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椿白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椿白皮 【概况】: 异名 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 基源 为楝科香椿属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香椿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有3种,都可作药用。 原植物 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又名猪椿(《孟诜》),椿(《唐本草》)。 历史 《唐本草》首载,“椿木叶”与樗木根合条(樗木又名臭椿)。 吴其浚曰:“椿《唐本草》始著录,即香椿,叶甘可茹,木理红,实俗名红椿”。据《植物名实图考》之香椿图,应认为是本种。 形态 落叶乔木,高10~15m;树皮赭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干时红褐色,无毛,具皮孔。双数羽状复叶,长30~50cm,有特殊气味;小叶10~22,对生或近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2.5~4cm,基部偏斜,先端尾尖,边缘有疏锯齿或稀全缘,除背面脉腋偶有束毛外,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无毛或被小柔毛;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深褐色,先端开裂为5瓣,果瓣薄;种子上部有膜质翅。花期6~8月,果期10月以后成熟。(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73页.图2876)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溪旁或疏林中,常栽培于村旁或庭园中。 几分布于中国各地。朝鲜也有。 。【生药】: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 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棍轻捶之,使皮部与木部松离,再行剥取;并宜仰面晒干,否则易发霉变黑。药材产于陕西、四川、湖北、贵州。 鉴别 椿根白皮块状或长卷形,厚薄不一,外表面为红棕色,内表面有毛须。质轻松,断面纤维性。 气微,味淡。 椿木皮又名春尖皮,树皮长片状,外表面红棕色裂片状,有顺纹及裂隙,内表面黄棕色,有细皱纹。 质坚硬,断面显著纤维性。稍有香气,味淡。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树皮含川楝素(Toosendanin)、洋椿酮(Cedrelone)、甾醇、鞣质。 参考文献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28 【药性】: 性味 苦、涩,凉。 ❶ 《唐本草》:“味苦,有毒。”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足阳明经血分。” 功效 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开窍,止痢。 主治 久泻,久痢,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疳积,蛔虫,疮癣。 ❶ 《雷公炮炙论》:“利溺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带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丹溪心法》:“治湿气下痢,大便血,白带:椿根皮120g,滑石60g。上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汤下100丸。” 小儿酌量。 单方应用 ❶ 《经验方》:“治脏毒、赤白痢:香椿皮研末,1次3g,开水冲服。” ” ” 。【医药家论述】: ❶ 朱震亨:“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湿热为病,泻痢、浊带、精滑、梦遗诸证,无不用之。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 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见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也。 ” 其主治之功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 ” 《本经》主甘 凡患湿热,必病于血,正不以入气入血区分也。故肠风下血,有用臭椿皮同苍术、枳壳治者,此可见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