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本草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本草述本草类著作。清刘若金撰。三十二卷。若金字云密,江西清江人。明天启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明末弃官隐居,潜心医学,吸取宋、元医家有关论述,删节修订《本草纲目》,竭尽三十年精力,于康熙三十九年 (1700) 撰成此书。按照《本草纲目》 分类次序,详论所录诸药性味、功用、主治、配方等。论述药物,均引前贤之说,参以个人心得。重视药性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是书为重要的中药学著作,不但于临证确有裨益,于中药学理论发展亦有重要意义。后经杨时泰删繁节要,整理改名 《本草述钩玄》。有康熙二十五年(1690) 初刻本,民国二十一年 (1932) 上海万有书局石印本。 本草述药物学著作。32卷。清·刘若金撰。刊于1700年。作者依《本草纲目》的分类次序,编集691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等30部。每种药物精选各家学说,删去浮词及迷信部分重新编纂而成。书中根据前人论述,以阴阳升降的理论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解释药性,在本草理论与临床方面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草述书名。32卷。清·刘若金(云密)著。刊于1700年。作者企图把金元以来所发展的理论与旧本草之说融会贯通为一个体系。以后经过杨时泰的加工简化,其旨益明,仍为今日临床所乐用。今有排印本问世。 本草述三十二卷。明刘若金(生卒年不详)撰。刘若金,字云密,潜江 (今属湖北省) 人。天启乙丑(1625)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崇祯中乞病归里,隐居志医。此书成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作者广集诸家之说,加上自己论断,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修订删节。书中所载四百九十种药物仍按《本草纲目》分类次序编排,详论诸药性味、功用、主治、配方等。作者本着药不求备,罗列旧说原则,博采金元以来名家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之方论精言。重视药理,力求使药性所属阴阳与病证所属阴阳配合,论药联系临床实际。对中医中药学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有清康熙间初刻本,嘉庆十五年(1810)武进薛氏重刊本,1932年上海万有书局石印本。 本草述běncǎoshù本草著作。32 卷。清·刘若金撰。刊于1700 年。该书按照《本草纲目》的分类次序, 编集药物691种。每种药物均引证各家学说, 参以个人发挥, 对于药性理论与临床联系更为侧重。1842 年杨时泰将此书删繁节要, 重新整理成《本草述钩元》32 卷。后者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本草述 《本草述》《本草述》系本草书。32卷。清初刘若金撰于1666年(康熙5年)。本书共收载691种药,分为水、火、土、五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谷、菜、五果、山果、夷果、果之味、果之蓏、水果、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等32部,作者根据药有阴阳升降的学说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加以发挥,对于药性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作了较详明的阐述。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后清·杨时泰鉴于此书内容较繁,遂重新加以删节,“汰其冗者十之四,达其理者十之六”,进行了改编,名《本草述钩元》,仍为32卷。其药名、药数、目次、分类等均未变动,在内容方面虽起了一些的精简作用,在个别文义方面也略有所补充引伸,但此书中又往往将出处删去,是其不足之处。该书现存清代刊本5种。近代有上海万有书局石印本(1933、1956年两次印行)及黄冈萧兰陵堂刊本. ☚ 本草经疏 本草备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