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品生产国际合作junpin shengchan guoji hezuo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military production
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研制、生产武器装备或其他与军品有关项目的活动。是生产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各个国家内部的市场容量日益狭小,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且国家之间的生产和资源结构有很大差别,所以,国际合作生产日益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军品生产国际合作逐步开展起来。
军品生产国际合作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第一,军事集团内部国家之间联合研制生产军品。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华约集团各国,苏联一贯提倡社会主义生产一体化和国防经济潜力共同提高,认为国防经济一体化“不是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乘”,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来为国防服务,能提高国防经济效率和改善布局结构,增强国防经济在战争中的稳定性。华约各国国防经济一体化达到了较高水平,从提供军事援助到联合生产武器装备进行了广泛合作。其主要措施是,制定协调的军事技术政策,实现武器装备划一;互换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实现军工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
北约集团各国联合研制和生产军品的趋势更加明显。为了提高防务能力,北约同盟国曾广泛开展军品生产合作。美国对西欧各国的经援和贷款有相当大的部分被用于军工生产或与军工生产有关的方面;英法、美意德或德法等国之间,在坦克、军用飞机和军用船艇等常规武器装备项目以及具有军事意义的工程建设方面,甚至在核武器等尖端技术方面,也进行联合投资和合作研制生产。据1987年英国《星期日快报》报道,英法两国核科学家在核武器研制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没有限度的合作”。联邦德国和法国自1963年签订爱丽舍宫合作条约之后,就开始了武器装备的共同研制生产。20世纪80年代后,两国继而在防务政策和军事活动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由法国倡导的“尤里卡计划”,几乎所有西欧国家和美、日都被拉了进去。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也几乎波及到西欧各国和日本的大部分工业部门,而且在常规武器进行技术改造方面,也进行了广泛合作。1988年美日两国以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名古屋飞机制造所为基地,引进美国专利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战斗机。1985~1989年,美日两政府及有关大公司达成了联合研制和生产FSX战斗机的协议。日本防卫厅还提出了在激光武器、穿透坦克特殊钢板的特殊炮弹、导弹用喷气引擎、通过向潜艇通电方式减弱潜艇磁性的研究、作为电子战一环的激光输出装置和激光武器等五个领域同美国进行联合研究的计划。
第二,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军品生产合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军品生产国际合作超越了军事集团界限,向军事集团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扩张,并在80年代达到了很大规模。1987年,美国政府同意向埃及提供具有尖端水平的M1坦克的制造技术和部分资金,并对埃及进口的苏联坦克进行改装。1988年,法国同巴西达成了多项合作生产军用装备的协定,除满足巴西军队的需求外,还向其他国家出口。巴西直升机公司是法、巴合资军工企业,巴西占有股份55%,法国占45%。在谈判和筹建这个公司的过程中,美国的贝尔公司、西科尔斯基公司,德国的梅塞施米特-博尔科沃-布洛姆有限公司,意大利的奥古斯塔公司等曾进行过竞争,最后法国以更优惠的军用技术转让条件取得了胜利。此外,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军工技术方面的合作,联合生产武器装备或对传统的武器进行技术改造。
军品生产国际合作不同于一般的国际合作,其特点为:
❶合作的目的不但双方要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而且有更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利益;
❷民用生产国际合作的承担者主要是跨国公司或私人垄断组织,而军品生产国际合作主要由政府控制,即使是由垄断公司出面实施,也必须由政府批准,合作项目、投资规模和进度等一般由政府决定;
❸军品生产国际合作所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技术优势,降低研制和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成为全面军事合作的一部分;
❹引进军事技术项目的一方,目的一般不在于经济收益,而是获得高技术设备和武器装备,价格和费用仅是次要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中东一些高收入国家表现尤为明显;
❺军品生产国际合作除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事战略方面的限制外,还要求输出国具备一定数量的资本和高水平的国防科学技术,要求输入国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防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