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品外贸论junpin waimaoluntheory of foreign trade for military product
关于军品对外贸易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和发展演化过程的理论体系。
军品外贸从表象来看,只是商品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从本质上看,它体现了贸易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战略关系。它是国内军品采购的延伸,但与国内军品采购有着原则的区别:
❶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国内军品贸易对军品生产者来说,通过交换得到了资金,可以投入本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但对整个国家来说,军品到达军队之手后,就进入了社会消费过程,这一部分资金流出再生产过程,是直接社会再生产的扣除。军品外贸则不然,如果是军品出口,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国家,都获得了可以再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如果是进口,无论是对国内企业还是国家,用于进口的资金都不能再进入国内的直接生产过程;
❷遵循的原则不同。国内的军品采购,企业和军队是交易的主体,虽然各自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但二者在国家安全和政治等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交易双方主要是遵循经济原则。军品外贸则不然,由于国际战略环境的复杂性,国家(地区)之间的军品贸易相当敏感。因此,军品外贸遵循的原则除了价值规律外,还要遵循国防战略原则和外交原则。
军品外贸的定义可表述为:国家(或地区)之间,遵循一定的经济和战略原则,以军品或军事技术劳务为商品的交换过程,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因此,军品外贸不仅具有一般贸易所共有的经济含义,而且具有一定的战略含义。例如,美国与以色列之间长期保持先进武器贸易的特殊关系,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战略关系的体现;美国对中国台湾地区提供武器数量的多少,反映它在东亚地区安全政策的某些变化。
军品外贸的理论依据一直是国防经济学家长期探索的问题。一般说来,军品外贸的理论依据是“比较成本理论”和“相对安全理论”。比较成本理论适用于一般商品外贸和军品外贸。它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比较两个国家(地区)的不同劳动生产率,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用此商品与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双方获得经济利益。军品生产技术有着不同的层次,选择什么层次的技术来生产军品和发展外贸,是能否获利的关键。军品外贸除了依据“比较成本理论”之外,还要依据“相对安全理论”。军品外贸不仅有经济含义,而且有战略含义。因此,军品外贸要以安全为原则,而国与国之间的安全又是相对的。有的理论认为,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把武器售给友好国家是安全的,而售给敌对国家则是不安全的。这把安全原则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一般说来,某国成批进口某些武器,扩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带来了安全利益;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国研究生产武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本国的安全利益。因此,在和平时期,对于敌对国家成批出口武器装备,只要它们不是本国最先进的,并不一定“不安全”。因为进口大批武器装备要耗费巨额资金,抑制本国生产;出口国则得到了大笔资金,可以滋养本国的军工生产能力,一旦需要,可以迅速动员大批生产能力用于战争。因此,军品外贸要将上述两个理论依据结合起来考虑。
在军品外贸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贸易方式的变迁和地域的变迁。军品贸易方式的变迁,其基本轨迹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大致相吻合的:由以物易物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再发展到信贷方式和技术劳务交易方式等现代交易方式。地域的变迁,在近现代发展的轨迹大致是:第一、二世界次大战前后,军品外贸大量集中在欧洲地区;二战后,军品外贸的热点一直是在中东和南亚。这种变迁是与战争发展的情况相吻合的。上述发展趋势,还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全球战略格局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