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稷下学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地方學校 > 稷下學宫
稷下學宫  jìxiàxuégōng

戰國時齊國於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建立的教學與學術機構。始於齊桓公(田午,非春秋時齊桓公)之世,至其孫宣王時大加擴充,廣招文學游說之士,給予優遇,任其聚徒講學,著書立說,鼎盛時師徒達千餘人。著名學者有宋鈃、尹文、慎到、彭蒙、田駢、環淵、鄒衍、騶奭、淳于髡等,荀子亦曾講學其間。稷下學宫之教學方法有利於百家爭鳴,推動學術思想之發展,托名管仲之《管子》中留有稷下學派之著作。其中的《弟子職》篇,或以爲即該學宫之學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如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司馬貞索隱:“稷下,齊之城門也。或云稷下,山名。謂齊之學士集於稷門下。”又:“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爲老師。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爲祭酒焉。”《太平御覽》卷十八“益都”下引漢·劉向《别録》:“齊有稷門,齊之城西門也。外有學堂,即齊宣公所立學宫也。故稱爲稷下之學。”漢·徐幹《中論·亡國篇》:“齊桓公立稷下之宫,設大夫之號,招至賢人而尊寵之,孟軻之徒皆遊於齊。”

稷下学宫

战国时齐国的学府和研究机构。齐桓公在位时(公元前374年至前357年)设立,约达150年之久。齐宣王时,有76位学者来此讲学,学生有1000人之多。稷下学者专心讲学,从事研究和著述,并为执政者提供咨询。稷下学宫是当时文化教育的中心,百家在此争鸣,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稷下学宫

198 稷下学宫

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创建于齐桓公时,设置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今山东淄博市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故名。齐宣王时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其中76人被尊为“上大夫”。荀子曾“三为祭酒”,即三任学宫主持人。学宫名士有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接子、季真、宋鈃、尹文、环渊、田巴、鲁仲连、兒说、彭蒙等,集道、法、儒、名、农、兵、阴阳等家之学,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中心,学宫伦理思想倾向于黄老学派,后世称“稷下学”。稷下学士参与的学术著作有《宋子》、《田子》、《蜎子》、《管子》、《晏子春秋》《国宫》等。

☚ 宋尹学派   黄老学派 ☛

稷下学宫

174 稷下学宫

战国时齐国的学术活动中心。位于齐国的都城临淄稷门(今山东淄博)附近,故名。创建于齐桓公时,经齐威王,至齐宣王盛。聚集名、法、儒、道等各家天下贤士近干人,其中76人被尊为“上大夫”,任其“不治而议论”。尹文曾在此与齐宣王论“士”; 田骈、彭蒙、宋钘等曾在此议论“人治”与“法治”等;荀子亦曾“三为祭酒”(任学宫主持人)。发展孔子的正名逻辑,接受墨子的名实观,改造老子精神性的道,成为战国中期逻辑思想发展转变的枢纽,推动了先秦名辩思潮的发展。襄王之后逐渐衰落。历时约150年。稷下学士曾著有《慎子》、《宋子》、《尹文子》等名辩著作。《管子》、《晏子春秋》等书的编成,也都有稷下之士参与。

☚ 辩者   宋尹学派 ☛

稷下学宫

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稷门外所设学宫。齐桓公(田氏)时创立。不同国家、不同观点学者聚集于此,授徒讲学,自由辩论,著书立说,统称稷下学派。各派学者称稷下先生,齐王给予极高待遇,赐列上大夫,但不当政。学生称稷下学士。前后历100余年,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中心。


稷下学宫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设置在战国时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故名。创建于齐桓公(前374—前357年在位)时,一说在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复盛于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时。广招天下贤士近千人,任其“不治而议论”,其中76人被尊为“上大夫”。荀子曾“三为祭酒”(学宫主持人)。汇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说,成为各学派荟萃中心,并逐渐形成以黄老之学为主导的学派,后人称之“稷下学”。齐襄王之后逐渐衰落。

稷下学宫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统治者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所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始于齐桓公时期,盛于齐宣王,灭于齐亡,历经一个半世纪。稷下学宫初为养士之所,是统治者为笼络人才而设。战国各家皆收徒讲学,他们是带着学生来稷下的。这样稷下之学规模不断扩大,愈来愈正规化,由早期的用士养士组织,演变成为育士的学校。先后汇聚了当时各派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孟轲、荀况等。他们相互开展学术交流和争论,共同主持讲座,教育学生,使稷下之学成为战国时期文化教育中心。其创建之早,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堪称世界之最。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建立的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大学堂。创建于齐桓公时期,历经齐桓公、咸王、宣王、湣王、襄王等六朝,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创建之早,规模之大,培养人才之多,学术空气之活跃,学术成果之丰富,皆为世界教育史上所罕见。稷下学宫创办不久,文化教育的中心即由鲁移齐。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中心,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稷下学宫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大学。它既是齐国创办的国立大学,又以私学为其基本细胞。它具有一般学校的性质和活动特点,建有交通方便、规模宏大的校舍,有众多的师生并开展较正规的教学活动。从饮食起居到衣着装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师敬长到品德修养,都规定得详细缜密,井井有条。当时各学派名流,都办有私学,他们常常带领学生来到稷下。如淳于髡带“弟子三千”,孟子则“从者数百人”,田骈有“徒百人”。因此,游学是其主要教学方式。学宫也兼有政府机构的性质,为政治服务是齐国统治者创办稷下学宫的根本目的。一是吸收和培养人才,以便为国选贤任能。二是利用稷下讲坛,为巩固其统治,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大造舆论,进行思想理论上的探讨。宣王当政是齐国的极盛时期,也是稷下学宫发展的高峰。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稷下学宫也宣告结束。作为战国时期教育与学术中心的稷下学宫,既继承了西周以来官学的办学形式,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在教育史上形成其独有的特色。(1)稷下学宫教师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吸引了天下名流学者,使它成为人才荟萃的教育学术中心;(2)百家争鸣,学术上可自由辩论,使理论探讨成为稷下学宫的学风;(3)培养出许多名家,形成了不少新学派,取得众多学术成果。如儒家的孟子、荀子等;道家的宋鈃、尹文、田骈等;阴阳家的邹衍、邹忌等。著述方面如《管子》、《晏子春秋》等。

☚ 墨子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 ☛

稷下学宫

官学名。战国时齐国置,它由战国的养士制度演变而来,把为奴隶主阶级世卿世禄制度服务的官学改变为造就封建官吏的学校。稷下学宫直属于齐王,“稷”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来稷下的学者,按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等条件,分别授予上卿、客卿、上大夫、大夫、博士、祭酒等官职称号,通称稷下先生。齐宣王时,稷下先生已有一千余人,再加上学生,学宫在当时就已成为拥有数千人的高等学府。学宫除作为学校育士之外,稷下先生还兼一些行政事务,如淳于髡曾受齐王之命,几次出使诸侯。盂子也曾受齐王派遣出吊滕国,这是用士的遗风。稷下先生还发挥着齐王“智囊团”的作用,为齐王议论政事,这也是由养士升华为学校而保存下来的痕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