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电力建设现状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北京农电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5年末,北京郊区已建成农村电网10~110千伏线路16590公里,其中110千伏线路1 817.9公里;35千伏线路1392.1公里;10千伏线路13 380公里;建成低压线路299.9公里;110千伏变电站42座,主变压器容量220.0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78座,主变压器容量68.335万千伏安;10千伏配电变压器22 811台,容量201.0432万千伏安,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电网结构,提高了农网的供电能力。1995年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37.53亿千瓦时,占全市总用电量的16.7%,其中农村用电量24.930亿千瓦时,占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66.43%,县城用电量12.61亿千瓦时,占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的33.76%。县及县以下用电量按用电分类:县办工业和乡(镇)工业用电量15.06亿千瓦时,农、林、牧、副、渔、水利及其他用电量22.47亿千瓦时,村民生活用电量5.08亿千瓦时,占县及县以下总用电量的比重分别为40.13%、59.87%、13.54%。农业人口年均用电量829千瓦时,每公顷耕地年用电量9 336千瓦时,农民人均生活用电133千瓦时,农村用电水平仅低于上海在全国居第二位。
北京市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历史证明:
❶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中央和市政府对农电工作十分重视,强调农村电气化是农业四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早在1963年市政府就组织编制了北京市5年、7年、10年农村电气化规划,北京供电局也完成了1963—1970年和1963—1972年郊区电力发展规划。1977年,北京供电局又组织各远郊区县供电局进行调查摸底,编制本区县1978—1985年电力规划。明确建设的技术原则:北京农村电网应以110千伏为骨架,一个县要有一个至几个110千伏变电站,一个乡或2~3个乡要有一座35千伏变电站。北京农村电力建设,基本上是按规划进行的。各级政府重视对农村电力事业的投入,将农电建设纳入北京市基本建设规划,统一解决农电建设资金和所需物资。1962年以来,市政府投入农电建设资金约1亿7千多万元(不含集资办电),解决铝导线6千多吨、配电变压器2万多台。
❷建立各级农电管理机构,加强农电管理,是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环节。
❸发挥两个积极性是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单纯依靠电力部门的力量是不能满足农村用电发展需求的,必须同时动员群众的力量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实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才能加快农村电力建设的步伐。1977—1979年在北京农村山区电力建设中,一方面充分发挥供电局的优势,挖掘潜力;另一方面市政府及区县政府尽力安排资金和物资,动员各方力量,才使得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山区电力建设任务,才使得北京提前实现了村村户户通电。
❹坚持“集资办电、多家办电、以电养电”是拓宽农电建设资金渠道的有效方式,也是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当前农村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❶电力不足、用电水平不高。北京郊区用电水平约相当于1982年美国农业人均用电水平的7.6%、苏联的24.8%、英国的22.7%。
❷农村电力装备落后,电网结构脆弱,自动化程度低,供电可靠性差,主要表现是:110千伏变电站布点不足、35千伏变电站单电流或单台主变压器的居多。10千伏配电网络基本上为单路供电,缺少自动控制设备和手段,能耗高、线损大,运行可靠性差。农村电网的技术装备水平、自动化控制水平、现代化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