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烽火剧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烽火剧团 亦称“留政宣传队”,即“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队”。 抗日战争时期部队文艺工作团体。1938年10月成立于延安。其基本成员来自红军时期的宣传队。 蔺子安、高波、陈明先后任团长。 成员有杜百应、任思忠、魏玉晶、陈其通、萧光华、吴彪、唐荣枚、向隅、邓友民、徐信、王晨久、张东川、张勃、黄倜、萧敬若、羊路由、陈耀华以及秦世杰、翟强、侣朋、梁寒光、李鹰航、王地子、庄焰等近百人。后整编为五个分队,分队长依次为张守忠、徐信、邓友民、魏玉晶和陈凤莲。全团分设戏剧、歌咏、舞蹈、通讯、美术标语等五股。前后作过四次“远征”,深入前沿阵地,宣传团结抗战,辅导并帮助各部队开展文娱活动。所演剧目先后有《枪毙托派张慕陶》、《游击队》、《黄河岸上》,歌舞剧《小放牛》、京剧《过关》、秦腔剧《烈妇除奸》、话剧《野孩子》等,在延安颇有影响。 1939年8月为加强领导,改为“烽火剧社总社”。各部队宣传队统一改为三个支社和十多个分社。李兆炳、高波等九人为总社工作委员。 总社主任由陈明接任,分社负责人调整为朱云璋、朱仲夷、张勃、林朋、穆肖等。确定社风为:以完全适合部队政治工作为原则,发扬部队宣传队的优良传统。 随即在延安等地巡回演出《流民三千万》、《治病》、《纪念十月革命》以及《李秀成之死》等剧,受到中央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极高评价。其间曾奉命至陇东,徒步行军2000余里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 该团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的战斗教育作用,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贡献突出。1941年4月10日,与鲁艺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合并,在其基础上组成“部队艺术学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