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乐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乐府汉代乐府诗。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礼所作的乐歌; 鼓吹曲辞原为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现存《饶歌》 十八首; 另两类为采集于各地的民间歌谣,含有反映当时人民疾苦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载,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现存三四十首,主要存于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汉乐府指汉代的乐府诗。包括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鼓吹曲辞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余两类包括从各地采集来的民歌,配上乐曲,进行演奏,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汉乐府 汉乐府汉乐府是指汉代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从各地搜集的民歌,也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汉乐府诗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文人的创作,如李延年曾作“横吹歌声”二十八解,此外如司马相如、邹阳等人创作的乐府诗; 另一种是民间歌辞,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从各地所采集的民歌俗曲共一百三十八篇,采集的地区遍及黄河和长江流域。可惜这些民歌大都失传,流传至今的汉乐府民歌仅还有四十篇左右。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搜罗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诗集。他把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别隶属于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高曲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等十二类。其中鼓吹曲辞保存了西汉的铙歌,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里面则保存了较多的东汉民歌,这部分是汉乐府民歌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它们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反抗,暴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歌颂了爱情,对当时的各种社会现象有深刻的反映。它的语言质朴生动,形象鲜明、音调和谐,善用比兴和铺陈手法。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刚健的诗风对后代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汉赋 汉·艾森克 ☛ 汉乐府 汉乐府汉代的乐府诗。所谓乐府,本指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早在汉武帝时,就设立了乐府机构。它的具体职责是制谱作乐、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其规模庞大,工作人员多达800余人。采诗的范围也很广阔,南至吴楚汝南,北至燕代,西至陇西,东至齐郑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尽管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祭祀、娱乐或观风俗、知厚薄,但客观上却使得不少民歌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乐府采集的歌辞,配上乐曲,用来歌唱,汉人称之为“歌诗”。汉代以后,人们才把这种能够配乐歌唱的诗体称为乐府。汉乐府主要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用于祭祀天地、太庙、明堂、藉田、社稷的乐歌;鼓吹曲辞是以短箫饶鼓伴奏的军歌;相和歌辞是用丝竹相和而演唱的街陌讴谣;杂曲歌辞是曲调失传的歌辞。后三类之中保存了不少汉代民歌,这些民歌正是汉乐府中的精华部分,其中著名的如《妇病行》、《十五从军征》、《平陵东》、《东门行》,《上山采蘼芜》、《陌上桑》、《有所思》、《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等。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广阔生活画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在艺术上也表出现高超的描写、记叙和抒情技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 汉赋 汉五言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