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行为科学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Xingwei kexue xuepai狭义上又称“人类动机”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流派。行为科学原指研究人与动物行为的庞大的学科群,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20世纪40年代以来,管理学理论流派中以人为全部管理工作的焦点而开展研究的这一派为代表,遂被称为行为科学学派。这一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人在社会与组织的生活中,不是处于机械地、被动地受支配的地位,他们的行为受到个人或团体的动机的左右,因此管理人员要研究并满足被管理者的合理需要,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加强团体训练,完善领导行为,就可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一派的理论非常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有:梅耶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格的“x—y”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布雷福德的“敏感性训练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等。 ☚ 科学管理学派 教育管理 ☛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亦称 “行为学派”。是在人群关系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美国。其奠基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属微观学派。代表作为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生理学的理论,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对管理的影响的一种管理学派。他们企图从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行为方式及其动机的研究中找到新的管理模式。其特征是: ☚ 管理经济会计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是近代管理学派中另一个重要而且有完全不同学科基础的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几个分支:人际关系学派、人力资源学派和组织行为学派。 ☚ 数量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管理学派。1924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一批人到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厂进行“霍桑实验”,试验的内容是变换照明等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持续到1927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这时哈佛大学一批教授在梅奥率领下又进入该厂继续进行试验,到1932年,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得出了与古典管理学派相反的观点。古典管理学派把人看成是“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其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的结果则认为,,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因素的影响以外,还有社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古典管理学派认为生产效率只是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的结论却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情绪,这种情绪与个人的家庭、社会、生活和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密切相关。古典学派在管理上只注意“正式组织”,霍桑实验注意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这种组织虽然是无形的,但有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并有自然领袖人物。这种无形的组织往往左右其成员的行为。 ☚ 行为科学 研究设计法 ☛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以人为中心,探讨人类行为与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与人的行为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方法的理论派别。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学派之 一。该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基本阶段: (1)“人际关系学说”阶段 (约20世纪初至40年代)。奠基者为心理学者雨果·芒斯特伯格、吉尔布雷斯夫妇等,完成者是医学兼心理学者埃尔顿·梅奥。(2)“行为科学”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行为科学原指以动物性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家,成立相应的研究团体,首次对有关人际关系的管理学说冠以“行为科学”的称号。它与“管理科学”并称为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管理的两大学派。其研究领域主要有行为动机、团体行为、领导方式、组织变更和激励机制等等。代表人物及代表性理论有: 梅奥的“社会人”假设,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佛鲁姆的“期望理论”,麦克雷戈的“X-Y理论”,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论”,及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的“Z理论”等。其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独辟蹊径,以人及事为线索对组织管理问题展开全面性的探讨研究,强调以人的行为和作用为管理的主导因素; 具有浓厚的现实批判色彩和改良色彩; 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医学、人类学、数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研究,基本上回避了社会经济制度。 ☚ 古典管理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