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地改革成果
河南的土地改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胜利完成,挖掉了旧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农民翻身做了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大大地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收到了巨大的成效,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1.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❶土地不再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而变成劳动农民的财产,全省农民从地主阶级手中分得288.1万公顷土地,470多万间房屋,45万头耕畜,550万件农具,3亿多公斤粮食;
❷土地不再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手段,而是劳动农民发展生产的主要条件;
❸土改后,农业生产虽然还是分散的小农经济,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统一起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新的土地关系适应于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农民成为农村的主人,政治地位和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土改中农民对地主阶级进行了说理斗争,对不法地主,由各级人民法院分别进行惩治,积压在农民胸中的义愤得到了正义的申诉。农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和民兵组织,农民站岗放哨,捉特务,管制地主,革命秩序得到了巩固。土改后期进行了人民政权的建设,各级农民协会成为政府的重要助手。农村的重大问题都经农民协会代表大会讨论,农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生产情绪空前高涨。他们对土地施肥,打井,使精耕细作的传统得到了充分发扬。许多地区响亮地提出了“结束土改,转向生产,劳动致富”的口号,迅速掀起生产高潮。1952年,全省开展了“爱国生产”的劳动竞赛,加快了农业的发展。全省涌现了一批农业劳动模范,省一级劳动模范农民苏殿选给毛泽东主席写信,热情地报告农业丰收之后的喜悦心情。
3.贫下中农文化上翻了身。旧社会贫下中农长期受压迫、受剥削,根本无条件学习文化知识。博爱县南关村土改前共有学龄儿童350人,进学校学习的只有30人,全村256名贫下中农子弟无一名入学。土改后,广大贫下中农政治上当家做主,经济上翻了身,激发了学习文化的要求,祖祖辈辈没上过学的贫下中农子弟走进了学校。全村学龄儿童总数为342人,贫下中农有259人,中农有73人,贫下中农入学儿童占45%,中农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