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书·律历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书·律历志 《汉书·律历志》中国第一篇完整的度量衡专著。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总结了先秦以来度量衡的发展,把单位量值、进位关系、标准器的形制以及管理制度等详细记录下来,后收入《汉书·律历志》。这标志着中国度量衡已经达到制度化,度量衡器具也已定型化。 ☚ 汉书·地理志 汉书·食货志 ☛ 汉书·律历志科技类著作。《汉书》十志之一。东汉班固撰。中国系统宣传历律一体的史志,也是最早记载一部完整历法的史志。以介绍《三统历》为主要内容,包括造历的理论、节气、朔望、月食、五星位置等的常数,以及基本恒星距度的算法,志末附有《世经》一篇,引经据典,考证古代的纪年,以为其方法作历史根据。该志继承了《太初历》的81分法(即把一日分为81分)等制历数据,第一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认为春、夏、秋、冬四季应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应在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之中,“节气”可以在本月的上半月,也可在上月的下半月,“中气”必须安排在指定月的里边。一回归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有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个中气,分配在正月至十二月的十二个月内,如果是闰年,有十三个月,总有一个月轮不到“中气”,就拿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这样安排闰月,可以使每一个节气或中间的日期和它的平均日期相距不到半个月,这是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历法前进的重要标志。该志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135个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称之为“朔望之会”(因为日食发生在朔,月食发生在望,故名),与当时的实测相符,而为东汉《四分历》所沿用。但该志只推算月食而不说日食,以为发表日食循环的秘密,会使君主没有警戒恐惧的心理,或者会因此触犯上忌,而不便预言,加之日全食不容易遇到,月食则容易看到,故只举月食为例,以便测验,这是该志区别于他志的一个特点。该志的造历理论是依托黄钟(中国古代十二律之首,按数字排列为奇数1),附会《周易》与五行说,以寻求历法中一切常数的来源,开术数学说的歧途。宣称历数来源于律数,而律数又来源于易数。该志以81为最基本的历数,这本来是西汉邓平用连分数的方法从《古四分历》中得出的。《古四分历》以一月为29 499/940日,它的策余,就是不足一日的小数部分比1/2大。邓平想把它化简,倘若作为17/32,则大于古历的策余,倘若作为26/49,则又小于古历的策余;于是把两数的分母分子分别相加得43/81,视为最理想的近似值,遂以81为日法(分一日为81分),43/81日为策余。而该志却称81是黄钟之数,是“元始黄钟初九自乘”,因为黄钟律的管长是9寸,故81=9×9,即黄钟自乘;而黄钟之数又是从《周易》的天数25(即10以内自然数奇数之和)×3(叁天两地之叁)+6(周流六虚之六)=81得来,这样,历数、律数与易数就接上了神秘的数字联系。再如,日、月食周期是当时实测的结果,该志又说成是从《周易》的天数25×3+地数30×2=135而来。这种现象促进了对数学工具的应用,因而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人们对数字的神秘观念,助长了汉代数学的兴起。 汉书·律历志即班固 《汉书·律历志》。见《汉书》 卷2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