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心理定价策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心理定价策略 心理定价策略就是指根据消费者的心理而制定价格的一种策略。 消费者作为购买者,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对某一商品或劳务具有潜在的购买或享用意愿;二是必须具有现实的购买力。这两个条件的存在,使消费者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价格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往往因不同的需求层次而出现差异。 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各自不同的价格心理来制定商品价格,并使之成为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 消费者的价格心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物美价廉心理。在收入层次较低的消费者中。追求的是物美价廉和经济实惠。这一心理表现在大众用品的需求上尤为明显。 (2)价格风险意识。 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往往存在著一种风险心理,而且这种风险心理的大小因产品的性质和价格高低而不同。价格昂贵而不熟悉的产品,风险心理强;价低而经常使用的商品,风险感弱。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减少风险感,使顾客增强其购买决心。 (3)价格分档心理。消费者往往认为价格高即是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即是产品质量差,并且把这一原则运用到购买活动中去。 这主要是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使消费者往往无法直接判断和鉴别商品的价值和质量,并因此对此类商品缺乏选择的把握,如家用电器以及高档礼品等。 (4)价格定型心理。 在消费者的家庭、邻居以及其他团体和个人消费经验等的影响下,消费者会对某些经常性消费商品的价格具有共同的、定型的心理。一旦这些商品的价格偏离了人们的价格定型心理,便会引起需求的剧烈变化。 价格低于定型价格。消费者可能对商品的质量、性能持怀疑态度;价格高于定型价格,消费者马上便会产生“涨价”的感觉。正确处理好价格定型心理,对于企业销售额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5)高价炫耀心理。消费者不仅仅希望以较便宜的价格来购买满足其物质需求的商品,而且更希望购买较高价格的商品以满足其精神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身价。对这部分消费者来说,高价商品不仅是满足物质消费的一种手段,而且已成为一种直接目的,即购买高价商品,并不是因为其有多大用途,而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 如何抓住这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对企业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根据消费者在不同需求层次上的价格心理,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六种具体的心理定价方法:(1)整数定价法和尾数定价法;(2)习惯定价法;(3)声望定价法;(4)特价优惠策略;(5)组合定价法;(6)分档定价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