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齊國於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建立的教學與學術機構。始於齊桓公(田午,非春秋時齊桓公)之世,至其孫宣王時大加擴充,廣招文學游說之士,給予優遇,任其聚徒講學,著書立說,鼎盛時師徒達千餘人。著名學者有宋鈃、尹文、慎到、彭蒙、田駢、環淵、鄒衍、騶奭、淳于髡等,荀子亦曾講學其間。稷下學宫之教學方法有利於百家爭鳴,推動學術思想之發展,托名管仲之《管子》中留有稷下學派之著作。其中的《弟子職》篇,或以爲即該學宫之學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如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司馬貞索隱:“稷下,齊之城門也。或云稷下,山名。謂齊之學士集於稷門下。”又:“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爲老師。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爲祭酒焉。”《太平御覽》卷十八“益都”下引漢·劉向《别録》:“齊有稷門,齊之城西門也。外有學堂,即齊宣公所立學宫也。故稱爲稷下之學。”漢·徐幹《中論·亡國篇》:“齊桓公立稷下之宫,設大夫之號,招至賢人而尊寵之,孟軻之徒皆遊於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