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书·艺文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班固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删烦取要而写成的。它的美学思想主要见诸其中《诗赋略》,简要叙述了赋的流变与发展,将赋分为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推崇以孙卿、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之赋丽以则”,有古诗的讽谕之义;批评宋玉以下的“辞人之赋丽以淫”,“没其讽谕之义”。
《艺文志》论诗着重于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民间歌谣,认为它们“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体现了对民间文学的重视。

☚ 班固   离骚序 ☛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系从《汉书》卷30裁篇另行编出。汉班固据刘歆《七略》删补而成。自成书后,作为《汉书》的一部分曾多次刊印。其单行本有:日本文政八年(1825)刊《八史经籍志》本;清光绪九年(1883)镇海张寿荣重刊《八史经籍志》本;1934年南京辞典馆印《历代经籍志》本;1936年上海大光书局印《中国历代艺文志》本,附考证;1955年至195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十史艺文志经籍志》本。
 班固(32-92),字孟坚,右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学者,史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父彪为东汉著名史学家,撰有《史纪后传》60余篇。家有汉成帝赐书,固秉承家学,博览群书。于东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开始续写《史记后传》,被人诬告下狱,得释后,任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撰《汉书》。他赞赏“刘向司籍,九流以列,爰著目录、略序洪烈。”(《汉书·叙传》)故删取《七略》之辞而作《汉书·艺文志》。此外还撰有《白虎通义》,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汉书·艺文志》1卷,约3万字。收录了先秦至西汉著述596家(相当于596部书),13269篇,内容包括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天文、历法、占卜星相以及医学卫生等各个方面的书籍。该书分类基本仿《七略》,计分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大类之下又分38小类,六艺略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9种、103家,3123篇;诸子略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0种、189家、4324篇。诗赋略包括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5种,106家,1318篇;兵书略包括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4种、53家、79篇,图43卷;数术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6种、190家、2528篇。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种、36家,868篇。其著录方式不尽相同,共有6种形式:1、著录书名、篇卷、而后系以撰人。如:“《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2、先著撰人,后系书名、篇卷。如:“刘向《五行撰记》十一卷”。3、只著书名篇卷、不系撰人。如:“《战国策》三十三篇。”4、以撰人为书名,再系篇卷。如:“《陆贾》二十三篇。”5、以撰人官爵为书名而系之以篇卷。如:“《太史公》百三十篇。”6、加文本于撰人后,即以为书名,而系以篇卷。如:“《屈原赋》二十五篇。”书名之下,摘取《别录》、《七略》之文为小注;每种之后,有家数,篇卷的小计和小序;每略之后有家数、篇卷的总计和总序。序文内容系本类类名的解释,本类书籍学术源委及是非得失的评价。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该书在史志目录编撰和目录学发展史上是有开创之功的。它师袭《七略》又不拘泥于此,而是根据史志目录的要求对《七略》进行了改编删削,使作为《汉书》一部分的《艺文志》与整部史书浑然一体,为后世史志目录的编纂开了先河。具体来说,其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开创了为书目撰写类序的体例。《七略》在六略之前有《辑略》,专论各类书籍的学术源流与得失。班固根据史书要求,将《辑略》中有关各类书籍源流得失的文字各入其类。附于种、略之后,与所论归附在一起,互相维系。这些序文在该书中起提要论辩和总结学术的作用。它的写作之精要,内容之广泛,为历代学者所称颂,被视为“最为明道之要”的精华部分。如果说该书的类别还只是部次了文化学术门类的大势,那么这些类序则对每个门类作了进一步专深的论辩和总结。为我们了解古代学术源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第2,开创了史志目录分类编次的体例。在总体方面,《汉志》采用分类编排的方式,将图书按其内容划分为6大类38小类,具体到每类之中的各种图书则先按图书的时代先后排列,次以学术发展源流为序。尽管某些图书在著录上较杂乱,但就书目的整体而论,图书文化先后,学术思想的流别,还是能分辨清楚的。这种以图书内容辅之以时代先后编排书目的方法成为后世目录著作的典范,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3,确立了史志目录图书著录体例。如前所述,该书在著录方法上不尽一致,但基本的著录项目却不外乎书名、篇卷、著者和小注几个方面,其中的小注尤具特色。班固把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任务结合史书其他部分的编撰来完成。删除了《七略》的叙录,而代之以简单的注语,寓繁于简,既较好地完成了文化学术史的任务,也做到了与史书体例的统一。班固所加注语,内容广泛,文字精要,主要内容有:1.注明“有列传”,使该书与史传联系起来。2.注明图书缺佚。如《尚书古文经》46卷注曰:“为五十七篇,师古曰:孔安国诗序云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承诏作传、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郑玄叙赞云:后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3.考定图书真伪,确定图书价值。如《力牧》22篇注曰:“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4.注明图书内容性质。如《封禅议对》19篇注曰:“武帝时也”,又《明堂阴阳》33篇注曰:“古明堂之遗事。”5.注明图书作者。如《杨氏》2篇注曰:“名何,字叔元,菑川人。”这些小注言简意赅,为读者利用图书提供了方便。这一方法开始后,在《隋书 ·经籍志》等史志书目中得到了继承。
 在中国学术史上,该书被公认为目录学的根本要书。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22引清学者金榜的话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写道:“刘《略》班《志》,乃千古著录之渊源。《艺文》一书,实为学术之宗,明道之要。”
 由于该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后世对它的研究者甚多,著作亦复不少。早期有南宋王应麟所作《汉书艺文志考证》,辑出传记有而《汉志》不载之书26部,以类附入,并各为小注,然王氏受时代局限,补书不全,所论亦不免皮毛。有清一代,对该书的研究之风甚盛,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考证辑补著作。如姚振宗之《汉书艺文志条理》和《汉书艺文志拾补》,前者广泛搜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辑为一书,颇有参考价值。后者则搜集该书失载之书。如《楚辞》、《方言》、《春秋繁露》等317部,汇为一编,是目前所见最全的补遗本。此外还有清刘光贲《前汉书艺文志注》,清王先谦《汉书艺文志补注》,张骥《汉书艺文志方技补注》,姚明晖《汉书艺文志注解》,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等。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史志名篇。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东汉班固作。《汉书·叙传》:“伏羲画卦,书契后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篹《书》删《诗》,缀《礼》正《乐》,彖系大《易》,因史立法。六学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纷乱,诸子相腾。秦人是灭,汉修其缺,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述《艺文志》第十。”《志》承袭刘歆《七略》(歆承父刘向《别录》),内容包括《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伎》六略共38种门类,综录先秦至西汉著述596家,即596部书,13,269篇(卷)。每类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堪称一部先秦学术思想源流演变史。其《诗赋略》为研究乐府歌谣特别是赋学的重要材料。《诗赋略》计有(一)屈原赋之属20家,361篇;(二)陆贾赋之属21家,274篇;(三)荀卿赋之属25家,136篇;(四)杂赋12家,233篇;(五)歌诗28家,314篇;《总序》。《总序》就赋称原始、流变、赋体性质、特点以及乐府歌谣的性质、作用发表了重要看法,为研究辞赋者不可不读。惜未就析赋为四种之意注一辞,故后人章学诚、刘师培、章炳麟等为之探赜索隐,以窥其意。此《志》虽因重一家之学而类别不甚完备,互有出入,然能将同类之书置于一处,可以辨异同,通学术,明源流,究得失,其沾溉学林,功莫大焉。

☚ 皮子文薮序   汉书·扬雄传 ☛
汉书·艺文志

160 汉书·艺文志

检寻我国古籍、研究目录学的重要书目之一。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十志”中的一篇,中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也即六大类。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每“略”有总序,每家之后有小序,对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有简明的叙述。1955年商务印书馆曾出过单行本。又清末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收集许多汉以前的典籍,增加书目317种,记载颇为详细。

☚ 出版史料   隋书·经籍志 ☛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史志书目。简称《汉志》。东汉班固(生平见《汉书》条)撰。《汉书·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之一,在《汉书》第三十卷,共一卷,是在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别录》、《七略》的基础上就两书内容、体例进行增删改易而成的。
《汉志》在分类上继承了《七略》分图书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删除了《七略》中的《辑略》,将《辑略》的内容写成志首总序。又分别列大、小序于六略及三十八种之后,叙述汉代求书、藏书、校书的经过,阐明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再按时代先后编排图书。
《汉志》在图书著录中基本上依据了《七略》的著录方法。班固认为《七略》著录重复、分类不妥的地方,都做了适当的合并、删补和改移。凡从某类提出的在总数下注明“出”若干家、若干篇;凡由于重复而省去的都注明“省”若干家、若干篇;凡增入或移入的都注明“入”若干家、若干篇。用此方法以示变动,修正了《七略》的内容。
《汉志》把《别录》、《七略》中对于图书的简单说明(解题)做了一些删改并移,只在必要之处摘录其中之三言两语作为《艺文志》的小注。有些小注还采用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资料,如春秋类《夹氏传》十一卷的自注说“有录无书”,就可能是班固亲手检查兰台藏书时得出来的情况。
在著录图书数量上,《汉志》共计著录图书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与《七略》相比,《汉志》增入了《七略》撰成以后约三十年内刘向、扬雄、杜林三家在西汉末年所完成的著作,其他概不增入。
《汉志》记载了西汉一代藏书之盛,首创了编制正史艺文志(即史志目录)的先例,并隐示了艺文志的作法和意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目和目录学文献,成为后世查考先秦学术渊源流别及古书存佚真伪和研究我国古代目录学方法、成就的重要工具。又由于它基本上依据《七略》编纂而成,故《七略》虽佚,据此仍可见其概貌。一千八百多年来,它所起的历史影响和参考作用是巨大的,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二引清代学者金榜之说:“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历代为《汉志》作传注者颇多。早期以唐颜师古注本影响最大,曾将《汉志》同“注”另编单行为一卷。宋王应麟认为颜注《汉书》,于《艺文志》部分考证甚少,仅略记姓、名、时而已,遂搜考旧史子书,为之补注,撰成《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较为有名的还有清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汉书艺文志条理》八卷、王先谦的《汉书艺文志补注》一卷、近人姚明辉的《汉书艺文志注解》七卷、今人陈国庆的《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等。
历代除附入《汉书》、《前四史》、《十三史》、《十七史》、《二十四史》等刊刻印抄形成多种正史版本之外,还有以合刻艺文志形式出现的日本文政八年(1825)刊《八史经籍志》,1934年南京辞典馆印《历代经籍志》本,1936年上海大光书局印《中国历代艺文志》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十史艺文经籍志》本。

☚ 七略   七志 ☛

汉书·艺文志

《汉书》内篇名。东汉班固撰。依《七略》节略订补而成,其中将辑略内容分辑为各类各种的大序、小序,将叙录删略,改作小注,仅一卷。今见《七略》惟赖此。为中国第一部史志目录,今存最古的综合性分类目录。

汉书·艺文志

学术类著作。《汉书》十志之一。东汉班固撰。仿照刘歆《七略》的体例、内容和文字,加以损益裁并而成。全书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收录书籍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比《七略》略少),由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流派及其主要论著,大体均有存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专著。内容包括秦汉文化史的诸方面,其中《六艺》、《诸子》和《术数》属于思想史性质,《诗赋》、《兵书》、《方技》则分属于文学史、军事史和科技史的范围。以古文经学家的观点,概述了西汉全部的今古文经学派,包括田何一系的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的今文《易》学,贯直的古文《易》学,高相的《易》学;伏生一系的欧阳生、夏侯胜、夏侯建的今文《尚书》学,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学;申公一系的鲁、齐、韩三家今文《诗》学,毛亨的古文《诗》学;高堂生一系的戴德、戴圣、庆普的今文《礼》学;胡母生、刘向等人传授的《公羊传》、《谷梁传》等今文《春秋》学,刘歆等人传授的《左传》古文《春秋》学,以及张禹传授的今文论语《张侯论》,江翁等人传授的今文《孝经》等。肯定经学各派对保存和弘扬儒家文化所作的贡献,但指出其:“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这种烦琐和教条的弊端,致使读经的人,“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造成“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的不良风尚,阻碍了经学自身的发展。赞同《七略》改《史记》先秦诸子六家为“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农、杂、小说”十家的说法,重申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创始人,诸子之学实为“六经之支与流裔”,排斥独尊儒术的观点。强调诸子之学各有短长,能够“相灭亦相生”、“相反而皆相成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按: 十家中除去小说家)之言,舍短取长”,就可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效果,表现出“和而不同”的辩证文化观。批评鬼神迷信观念,认为“妖由人兴也。人失常则妖兴,人无釁焉,妖不自作”,告诫政治家们不要妄推星象“以察时变”。重视对科技类图书的收录,共收农学、天文、历谱、五行、医学、经方、养生等方面的论著一百一十六家,二千七百一十一卷,约占全部书目的五分之一,特别是所收农书九家,一百一十四卷,除两家为战国时的作品,其余七家都是西汉时的新作,向社会提供了农业生产经验方面的最新信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