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需平衡zong gongxu pinghenggross supply-demand balance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也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总供需平衡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和标志,也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首要目标。
在西方,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货币支出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即社会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总和。在中国,社会总供给通常是用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即用货币表现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全部产品和全社会提供的劳务的总量,加上以货币表现的从国外净进口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一定时期内消费、积累方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和。
国防建设中的总供给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可供国防活动使用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国防建设中的总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国防活动有购买能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需要总量,从价值形态上看,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分配中形成的国防基金。国防经济的总供需平衡就是上述二者之间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互相适应。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构成了二者间的矛盾运动,要求二者间互相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运动,会呈现出三种基本形态:
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供不应求,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❷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供过于求,部分生产能力闲置、失业率上升;
❸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只有当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同时降至最低点,利率和汇率相对稳定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平衡总是暂时的、相对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平衡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运动中实现的。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矛盾,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发展生产,以不同方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在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总供需平衡主要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实现社会总供需平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合理掌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根据生产增长的实际可能,合理安排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认真搞好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间的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