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古县名。
西汉置。治今天津市武清西南。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废。 东汉末,曹操所开的泉州渠,即南起于此。 州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丰)州置。 治闽县(今福州市)。辖今福建全省。唐前期分置建、漳、武荣等州后,辖境缩小为闽江下游地区。 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 州、路、府名。唐景云二年改武荣州置州。 治晋江(今泉州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1913年废。宋、元时辖有今晋江流域、澎湖群岛及厦门、金门等市县。宋元祐二年(1087年)在州城置市舶司,南宋、元是全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中心。城南有“蕃坊”,为阿拉伯等国商人聚居处。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 天津市宝坻的别称。因古泉州口在县境而得名。参见“泉州渠”。
市名。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辖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及晋江、石狮、南安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五县。
唐以后为泉州州、路、府治。1951年析晋江县城区设市。以北郊泉山(清源山)得名。 人口645万(市辖区62万,1996年)。手工艺品以木偶、刺绣、石雕、竹编、通草盆花、脱胎漆器、彩扎等著名。工业有制糖、机械、化学、纺织、食品、制药、电子、塑料等。 中世纪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市舶司。现设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为著名侨乡。 建有华侨大学。名胜古迹有开元寺、清净寺、文庙、天后宫、东湖、清源山、洛阳桥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