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总供给与总需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总供给与总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Aggregate Supply and Aggregate Demand在宏观经济学中,分析产出、通货膨胀、就业、政策作用等的最关键的概念就是总供给 (AS) 与总需求(AD)。总供给是指一个经济中所提供的产出品数量既包括商品 (goods),也包括劳务(services)。在国民收入账户中: 1. 总需求曲线 较普遍接受的总需求曲线是由IS-LM模型导出的,该曲线反映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从上图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增加,而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 (1)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绝对值)。该斜率反映了既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情况,容易看出: 该斜率越大,一定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越小。该斜率越小,一定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越大。我们知道,总需求曲线是通过IS-LM模型导出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是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来影响总需求的。因此,影响ISLM模型的一些因素也就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分析表明: 该斜率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R. Dornbusch and S. Fischer,1994,P.194~197): 第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该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小;该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大,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该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大; 该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小,即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第三,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该弹性越小,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小; 该弹性越大,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大,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第四,乘数。乘数越小,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小; 乘数越大,总需求曲线斜率越大,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决定因素,可以导出该曲线的两种极端情况。第一种是所谓的古典特例: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额为零,LM曲线垂直,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总需求产生最大的影响,总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第二种是所谓的凯恩斯陷阱: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LM曲线水平,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总需求无影响,因此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这两种情况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这两种极端情况。 (2) 总需求曲线的位置。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决定了总需求曲线的位置,而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也自然会变动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改变IS曲线和LM曲线位置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因此决定总需求曲线位置的主要因素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表明: 财政政策扩张或货币政策扩张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说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增加了; 而财政政策收缩或货币政策收缩使总需求曲线左移,说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降低了。这也同时说明,总需求曲线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的很有效的理论模型。 2. 总供给曲线 与总需求曲线不同,没有一种普遍接受的总供给模型,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总供给模型,即使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相同,背后的理论解释也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在总供给分析中,工资行为的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各个学派对工资行为的决定有着不同的解释。 不过,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比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尽管理论解释不同): 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明价格水平的上升可以引起总供给的增加,尤其在存在着失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在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处的垂线。表明在长期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导致产出的增加。这种形状的总供给曲线所具有的政策含义是:在短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改变产出水平,但在长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但不能影响产出水平。 ☚ 比较静态分析 关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