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本草纲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李时珍父祖世代行医,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喜爱医学。青年时便抛弃科举,随父学医,在医疗实践中,他感到有必要编一部新药典。他穷毕生精力,披阅了800多家著作,并到各地考察,还访问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后三易其稿,终于写成《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全书190多万字,共分52卷,16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0类,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全书共收药物1892种,其中由李时珍总结民间经验而增加的有300多种。书中还附有处方11096则,插图1000多幅。《本草纲目》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做了说明,并订正了历代相沿的某些错误。这部书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研究的成果并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的重要著作,在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并为世界所推重,至今已译成日文、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世界,成为世界医药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古籍名著《本草纲目》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本草学、博物学著作。明李时珍著,成书于1578年,初刊于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明《国史 ·经籍志》最早著录。本书的最早版本,是1590年王世贞序后至1596年李建元进疏前,约于1593年由胡承龙刻的金陵本;其次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等序刊的江西本,改正了金陵本中的 一些错误,同时也有误改之处;其后有万历三十一年(1603)梅墅烟萝阁刊本;万历三十四年(1606)杨道全湖北刊本;崇祯十三年 (1640) 武林钱蔚起刊本; 清顺治十二年(1655) 吴氏太和堂刊本; 康熙 二十三年 (1684) 金阊绿荫堂刊本;雍正十三年(1735)刊本等。这些明清刊本大都是以江西本为底本翻刻的,改动不大。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合肥张绍棠味古斋重校刊本,才作了较大变动并抽换了几百幅插图。以后各种石印、排印本多以此为底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据此本影印出版。1977年刘衡如据江西本校勘,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李时珍 (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明代蕲州 (今湖北蕲春县) 人,著名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世医出身,父李言闻为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时珍受家学影响,酷嗜读书,喜爱医药。少受父命精读四书五经,数试而不第,及弃儒而专于医学研究。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曾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凡经史子集、声韵农圃、医卜星相皆无所不窥,在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造诣颇深,而尤注目于本草学的研究。鉴于历代本草舛谬差讹遗漏甚多,“草木不分,虫鱼互混”,乃奋编摩之志,采众家之长,决意革除前人弊端、补充新的内容,重修本草。他注重实践,广泛向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向农夫学习有关谷、菜方面的知识,从渔人处学习并熟悉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向车夫学习采用旋花“益气续筋”的经验,从手工工人处学习采矿、矿物知识和防止矿物中毒的经验。向猎人学习捕蛇、捕兽及有关动物的习性和药用的知识,足迹遍及湖广、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实地考察药用植物、解剖药用动物、采掘和炼制药用矿物,并亲自做了大量临床药理实验,甚至通过亲自服药观察和验证某些药物的效用,积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稿凡 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王世贞 《本草纲目原序》),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完成了这部内容浩瀚的本草学、博物学巨著。因书中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故以《本草纲目》名书。此外,尚著有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等。
 本书共52卷,约190万字,分16纲,62目。卷1-2为序例,是本草学理论部分,论述历代诸家本草、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及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引经报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诸药和各种用药禁忌等,比较集中地介绍了从药物采制到性味、用法等基本理论;还附有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等。卷3-4为百病主治药,分列113种病证,每证之下按不同病机制法详列各证主治药物;卷5-52,为药物各论,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为纲,每纲之下又分许多细目,如水部2类、火部1类、土部1类、金石部5类、草部11类、谷部4类、菜部5类、果部6类、木部6类、服器部2类、虫部4类、鳞部4类、介部2类、禽部4类、兽部4类、人部1类,计62类,收载药用共1892种,其中李氏新增药物374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正文依纲就目,分述各种药物的释名、集解、气味、主治、修治、发明、正讹和附方等项目,条理清晰,博而不繁。
 本书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三: 1、扩充本草内容:通过分析前人所撰本草的得失及古今药物利用的兴废规律,在陈藏器《本草拾遗》的启示下,确立了编纂本草取材 “不厌详悉” 的原则,汇集本草文献,囊括了从《神农本草经》到陈嘉谟《本草蒙筌》等41家本草著作的成就,将所载药物重加整理,屏弃繁复、合并种类、芟去228种,载入 《本草纲目》1518种,并详著原始出处。又深入实践,采访四方,整理当代民间经验,总结出374种前人未曾收录的新药,一并载入了他的药学大乘,合计收录1892种,成为历代本草载药最多的
 一家。本书还继承了《新修本草》首创描绘药图的成功经验,绘药图1109幅,加强描绘药物特征的准确性,为后人认药、采药、鉴药提供了方便。除历代本草著作外,更重视从医籍方书中搜集资料扩充本草。上自 《灵》《素》,下迄宋金元明诸家,凡与本草有关者皆在征引之列。本书引用医籍达361家,药后的附方,则几乎综列了所有医籍方书的经验良方。因此,本书不仅是集本草之大成,也是医方之全书。这种以药带方,以方附药的方式,既证实了药物功效,又加深了对药物的认识,集中了临床经验,大大提高了本草的实用价值。另外,经史百家中的有关医药史料,也是考竞源流、订正名实、辩析疑义乃至采拾验方的重要内容。除本草、医方、经史百家文献之外,实践经验是李时珍扩充本草的一条尤其重要的途径。他自己采集标本,品尝药味,栽种药物、炼制药品、解剖动物,并“遍询土俗,远穷僻壤”,从见闻以至民谚俗语中吸取民间用药的实际经验。在旧本草的基础上新增的374种药物,占全书药物总数近五分之一,是《本草纲目》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部分药物或今方所用而古本不载,或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载,有很多药物的功效主治临床运用都是我国药学史上首次记载,对一些药物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诸如银朱“辛温有毒,主治破积滞、劫痰涎、散结胸、疗疥癣恶疮、杀虫及虱”,樟脑“通关窍、利滞气、治中恶邪气、霍乱心腹痛”……等皆首次载入典籍。从临床角度看,许多新药物越来越显示出难以估量的实用价值,如三七、蔓陀罗、月季花、阿芙蓉、番木鳖等的发掘研究、淡竹叶、紫花地丁、谷芽、素馨花的临床应用、皆证明了这一点。2、确立纲目体系。土石草木、鸟兽虫鱼,宏观微细,皆可供药用。《神农本草经》首创三部分类,启后世药物分类之源。此后诸家,大多因而循之。时珍通审诸家本草利弊,摒弃陈规,首创“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方法,确立了本草学的纲目体系,使古代本草开始具有现代药物学的形式。本书的16部次序,明显地把自然界分成无机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三大层次,并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植物药是根据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特点及性味、外形、皮核以及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等各种因素,综合归纳比较分类,以 “从微至巨” 的次第排列,很多分类与现代植物学不谋而合。对动物药的分类也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将444种动物药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六部。据各类所列,虫类相当于无脊椎动物,鳞类相当于鱼类,又有一部分爬行动物、介类相当于两栖类(其中包括少数软体动物在内),禽类相当于鸟类,兽类系指哺乳动物,最后则是人类,本书认为这种顺序是“从贱至贵”的顺序。这种贵贱是指动物机体的复杂性,正是生物进化的顺序。书中记载了丰富的生物学资料,如关于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相关变异、受人工方法干预而发生习性改变、动物遗传的某些特征等记载,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矿物质所作的分类,表明当时无机化学已具备一定的水平。书中记载了钠、钾、钙、镁、铜、银、金、汞、铁、硫等单体元素19种,对每一种物质的来源、鉴别及化学性,都有较详细介绍,还以各单体元素为纲,对各种化合物作了较科学的分类。对药物的分类、尤其生物的分类,采取了“双名法”的命名方法,虽不及目前应用的拉丁系统双名法科学精确,但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辩正本草疑误。历代本草都存在大量疑误或封建迷信的糟粕。时珍“苦志辩疑订误”,从文献考据和实际查访入手,对前人本草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考辨,严加订正。书中特设辨疑正误一项,“辨其可疑,正其谬误”,绝大多数言之有据,剖析入微,无论从深度广度,均超过历代诸家。其中或正药名之误,如女萎与萎蕤、雀麦与瞿麦;或正形态之误,如狼毒与草䕡茹、卷丹与百合;或正采药之误,如谷精草之采时、龟版之取法;或正炮制之误,如刘寄奴、艾叶的修治方法、地黄的炮制方法;或正性味之误,如结合临床与亲尝订正括楼实、玄精石之性味;还有正主治之误,如以龙胆草“泻肝胆邪热”正《别录》“久服轻身”之说;正用药之误、正名定种、分类考异内容则更多。对方士炼丹服食长命之谬论,则直斥其非,而又从医学角度研究金石炮制方法与丹药治病的机理。
 此外,本书在药物产地、栽培、贮存、制药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在制药化学方面,记载了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风化、沉淀、干燥等各种化学反应;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制备铅丹,首次记载的以五倍子制没食子酸等都说明了当时的化学水平。书中也吸收了外国及少数民族的医药成就,记载天竺、大食、波斯、南洋诸国及由梵文、佛经引述的药物名称与知识相当丰富。本书还记载了 一些宝贵的医学史料。其中属于首次记录的病证有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病;首次记录的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蒸汽消毒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著名论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虽命医书,实该物理”,不仅对药物学,而且对植物学 (包括植物分类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物候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明代刊行后的400年间,国内重版达二、三十次,其后的本草学著作无不受其巨大影响,研究 《本草纲目》者代不乏人。明倪朱谟在本书基础上“甄罗补订,删繁去冗”,撰成《本草汇言》;清汪昂认为古今本草数百家中,“精且详”者,莫过于李氏《纲目》,所著《本草备要》,大多取材于《纲目》,而成为近代流传较广的本草著作。清赵学敏鉴于《纲目》问世之后百年间,本草学又有新发展,遂拾《纲目》之遗余,编成 《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引用资料十分丰富,记载了不少现代常用药(如冬虫夏草、藏红花、鸡血藤、胖大海等),订正和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本草纲目》一书,自公元1606年即流传至国外,东被日本,西渐欧美,先后译成拉丁、日、法、德、英、朝、俄等国文字,成为国际科学界的重要文献之 一。日本科学史家矢岛佑利在 《日本科学技术史》 中称 《本草纲目》支配了日本江户时代的本草、博物学界,其影响更远乃至19世纪末叶。本书对植物分类学的认识,比西方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在1735年出版的仅12页的《自然系统》要早一个半世纪,内容亦丰富得多。对生物进化的认识,比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要早出3个世纪。达尔文在研究生物变异等现象时,曾直接或间接引证过《本草纲目》,并称赞本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现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李时珍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巨人伽俐略、凡萨利乌斯并列,并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无疑地,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李时珍在和伽俐略——凡萨利乌斯的科学运动完全隔离的情况下能在科学上获得如此光辉的成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苏联的最高学府——莫斯科大学,将李时珍的巨幅画象镶嵌于廊壁上。由此可见,李时珍及其 《本草纲目》,对世界自然科学界之影响何等深远。近年以来,对李时珍及其著作的研究不断深入。钱远铭等著《李时珍研究》、《李时珍史实考》、《本草纲目精要》等一大批研究著作相继出版,为研究李时珍及其学术成就做出了贡献。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專類教材 >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běncǎogāngmù

醫學教學用書。藥物學專著。明·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撰。五十二卷。全書共分十六部、六十類。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每種藥物,以“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敍述產地、形态、栽培及採集方法;“辨疑”、“正誤”,考訂藥物品種真僞及糾正先人文獻之誤;“脩治”說明泡炙法;“氣味”“主治”“發明”分析藥物之性味與功用。另有“附方”搜集古之醫家及民間流傳之方劑,共一萬一千餘種。并附一千一百餘幅藥物形態圖。刊於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復刻甚多,有多種外文譯本流佈。

本草纲目

本草类著作。明李时珍(1518—1593)撰。五十二卷。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父李言闻曾为太医院吏目,时珍承继家学,弃儒从医,博通医籍,医术精良,名重一时,官楚王府奉祠正。认为古籍所载旧药讹错疏漏较多,有重新估价补充、订正、整理之必要。遂遍访名医宿儒,广搜民间验方,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参阅八百余种有关文献,以《证类本草》为底本,结合自身经验,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撰成此书,约一百九十万字。前二卷为序例,包括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脏腑标本用药式,以及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诸药,用药凡例和禁忌,为总论性质,于阴阳标本,君臣佐使论之最为详析。三、四卷为百病主治药,举百多种疾病常用药,便于临床择用。五至五十二卷为药品各论。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及人等十六部,分六十二类,共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整理《证类本草》一千四百七十九种,取金元诸家所载三十九种,新增三百七十四种。附方一万余首,插图千余幅。对每种药物,又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诸项,均引历代名家论说,加以补充评论。全书规模宏伟,资料丰富。纠正旧本草错误,提出较为科学的药物分类法,纲目分明,方药结合,对药物采集与炮制鉴定,乃至栽培方法,多有记载。总结我国十六世纪前药学理论,丰富祖国医药学宝库。并对研究生物、化学、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均有较大贡献。但对所搜集大量资料缺乏精密选择和系统整理,引述前人论述处颇多删改是为不足。时珍卒后三年,始得刊行。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金陵胡承龙刊本,清顺治十二年(1655)书业堂刊本,一九七七年人民出版社刘衡如校勘本。国外有多种文字译本,誉称“东方医学巨典”或“中国植物志”。李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华医史杂志》1954.168)、翟简卿《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人民日报》1961.4.9)、潘吉星《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外文译本的几个问题》(《中医杂志》1980.3.62)可供参考。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Medica

中国药物学的重要著作。以总结中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成就和经验为主,但对动、植物的分类,特别是在植物分类方面的研究比较详细,并包含有进化的思想,比西方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 (Carlvon Linne’)著的《自然系统》约早150年,为世界药物学和植物学者所重视。
作者明代李时珍(1518~1593),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全书共52卷,分为16部,62类,除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之药物1518种以外,新增374种,共计1892种,其中植物药为1 094种,动物药为443种、矿石为355种,插图1 160幅。将植物分成草、谷、菜、果、木5部,31类; 动物分成虫、鳞、介、禽、兽、人6部,20类。对每一种植物均以“释名”来确定名称; 以 “集解”来说明产地、形态、栽培技术和采集方法,以“辨疑”和“正误”来考订真伪和纠正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条理分明,内容丰富。本书于明代万历6年(1578) 写成,1590年在南京刊刻,为金陵本。1603年有夏良心序刊的江西本,1606年又有董其昌作序的湖北本。至于明代梅墅烟梦阁等明、清刻本均以江西本为底本翻刻。1885年清代张绍棠味古斋重校刊本问世后,各种石印、排印本均以张本为底本,总计曾在中国辗转翻刻30余次。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张氏味古斋本的影印本; 1977年又出版了由刘衡如以1603年江西初刻本为底本的校勘本。《本草纲目》曾于1606年传入日本,并译成日文出版。以后,又被译成拉丁、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影响甚大。

本草纲目

书名。52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6年。本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广泛地向药农、民间医生、猎人、渔人等劳动人民学习与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物学知识,并参考各类著作八百余种,经过长期的刻苦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卷1~2集录各家本草学序例。卷3~4以证候为主,分述所用药物。卷5以后,将药物分为天水类、地水类、火类、土类等62类,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新增374种),收载方剂一万多首,插图一千多幅。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李氏论述药物,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本书不仅是一部中药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至于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所以也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对科研、临床、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巨著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据考证,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曾提到过“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可能就包括《本草纲目》在内。此书在科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已被部分或全部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建国后有影印本和校勘排印本。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中国明代有农业内容的中药学名著。李时珍撰。时珍字东璧,今湖北蕲春县人。本书是历来公认的集本草大成的巨著,是作者经30年辛劳,参考800多种著作,并经调查访问,改写三次而成。成书于1578年,12年后第一次付刻,以后不断重刊,流传极广,闻名于国内外。全书52卷,分为16部,60类,其中谷部、菜部、果部、木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以及草部、虫部中,均有农学方面的内容,故本书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农学很有价值的重要著作。

本草纲目

书名。52卷。明·李时珍(东壁,濒湖)撰。刊于1578年。作者用了近30年的时间编写而成。共载药物1892种。其中整理《证类本草》的1479种,取金元诸家所载的39种,新增的374种。每种药物的下面,又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分别叙述,其中集解、气味、主治、发明,均引历代各家之说。最后自己再加补充式的评论。仅附方一项,竞达到11096首之多。其中有些还附有实际治例。在书之前列有总目录一卷,图谱3卷。本书极为宏伟,是对我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总结。对世界的影响也很大,目前已被译成多种文本流传于许多国家。

《本草纲目》

中国药物学著作。明李时珍(1518~1593)著。历时28年,参考800多种医书文献,亲到深山旷野考察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求教于药农。成书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全书共52卷,分为16部,62类。收录原有诸家“本书”所载药物1518种,新增374种,总计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石355种,插图1160幅。将植物分成草、谷、菜、果、木5部,31类;将动物分成虫、鳞、介、禽、兽、人6部,20类。“附方”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11000多。首刊于万历十八年(1590)。由南京的书坊刊行,复刻甚多。1606年传入日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点校本,采用1603年江西初刻本作为底本,并与湖北等版本对校,还参考一些重要资料,经专家进行认真整理点校,成为《本草纲目》迄今最佳的定本。

本草纲目 彩图版
(上卷)

主要责任者: 李时珍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字数: 980 千字
页码: 1-207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1.3
分辑名:上卷
语种:中
定价:210.00(全二卷)
出版时间:2006-08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421条词条。
被引频次:49
本草纲目 彩图版
(下卷)

主要责任者: 李时珍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页码: 208-427
中图分类号: R281.3
分辑名:下卷
语种:中
定价:210.00(全二卷)
出版时间:2006-08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983条词条。
被引频次:49
本草纲目
主要责任者: (明)李时珍;张守康
责任方式: 编著;校注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1984 千字
页码: 1-1210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1.3
装帧: 精
语种:中
定价:117.00
出版时间:1998-02
丛书多卷书否: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1855条词条。
被引频次:790
本草纲目

136 本草纲目

中药学巨著。明代李时珍撰。据自序,本书自嘉靖壬子(1552),至万历戊寅(1578)撰成。著成后,未即刊行,到李氏死后3年,即万历24年(1596),其子建元献之于朝,始得刊行。全书52卷,约200万字。卷1、2录各家本草学序例,卷3、4为百病主治药,分述临床各科一百多种病症的治疗用药; 卷5至52,药物各论,将药物分为水、火、土等通列16部60类,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收载方剂11096首,插图1109幅,每种药物分列译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附方等项。本书总结了中国历代医药家在药物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和药理理论,丰富了中国药物学内容,是明代药物成就的主要标志。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曾誉之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 小儿药证直诀   濒湖脉学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bencaogangmu

中国最著名的药物学著作。明代李时珍撰。他幼时深受疾病之苦,遂立志学医。在行医过程中深感历代本草的不足,于是决心重修本草。从动笔到完稿共二十七年,其间多次外出采药,并向药农、樵夫了解药物知识。同时为撰写《本草纲目》,他查阅历代文献八百余种,三易其稿,并动员全家儿孙及弟子做抄写、校对及绘图工作,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这部52卷的巨著。全书共收载药物1892种。对每种药物均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辨疑”、“正误”考订药物品种的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录中的错误,“修治”说明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用,“附方”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11,000余首。此外,书中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贡献外,它还在我国传统植物分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将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各部再分为若干类,其中把许多同科甚至同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以示同类。如“山草类”中,把甘草、黄芪连排(属豆科植物);柴胡、防风、独活连排(属伞形科植物);“香木类”中把柏、松、杉连排(属裸子植物);“寓木类”中把茯苓、猪苓、雷丸连排(属多孔菌类)等。《本草纲目》所载植物不仅种类多,而且门类齐全,几乎包括了整个植物界所属的植物门类,即藻菌类植物、地衣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就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而言,反映了全国各地植物的大致风貌,并且记载了不少外来种类。此外,它还记述了丰富的动物学知识。《本草纲目》一方面总结了明以前我国药物学的经验,继承了历代本草学的精华,并加以整理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后世药物学以至动、植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 齐民要术   植物名实图考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明代李时珍撰成于1578年,初刊于万历21年(1593年)。全书共52卷,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为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搜集或拟定的。全书共约190万字,它是以《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自 《证类本草》问世以来500余年间,又积累了大量用药经验和产生了许多药学著作,需要加以汇集总结。《证类本草》粗略的分类系统和以时代分层式的编写体例已难以适应归类、检索众多药物的需要。李时珍《本草纲目》出色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他充分吸取了历代本草的编纂经验,在保留标注引文出处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对古本草的旧分类法进行变革,即采用了 “不分三品,惟逐各部; 物以类聚,目随纲举”的多级分类法。全书药物以16部为纲,60类为目。各部又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为序排列。每一药物以正名为纲,附品为目;“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形成了该书独特的纲目体系。这一富有创造性的体例不仅方便检索,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较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受陈藏器《本草拾遗》的影响,李时珍确定了该书收载药物“不厌详悉”,“虽冷僻不可遗”的原则。因此《本草纲目》从800余家文献中广泛搜集药物资料,补充了药品374种,极大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完成了明代药物集大成的历史任务。与《证类本草》不同的是,该书并不局限汇集资料,特别注重反映作者个人的新见解。尤其是药物品种考订方面成果累累。受儒家格物穷理及金元时张元素、李东垣医学思想的影响,该书在药学理论的系统归纳和探讨方面也颇多建树。该书药品众多,取材广博,因此其中也包含了相当丰富的自然科学(动、植、矿物学、化学等)知识。据考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讨论鸡的变异、金鱼的育种家化时均引用了《本草纲目》的资料,并称它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刊行后,成为明末以后许多药学著作的资料源泉,产生了近百种后续性本草学著作,如《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原始》等。该书至今已翻印80余次,并东传日本、对日本的药学、植物学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981年间出版了刘衡如校点本,它是目前易得且精确的排印本。《本草纲目》有英、德、俄、法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金匮要略方论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Bencaogangmu

是明代李时珍修撰的一部系统总结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经验的巨著。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频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出身世代医家。他继承家学,重视对药物的研究,重视临床实践。他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药方,同时参考历代医药书籍800余种,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的许多错误,经过近30年的艰苦劳动,于万历六年(1578)著成这部巨著。《本草纲目》共52卷,分16部,60类。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374种是李时珍增加的。《纲目》对每种药物均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辨疑”、“正误”考订药物品种真伪和纠正史籍的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用;“附方”搜集古代和民间方剂共11000余种。并附有1 100余幅药物形态图。《纲目》丰富的内容,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前药物学的经验,而且对我国的植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均有相当的贡献。本书有数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并被称为16世纪中国科技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近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整理本最为通行。

☚ 永乐大典   农政全书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Bencaogangmu

明代杰出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所编纂的一部药典。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湖北蕲州(今蕲春)人。出身于医生世家,曾在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任职。后辞官回乡行医和从事医学著述工作。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前人所著的“本草”都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有些谬误还会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他立志辨疑订误,重新编纂一部本草。在编纂过程中,他参阅古书八百多种,还遍访名医宿儒,远涉崇山峻岭,在樵夫、药农和猎户的帮助下,收集药物标本。经过27年的努力,他终于最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这部书共190多万字,分为52卷,16部,62类。收载药物1 892种,药方11 096个,并附插图1 160幅。书中使用了科学的分类方法,将所载药物以先矿物,次植物,后动物的顺序加以编排,并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作了说明,订正了一些历代相治的错误。对于传统药书中某些迷信的记载,亦给予了一定的批判。还增补进374种新药。全书集中代表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和世界医药学和植物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它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拉丁等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 济南名胜   农政全书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52卷。前两卷为总论性质;三、四卷为主治百病药;以后各卷为药品各论,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及人等16部,分62类,收录药物1892种,附药方1万余方,插图千余幅。每种药物之下又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诸项。有人民出版社1977年刘衡如校勘本通行。

☚ 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拾遗 ☛

本草纲目

本草学著作名。明李时珍撰成于1578年。以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故名。全书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为374种。书中附有药图1109幅,方剂11096首。每种药物分别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内容极为丰富。其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亦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法,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自1593年刊行以后,复刻甚多,并有数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是一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

五十二卷。明李时珍 (1518—1593)撰。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山人,蕲州 (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即行医,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系当地名医,曾做过“太医吏目”,著有 《四珍发明》、《艾叶传》、《痘疹证治》等著作。李时珍受父亲影响极深。从小喜爱医药,虽经父亲督促,精读四书五经、坟典传奇,却无心功名,终于继承家学,弃儒从医,博通医籍,医术精良,名重一时,官楚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李时珍勤奋学习,广泛搜罗,曾闭门读书达十年之久。精通古代经史子集各部著作,于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造诣甚深。对于考释药物名称、药性、治疗等方面,均取得良好基础。同时又躬身实践,向农夫、渔夫、车夫、手工业工人学习技艺,进行临床药理实验。比如为了区别蓬虆的五种不同品种、他亲自采集,一一比较,并与古书《尔雅》相对照。李氏认为古籍所载旧药讹错疏漏较多,有重新估价、补充、订正、整理之必要。尤其是前代本草存在问题更多,如分类不详,名目错讹,以及新发现的药物未有著录等,便有重编本草之志。遂遍访名医宿儒,广泛搜集民间验方,远涉深山旷野,采集药物标本,摹绘图像,并检阅八百余种有关文献,以 《类证本草》为底本,结合自身经验,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撰成此书。此书直到李时珍晚年才开始雕板,刊板雕成时,未及成书,李时珍便去世了。本书共一百九十万字,五十二卷。全书把药物分十六部,六十二类。十六部为水、火、土、金石、草、果、菜、谷、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每部中又分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蔓草、毒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九类。谷部分为麻麦稻类、稷粟类、菽豆类、造酿类四类。共收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前人新增三百七十四种。新增品种多为西北、西南地方药物和宋以后由于海外交通发达的舶来药物,如葡萄、胡萝卜、南瓜、甘薯、三七、茉莉、郁金香、樟脑等之类。其中整理《证类本草》药物一千四百七十九种,取金元诸家所载三十九种。附方一万余首,插图千余幅。卷一、卷二为序例,包括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脏腑标本用药式,以及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诸药,用药凡例和禁忌,为总论性质,于阴阳标本,君臣佐使论最为详析。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举百多种疾病常用药,便于临床择用。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品总论。对每种药物又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诸项,均引历代名家论说,加以补充评论。本书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我国医药科学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编写体例上,本书具有“振纲分目”、“纲目分明”的特点,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按自然属性分类,把矿物药分作水、火、土、金石四部;植物药物分作草、谷、菜、果、木五部;动物性药物分作虫、鳞、介、禽、兽、人六部。同时系统地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知识,每种药物标一总目,作为“纲”,下面列目,包括解释药物名称的来源和依据,说明产地、形态和采集方法等,阐述炮制方法,说明药物性质,阐述药物功用,记述前人和他自己投入这种药的临床经验和对药理方面的探讨等方面论述。既支脉分明,又便于检索切合实用。此书十分注重实用,开辟了 “百病主治”栏,把常见病分成一百七十七类,详细地记述每一类病的治疗方法,并且列出足够的药物,供开方时使用。同时每种药物后面都有附方,其中有八千一百六十一个药方为李时珍亲自从民间采集。全书规模宏伟,资料丰富,纠正旧本草错误,不仅为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是一部详明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专著。书中共记载植物一千零九十四种,对植物的品种、形态、气味和医疗功能都有详细的记载,并附有精细的插图,为植物标本的采集、辨认及分析、比较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书中记载矿物二百七十六种,其中对金属和化合物的产地、形色、鉴别、采掘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对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及蒸发、蒸馏、升华、结晶、沉淀等技术亦有记载。此书是一部内容十分广泛的科学著作,对我国和世界的医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李时珍亦为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有很大贡献的药学家,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在为此书作序时称:“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如入金谷之园,神色夺目”。评价颇高。此书刊印后影响极大,国外亦有多种译本。被誉称为 “东方医学巨典”或“中国植物志”。但李时珍对所搜集的大量资料缺乏精密选择和系统整理,引述前人论述处颇多删改,是为此书不足。李时珍著述丰富,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医著,文学方面有《唐律》、《所管诗》等书。《本草纲目》 为其代表作,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金陵胡承龙刊本,清顺治十二年(1655)书业堂刊本,《四库全书》本,1977年人民出版社刘衡如校勘本。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李时珍 (1518—1593),字东壁,中国湖北蕲州人。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受到医药知识的薰陶。李时珍少时体弱多病,对医药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他在14岁考取秀才后,三次乡试未中举,便放弃仕途,专事医药学的研究。他在学医过程中,发现历代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误,如天南星和虎掌,原是一种植物,却误认为两种药。甚至分类上,误把虫类列入木类,把有毒的水银说成无毒等,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他医术高明,曾被推荐到楚王府和太医院任职。在此期间,他利用有利条件阅读了很多药学专著。但由于当时的太医多与方生术士同流合污,他愤而辞归,开始了自修本草的艰难历程。
1522年,李时珍开始编写 《本草纲目》,他参阅了800多部书籍,精读和评注了药书40多部,医书270多部。还特别注意深入实际考察,除走遍家乡外,还到过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广泛采集标本,收集单方,并多次进行验证。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这部药学巨著。
《本草纲目》 全书达190多万字,分为16部,52卷,内服药物达1892种,其中在前人基础上新增药物374种,附药方11096个,插图1160幅。书中对每种药物都记有名称、产地、形态、采集方法、药物性味和功用、炮制方法等。它是一部既带总结性又富于创造性的著作。仅药物制取中就提出了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和烧灼等多种方法。李时珍晚年非常关心 《本草纲目》 的出版。当这部书于1596年在南京出版时,可惜他已与世长辞了。此后这部书辗转翻刻30多次,并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得到高度评价。

☚ 伤寒杂病论   医典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李时珍 (1518—1593),字东璧,中国湖北蕲州人。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受到医药知识的熏陶。李时珍少时体弱多病,对医药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他在14岁考取秀才后,三次乡试未中举,便放弃仕途,专事医药学的研究。他在学医过程中,发现历代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误,如天南星和虎掌,原是一种植物,却误认为两种药。甚至分类上,误把虫类列入木类,把有毒的水银说成无毒等,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他医术高明,曾被推荐到楚王府和太医院任职。在此期间,他利用有利条件阅读了很多药学专著。但由于当时的太医多与方生术士同流合污,他愤而辞归,开始了自修本草的艰难历程。
1522年,李时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他参阅了800多部书籍,精读和评注了药书40多部,医书270多部。还特别注意深入实际考察,除走遍家乡外,还到过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广泛采集标本,收集单方,并多次进行验证。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这部药学巨著。
《本草纲目》全书达190多万字,分为16部,52卷,内服药物达1892种,其中在前人基础上新增药物374种,附药方11096个,插图1160幅。书中对每种药物都记有名称、产地、形态、采集方法、药物性味和功用、炮制方法等。它是一部既带总结性又富于创造性的著作。仅药物制取中就提出了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和烧灼等多种方法。李时珍晚年非常关心 《本草纲目》的出版。当这部书于1596年在南京出版时,可惜他已与世长辞了。此后这部书辗转翻刻30多次,并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得到高度评价。

☚ 伤寒杂病论   医典 ☛

本草纲目běncǎoɡānɡmù

本草著作。52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 年。该书作者结合实地调查、医疗实践, 并参阅大量药物学和有关文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卷一、二为本草序例, 卷三、四为诸病主治药, 卷五以后分别论述62类药物。共收药物1892 种, 附方一万多个,药物图一千多幅。每种药物均分为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 条分缕析, 内容详备。该书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很多错误, 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 反映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并译成多种外国文字。现有影印、排印本。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系本草学、博物学巨著。明代李时珍撰成于1578年,初刊于万历21年(1593年)。全书共52卷,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为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
《本草纲目》产生于明代中叶,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各种手工业作坊规模较大,采矿业发达。在自然科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使之系统化; 在工作方法方面,发展了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这些都是《本草纲目》产生的客观条件。作者李时珍搜罗百氏,穷览群书,躬亲试验的实践精神和勤奋虚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则是《本草纲目》取得成就的决定因素。《本草纲目》以药物的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把药物分成十六部;同一部的药物,又以相近的类别为目,全书分六十类目。这一本草条目的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原有本草书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它条分缕析,读者可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本书的分类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的植物药,是根据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特点及其性味、外形、皮核以及其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归纳比较而进行分类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最为突出的是《本草纲目》对动物类药物的分类方法,书中把444种动物药分成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根据其中各类所列,虫类相当于无脊柱动物;鳞类相当于鱼类;又有一部分爬行类、介类相当于两栖类(其中含有少数软体动物在内);禽类则相当于鸟类;兽类系指哺乳动物,最后则是人类。这样的排列顺序,《本草纲目》认为是“从贱至贵”的顺序。这里指的不是各种药物的经济价值,也并非动物体型的大小,而是指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过程。书中把那些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动物如龙、凤等,均列入相应的低一级的类别,说明这个贵贱是指动物机体的复杂性,这正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概念。《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丰富的关于生物学的资料,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对每一类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充分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例如:“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毛合四时,色合五方”,这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中关于动物的相关变异,如乌骨鸡但验舌黑、红花莲藕及白花莲藕在莲藕方面的量有所不同的事实,说明作者对生物的适应和变异已有一定认识。《本草纲目》还指出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发生生活习性改变的特性,如野生动物可人工驯养,家种植物优于野生植物,等等,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动物遗传的某些特征。
《本草纲目》对矿物质所做的科学分类,表明当时的无机化学已具备一定的水平。书中记载了19种单体元素,即钠、钾、钙、镁、铜、银、金、汞、锌、锡、铝、锰、铅、铁、硼、碳、硅、砷及硫等,如以化合物论,则多至数十种。对每一种物质的来源、鉴别及化学性,都有较详细的介绍。书中以各种单体元素为纲,对各种化合物做了分类,基本上澄清了过去这方面的混乱。书中对药物的分类学,尤其是生物的分类,是划时代的。它采用了“双名法”的命名方法,这种双名法虽则不如目前应用的拉丁系统的双名法那么科学精确,但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在制药化学方面,也有较突出的成就,书中记载了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各种化学反应。其制取碱式碳酸铅(粉锡)及醋酸铅(铅霜);利用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以制备铅丹; 区别软石膏与硬石膏等方法,都说明当时的化学水平。其制备没食子酸的方法,系先以浓茶煎熬五倍子后,使其产生沉淀,经曲菌发酵水解而析出没食子酸的白色结晶,这是以五倍子制没食子酸的最早记录。有关其他学科的记录也不少,如指出古代动物粪便可以变成化石;月球中的“阴魂”、“婆娑”,并非有树,而是“山河之影”。书中对雨中降落金钱铅汞、毛血鱼肉等物,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还有以瓦瓶精确称量空气含水蒸汽(湿度)之多寡,而预测晴雨等等,说明这确实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古代科学巨著。书中还记载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的附方、验方及不少精彩的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宝贵的医学史料。其中属于首次记录的病症有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病;首次记录的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法、蒸汽消毒法以及辛烈香窜原料薰烟消毒法等等。在人体生理解剖学方面,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大脑是全身的主宰,即“脑为元神之府”,这就打破旧有的“心为君之主官”的传统概念。还认为古代所说的脾,即俗名“联贴”亦即今之胰脏,这些见解都是有启发性的。
《本草纲目》著成后,在明万历21年(1593年)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龙刊刻,世称“金陵本”,至今只有少数几部存世,成为稀有的珍贵版本。1630年,夏良心等又在江西刻成“江西本”,是比较可靠的早期版本。以后历经三百多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先后刻印达数十次之多。该书在1606年被携至日本,后来又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欧洲,因而本书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内,它促进了本草学、生物学的研究,本草学著作大量涌现,在国外,各国学者竞相研究,出现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或全译本。《本草纲目》中的一些资料,直接影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形成。达尔文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据所引的材料分析,指的就是《本草纲目》。

☚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原始 ☛

本草纲目ben cao gang mu

Compendium Materia Medica

《本草纲目》ben cao gang mu

Compendium Materia Medica→李时珍 (Li Shizhen)

《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written by Li Shizhen(李时珍)in 1578本笃16世 Pope Benedict the 16th

本草纲目

时代药物学巨著。李时珍撰。五十卷,一百九十余万字。把药分做十六部,六十二类。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李时珍新增四百一十三种;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其中李时珍新增八千一百六十则;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该书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均有说明,并订正了历代相沿的某些错误,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自万历三十四年(1606)传入日本开始,陆续被译为日文、拉丁文以及德、法、英、俄等文学,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得到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称颂。由于该书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记载了众多的动植物和矿物品种,所以又是一部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专著。该书以植物的形态、特征、性能和生长环境等进行分类,较之西方植物分类学家林耐提出的分类法早一个半世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