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黄老学派
战国时期活跃于齐国稷下学宫、以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旗帜的学术流派。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稷下学士盛至数百千人、慎到、田骈、接子、环渊(四人均有独立条目)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史记·孟荀列传》)此即稷下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合道、法为一体。慎到既尚法重势,又弃知去已;田骈主张万物齐一,又言“无政而可以得政”;依重于“道”,就要求无为、无欲;崇尚于“法”,则要求积极治世;故其思想实质乃以“无为”为“有为”,以“无治”为“有治”,以“无形”制“有形”。由于其对立之双方结合得不太和谐,故荀卿批评他们“尚法而无法”,“不可以经国定分”。(《荀子·非十二子》)接子与环渊,则更多地表现于对世界万物之本原的追求。宋钘尹文学派,其时也活动于稷下,且有某些“道家”色彩,但其基本倾向,则与田骈、慎到、环渊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