;82:16958x [4] CA 1983;98:194915u 。【药性】:性味 辛、甘,平。 《全国中草药汇编》:“枝、叶:辛,微温。花:甘、辛,平。” 归经 入肺、胃、肝三经。 功效 花:行气解郁,宽中,催生,醒酒,清肺,醒头目,止烦渴。枝、叶: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 花:胸膈胀满不适,噎膈初起,食滞腹胀,咳嗽,头昏。枝、叶:跌打骨折,痈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花3~9g,枝、叶9~12g。外用:熬膏涂敷或鲜叶捣烂,调酒炒热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