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本草经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本草经疏又名 《神农本草经疏》。本草类著作。明缪希雍撰。三十卷。希雍有《炮炙大法》已著录。缪氏医术精湛,对本草研究尤为精深。他以《神农本草经》为经,以《名医别录》为纬,历三十余载,撰成是书。刊于天启五年(1625)。“本草出自神农,譬之五经;增补别录,譬诸注疏,故名”。是书目录编次悉依宋《大观证类本草》,部分混杂者,为之补正。卷一至卷二为续序例上,下。续序例上,对药之性味、主治、七方十剂、五脏苦欲补泻等作了论述。续序例下,分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七门。卷三至卷三十,按《大观证类本草》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类,共载药物一千四百余种。本书述功录验,发其隐微,论其奥义,条分缕析,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对我国药物学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正如清代著名药学家吴仪洛所云:“缪氏之《经疏》,不特著药性功能,且兼其优劣,其中多所发明”。有明天启五年(1625)绿君亭刊本,四库余书本,清光绪辛卯年(1891)池阳周氏校刊本。 本草经疏药物学著作。又名《神农本草经疏》。30卷。明·缪希雍撰。刊于1625年。本书系将《证类本草》中药物选出490种(其中以《神农本草经》药物为主),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并各附有主治参互及简误二项,考证药效及处方、宜忌等。本书引证文献较为广博。卷1~2为续序例上、下;卷3以下为玉石部上品,其后各卷的编排次序与《证类本草》同;卷30为补遗药品27种。本书虽名为《本草经疏》,但其中不少引录药物的叙述文字并非《本草经》的原文,而是见于《名医别录》、《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以及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 本草经疏书名。明·缪希雍撰。30卷。刊于1625年。本书选《证类本草》中的490种药物加以注释发挥,并介绍药效、宜忌、处方等,引证面较广为其特点。 《本草经疏》中国明代本草专著,作者缪希雍。全书30卷,为缪氏研究药物学30余年的心得。此书药物,选自宋代《证类本草》,共490味。卷1、卷2为续序;卷3为各部药物,卷30为补遗药品27种。书中尚附医论数十篇,如“祝医五则”,强调医者当多读书,讲医德;“论五运六气之谬”则认为五运六气为“天运气数之法,而非医家治病之书”。 本草经疏见 《神农本草经疏》。 本草经疏běncǎojīnɡshū本草著作。30卷。明·缪希雍撰。刊于1625 年。该书将《证类本草》中的药物选出490 种, 分别加注, 予以发挥, 并考证所介绍药物的药效与处方、宜忌等, 引证较为广博。 本草经疏 《本草经疏》《本草经疏》系本草学著作。三十卷。明·缪希雍约撰于1623年(天启三年)。该书“据经(《本经》)以疏义”,故名《本草经疏》。书中记载了作者研究药物的心得,在“续序例”上卷中,撰有药学论文33篇。其中有 “药性差别论”、“论治吐血三要》、“论痰饮药宜分治”等,均有新的见解。各论部分为卷3~30,共收药490种。编排次序,悉依《证类本草》。所论药以《本经》、《别录》所载为主,兼采后世常用之品。每药内容分三项: ☚ 本草原始 本草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