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书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和传记文学专集。东汉班固撰。凡一百篇,计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今厘为一百二十卷。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刘玄更始二年,全面记载了西汉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文笔虽不如《史记》跌宕生动,但叙事详赡,描写工致,结构谨严,遣词简净,自具价值。又行文整饬,好尚铺张,开魏晋六朝骈文先声。对后世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具有较大影响。通行注本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撰《汉书补注》,今人杨树达撰《汉书窥管》,亦可参考。今有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本,以王本为底本,不收补注,而采颜注。

☚ 史记   水经注 ☛
汉书

汉书

《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所撰,而由其妹班昭补充完成。
此书为正史二十五史中的第二部,与《史记》并称为良史,世有《班马》之称,班即班固,马即指司马迁。
《汉书》的体裁皆本于《史记》,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继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扬雄、刘歆、褚少孙、杨域衡、子孝山、冯商等人续有编修史籍之举,然而由于资料不全,故内容不够充实,文章不够理想。至明帝时班彪乃上书请求修改补订,并亲自执笔,从事收录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尚未完成,班彪便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班固遂继承其事业。后班固因故问罪,下至大牢,虽因其弟班超的辩护,而获脱罪,不过班固还是在“表”、“志”未完成之前便去世了。班固去世后,和帝又命其妹班昭加以补充修订,卒成《汉书》。因此严格说来,《汉书》乃是由班彪、班固、班超、班昭一家人共同完成的。

☚ 汉书▷   (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 ☛

汉书

 “正史”中第一部断代史,与《史记》 并称 “史汉”。又称 《前汉书》,以与范晔所撰《后汉书》相别。东汉班固撰。班固的父亲班彪喜读《史记》,曾有志于续写 《史记》,据说曾作成《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撰写《汉书》,无疑有子承父业的意思。《汉书》 因袭 《史记》 处甚多,如汉初至武帝以前的史事,即多抄自 《史记》,至于其纪、传、表、志的结构,更是模仿 《史记》 而来;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班固首创的王朝断代史的体例,为后代修史提供了范式,其影响和意义并不亚于司马迁所创纪传体,后代正史大都采用断代史形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汉书》 的影响甚至在 《史记》 之上。今人范文澜曾有一番说法: “中国自汉以下,政尚专制,忌讳滋多,本朝之人不敢指斥本朝,以速罪戾。班氏史体,最合著述家心理,盖记前朝之事,危疑较少,讥谈政事,臧否人物,均视在当代为自由。《汉书》 家独盛于后世,即此故也。” 这种说法实难成立。班固首创的断代史所以被列朝正史所沿袭,并非因为后代史家 “惧祸”,而是因为这一体例本身最适合表现王朝政治的特点。历史有朝代之分,断代史也就应运而生。后代修史,以一朝一代为断,是极自然的事,如果都要从 “三皇五帝” 写到当朝,才不可思议。在传统社会中,价值体系没有根本变化,而撰写史书,又是一项费力耗时的大工程,后一朝修前一朝的史,顺理成章。因此,《汉书》 的模式,自然被后代修史者仿效。班固的思想没有司马迁那么偏激,其行文严谨、典雅,叙事讲究章法,虽然不及 《史记》那样有神采,但却更投合传统士大夫的口味。据说,苏轼无下酒菜,便读一页 《汉书》,喝一口酒,当时传为美谈。《汉书》 最为后代史家称道的,还是它的 “十志”,这是记载西汉政治、经济、军事、刑法、天文、地理、水利、文化等情况的专章,尤其是 《食货志》、《地理志》和 《艺文志》,更是成了经典文献。

《汉书》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汉书》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体例基本承袭《史记》,只是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扩充了内容。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后人析为120卷。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230年间的历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汉书》的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他从明帝永平元年(59)开始编撰《汉书》,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书稿,余下一部分“示”、“表”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班昭的学生马续补写完成的。

《汉书》歌颂了爱国志士和那些忠正廉洁、敢作敢为、对国家有贡献的官吏。最著名的就是《苏武传》,精心刻画了这位爱国英雄的形象。《汉书》对西汉王朝后期的黑暗政治揭露得也很深刻,如《外戚传》记载了宫闱中的许多丑恶行径,《董贤传》写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黑暗现实,《张禹传》、《孔光传》、《陈万年传》揭露了一批官僚政客的虚伪狡诈、卑鄙自私。此外,《汉书》中对阴阳灾异虽记述较多,但不时流露出某种怀疑,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难能可贵的。《汉书》的艺术成就,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史记》,而又有其独到之处。一是善于在娓娓而谈的过程中以简练准确的笔调勾画人物,使各式各样的人物的心理神情跃然纸上。如《苏轼传》中李陵劝降一节,《陈万年传》中陈万年教子一节,都是突出的例证。二是语言简洁规范,韵味悠远,宋代诗人苏舜钦曾有《汉书》下酒的美谈,《汉书》还以宏博见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如《艺文志》、《刑法志》等篇,丰富翔实,都是研究古代典籍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

《汉书》的注解,始于东汉桓帝时之延笃,现存东汉人之注解,以应劭、服虔二家的最古;而最流行的注本,则是唐代颜师古注,中华书局标点排印的《汉书》,用的就是颜注。清代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收集的资料较为丰富,可供学术研究使用。


汉书 - 历史大事 - 可可诗词网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班固的父亲班彪“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65篇。班彪死后,年仅20多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著作。《汉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汉书》有记叙西汉帝王事迹的“纪”12篇;记叙各类人物生平及少数民族、外国情况的“传”7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志”10篇;史“表”8篇。全书80万字。书中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汉武帝以前部分,基本上依据《史记》写成。汉武帝以后部分,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他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如《贾谊传》录入了《治安策》等奏议。《晁错传》录入了《举贤良对策》《教太子疏》等奏疏。班固的《汉书》崇尚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他在《汉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也有批判和颂扬,但他所持的标准却与司马迁的《史记》不同,他的批判和颂扬是以儒家所提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

汉书 - 可可诗词网

汉书

《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所撰,而由其妹班昭补充完成。

此书为正史二十五史中的第二部,与《史记》并称为良史,世有《班马》之称,班即班固,马即指司马迁。

《汉书》的体裁皆本于《史记》,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继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扬雄、刘歆、褚少孙、杨域衡、子孝山、冯商等人续有编修史籍之举,然而由于资料不全,故内容不够充实,文章不够理想。至明帝时班彪乃上书请求修改补订,并亲自执笔,从事收录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尚未完成,班彪便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班固遂继承其事业。后班固因故问罪,下至大牢,虽因其弟班超的辩护,而获脱罪,不过班固还是在“表”、“志”未完成之前便去世了。班固去世后,和帝又命其妹班昭加以补充修订,卒成《汉书》。因此严格说来,《汉书》乃是由班彪、班固、班超、班昭一家人共同完成的。


古籍名著《汉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成书于东汉建初七年(82年)。
 班固,字孟坚。生于汉建武八年(32年),卒于汉永元四年(92年)。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人。是东汉一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家有赐书,内足于财”的世代显贵之家,其父班彪,光武帝时官至望都长,才高而好述作,采前史遗事,旁贯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年仅九岁便能诵《诗》赋,写文章,十六岁进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班彪死后,班固继承父志,着手整理《后传》,并于汉永平元年(58年)开始撰写《汉书》,不幸被人告发“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竭力为兄辩白。明帝审阅班固的书稿后,很赏识他的才学,下令释放了班固,并召其入朝任为兰台令(皇家图书馆)史,掌管宫廷藏书,并进行校勘,还同陈宗、尹敏、孟异等共同写成《世祖本纪》。次年,班固又升为郎,典校秘书,又写成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明帝令其继续撰写《汉书》,从此班固便以著述为业。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诸儒论六经异同,班固将诸儒所论记载下来,编成《白虎通德论》(亦名《白虎通义》)。《汉书》于建初七年大体写成。章和二年(88年),因母丧去官。汉和帝永元六年随大将军窦宪北征匈奴,为中护军,大胜,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由班固作铭。后来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先被免除官职,后被仇家洛阳令种兢逮捕入狱,遭其笞辱,悲愤而亡,时年仅六十一岁。
 班固死时,《汉书》尚有八表及《天文志》未完成,汉和帝令班固之妹班昭补作,命马续编写《天文志》。
 《汉书》采用纪传体。《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而《汉书》则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历时二百二十九年,即整个西汉一代的历史。全书一百二十卷,八十万字,分为四个部分,即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十二帝纪为:《高祖纪》、《惠帝纪》、《高后纪》、《文帝纪》、《景帝纪》、《武帝纪》、《昭帝纪》、《元帝纪》、《成帝纪》、《哀帝纪》、《平帝纪》,叙述了汉高祖至汉平帝的政绩。如《武帝纪》详叙了汉武帝对内实行的稳固经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五经博士的政策,书中说:“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置五经博士……”;汉武帝对外多次派兵反击匈奴的袭扰,“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广敖失师而还。”对汉武帝派兵攻大宛,经略西南夷、平西羌、南越,克朝鲜都有载述。从《武帝纪》中可反映西汉极盛时期的状况。《汉书》较《史记》更详,保存了较多的诏令奏疏一类的原始资料。如《惠帝纪》中写:“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赐民爵,户一级”;“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等涉及到一朝制度和政策的大事在《史记》中都没有记载。《汉书》还将“本纪”略为“纪”,仍沿袭《史记》纪传体的体例,只是在形式上略加改变而已。
 七十传是谱列西汉人物的传记,武帝以前的人物传纪取自《史记》,同时又增添熔铸了不少新的史料。如《贾谊传》增加了“治安策”;《晁错传》补入了“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贤良策”等;《贾山传》增加了“至言”;《邹阳传》收入了“讽谏濞邪谋书”;《公孙弘传》增加了“贤良策”;《韩安国传》记载了韩安国同王恢议论讨伐匈奴的事。上述著作都是有关当时政治经济的策论。另外,《汉书》还增设了几篇人物传记,如《吴芮传》、《赵隐王如意传》、《赵共王恢传》、《燕灵王建传》、《景十三王传》、《苏武传》、《张骞传》、《李陵传》等。《汉书》还模仿《史记》设立了类传,其中《外戚传》是班固新设立的类传,专载皇后外戚事迹,从中可看出西汉王朝后期外戚势力消长的情况。《汉书》去掉了《史记》所列的“世家”,将之归于传,因西汉是统一帝国,此时的诸侯已不同春秋战国时地方分权的诸侯,这也是《汉书》的特点之一。
 《汉书》的八表包括《异姓诸侯表》、《诸侯王表》、《五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思恩表》、《古今人物表》、《百官公卿表》。前七表史料有限,参考价值不大。只有《百官公卿表》详叙了秦、汉官制,包括官职的设立、沿革、权限、属官、等次等。如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图,“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六条中有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置司隶校尉,职权类似于剌史。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滑”;《百官公卿表》开百官志、职官志、宰辅表之先例。
 《汉书》十志包括《刑法志》、《艺文志》、《地理志》、《五行志》、《律历志》、《礼乐志》、《食货志》、《郊祀志》、《天文志》、《沟洫志》。其中备受推崇的是《艺文志》,它与《刑法志》、《地理志》、《五行志》四志,均为班固首创。《艺文志》主要是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之上加以编纂的。“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册其要,以备篇籍。”《艺文志》著录了西汉末年皇家藏书的名称卷数及作者,并论述了其所属学术派别的源流,是非得失。全志所收数目,“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在目录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地理志》也是较重要的志之一,记录了当时郡国行政区划、居民、经济状况、风土民情、山川河道等情况。如其中记载了南越经济的发展,南越“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商贾云集。中原和南越也一直维持着关市贸易。《地理志》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另外《汉书》还将《律书》和《历书》合为《律历志》,将《礼书》和《乐书》合为《礼乐志》,又将《平准书》扩写为《食货志》。《食货志》同《平准书》虽然都是经济史专篇,然所载内容有别。《平准书》重点叙述工商业政策;而《食货志》则侧重记录土地制度和赋税、货币制度。如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食货志》还收录了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等重要文献,从中可以窥知西汉的经济状况。继班固首创《食货志》后,在历代正史中出现了十三篇《食货志》。
 《汉书》进一步发展了《史记》所开创的体例,形成了以纪、表、志、传为主体的史书体例,后世人修史,多以此为标准形式。
 一般以《史》《汉》并称,论《汉书》的优劣,自然是和《史记》比较。范晔认为“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后汉书·班固传》)刘知几在《史通》里评《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易讨,易为其功。”记事系统而详尽被视为《汉书》的一大优点。但张辅认为:“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晋书·张辅传》)以数字多寡论史书之优劣似不足取。
 班固写《汉书》是非爱憎不如司马迁,慷慨陈词更不多见。范晔评论说:“其议论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后汉书·班固传》)
 《汉书》创立了断代史纪传体,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汉书》的“十志”,承继《史记》的“八书”,但其博大丰富远超过了“八书”;“十志”下启后世各史“志”的修撰,也为专记典章制度的政书体史书(如“十通”)创立了楷模。《汉书》还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作品。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班固擅长作赋,炼词简净,文字整饰,结构严密,开六朝骈体文之先声。对人物的刻画也颇有精妙之笔,如对朱买臣、陈万年的刻画,对苏武的描写便是。
 《汉书》多用古字,比较难读,所以它行世不及百年,到汉灵帝时就有服虔、应劭等人作了音义。魏、晋、南北朝作汉书音注的人更多,到唐初颜师古作注,已达二十三家,各家解释,彼此互异。唐代颜师古受太子承乾之命为《汉书》作集注,详引旧注,博采众家之长。颜注基本上解决了《汉书》的古文字问题,但仍不易读。北宋时,《汉书》由卷子本改成刻本,三刘(刘敞、刘攽、刘奉世)为之校勘。清人的研究成果最大,对一志一注作校注者更多,考证皆有可取之处。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一百卷,是经典之作。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管窥》补充了王氏的注本。陈直的《汉书新证》可供参考。
 《汉书》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景祐年间的木刻本。明万历十年(1582年),南京国子监补辑《二十一史》,此景祐本为底本,称明监本。清乾隆年间刊行的《武英殿本》是官方命儒臣所辑,武英殿本以明监本为基础,再附上考证。这是《汉书》流传过程中的一大系统。《汉书》流传的另一系统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刊刻的毛氏汲古阁本,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本和金陵局本都以此为底本。这两个系统的版本互有短长,王本最后出版,集诸家的意见,并注意到以前各本的得失,是较好的版本。一九六二年出版的中华书局本便以王本为底本,再以北宋景祐本,明末毛氏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局本互校,是现今最好的版本。
汉书

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班固因父亲班彪《史记后传》不够详尽,遂进一步搜集史料,续写父书。后奉汉明帝诏正式撰写《汉书》,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竟而卒,由班昭和马续完成。全书一百卷,分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记事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反映西汉一代共229年的历史。该书史料丰富,保存了许多重要文献,在中国古代史学史、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往往与司马迁《史记》并称。该书始创《艺文志》,其中“诗赋略”为现存最早著录诗歌和辞赋作品的文学目录;班固又为贾谊、枚乘、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东方朔、王褒等西汉赋家立传,并在传记中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辞赋作品和评论,是研究汉代辞赋的重要文献。历代注解或研究《汉书》者颇多。较重要的注本有唐代颜师古注本及清代王先谦《补注》。中华书局用王先谦《汉书补注》为底本,兼采颜师古注等标点出版的《汉书》,最为通行。

☚ 冯曲阳集   汉魏六朝赋选 ☛

汉书

又名《前汉书》文集。东汉班固(32—92)等撰。百篇,一百二十卷。固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市东北)人。曾任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班固之父班彪( 3—54)为史学家。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作《后传》六十余篇。彪死,班固奉诏补撰。历二十余年,初具规模,文辞渊雅,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亦未完而卒。所遗八表及《天文志》散乱遗稿由其妹班昭(约49—约120)与马续共同续成。《汉书》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西汉二百三十年历史。计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八十万字。体例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人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则。其中《百官公卿表》记秦汉官制沿革,《古今人物表》,广列汉以前历史人物,简明扼要。为研究秦汉历史的重要资料。《艺文志》记先秦至汉以来书籍流传情况,为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广为后世所引用。全书与《史记》齐名影响深远。通行注本有唐颜师古《汉书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此书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兼荟各本之长,采集诸家考释,校勘异同,所辑资料较为完备。今人杨树达《汉书窥管》对王氏补注有所补正,陈直《汉书新证》亦可参考。通行为武英殿本,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汉书》

纪传体西汉断代史。东汉班固撰。记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西汉230年的历史,由纪、表、志、传4部分组成(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班固即去世,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马续续成)。全书共100篇,其中有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后人析为120篇。《汉书》“纪”“传”材料丰富,还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

《汉书》

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撰。全书有帝纪12、表8、志10、列传70,共100篇,分120卷。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 (前206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23年)。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断代史的体例。并创立《刑法》、《五行》、《地理》、《艺文》4志。其中8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此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注本有唐颜师古《汉书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等。

汉书

171 汉书

断代史纪传体史书。全书120卷100篇,后汉班固撰。记载起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迄于23年(王莽地皇四年)其间229年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史料丰富、充实,主要来源于班彪《后传》、两汉史家著述,如:《汉箸记》、《汉大年记》、档案和作者见闻。班固因下狱死,《八表》和《天文志》未及完成,由其妹班昭续《八表》、马续补作《天文志》。《汉书》叙事简明扼要,文笔生动,“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后汉书·班固传》)。是研究前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 史记   后汉书 ☛

汉书

289 汉书

西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著作。东汉班固撰。《汉书》作为史传文学,其人物塑造不如《史记》,但也有不少人物传记写得很成功,如《苏武传》、《陈万年传》等。在文学语言方面,汉书整饬详赡、富丽典雅,引起历代散文作家的喜好。但过于崇尚辞藻排偶,多用僻字古词,也影响它的表达效果。

☚ 史记   汉代民歌 ☛

汉书

034 汉书

其《地理志》在正史中首创先例,被称为历史地理志的典范。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内容以疆域政区为主,论及建置沿革、户口、山川、物产、名胜等项。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沟洫志》论述水文、水力及治水等。《西域列传》等记叙了西汉时期各国的情况,地理内容丰富。

☚ 史记   佛国记 ☛
汉书

《汉书》hanshu

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等著。班固之父班彪曾续《史记》,作《后传》65篇。班固在此基础上编写西汉一代历史,逝世时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及弟子马续补完。全书共100篇,基本上沿袭《史记》体例,只是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又改书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和《艺文志》,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书中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229年史事。其中汉武帝以前的内容主要沿袭《史记》,汉武帝以后为作者自撰。书中带有较多的封建正统观念和见解,但作者仍能忠于史实,大胆直书,对统治者有所暴露指摘。如《武帝本纪》和《李陵传》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行为流露出不满,《外戚传》记叙了外戚、皇帝的罪恶,特别是暴露了汉成帝及赵飞燕等人的残暴行为。作者出于维护汉王朝的立场,尤其注重揭露阴谋篡位的奸臣,表彰爱国忠君的人物,前者如《王莽传》,后者如《苏武传》,都写得精采生动。
在写作上,《汉书》不如《史记》的骀荡疏宕,雄肆奇伟,但具有典雅详赡、婉曲细密的特点,其中有些传记如《霍光传》、《苏武传》、《朱买臣传》、《陈万年传》等,也写得相当生动,在平易的叙事中传达出人物的风神,寄托着作者的感触。此书带有较浓的学术气,注重记载学术发展情况,重视为学者立传,书中大量载录了有关经世之文和文学作品,参考价值很高。其语言简练整饬,古奥博雅,体现出浓厚的学者气。
《汉书》的体例为历代正史所承袭,其文章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它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注本有唐颜师古《汉书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 盐铁论   古诗十九首 ☛
汉书

汉书

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撰。班固父亲班彪,曾做《史记后传》,来续写《史记》。班固在父亲著作的基础上,博采群书,精密考核,发奋二十余年,死时基本完成了《汉书》的写作。遗下的“表”和“天文志”,和帝令其妹班昭及其同郡人马续完成。所以《汉书》的写作,前后经过四个人之手,但班固是主要撰写人。《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中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不仅继司马迁《史记》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的体例,成为后世断代纪传体史书的准绳。《汉书》不仅是我国古代历史典籍中的名著,同时又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文学价值的杰作。它择史严谨,叙事详瞻,语言渊雅。不少传记中能围绕主题,对人物和事件加以摹声绘影的叙写。虽没有《史记》那样生动活泼,但文章严密,描述精到工致,显出独有的特色。如《苏武传》,作者满怀激情,用精练的语言,具体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苦难经历,塑造了苏武这样一个爱国主义者形象,读来十分激动人心。因此,《汉书》对后世文学,尤其对传记文学的创作是很有影响的。

☚ 史记   燕丹子 ☛
汉书

汉书

纪传体西汉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卷。东汉班固著。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班彪之子。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明帝永平五年(62),人告其私改国史,被捕下狱。其弟班超亲赴京师洛阳,向皇帝上书,辩明其冤,把班固著书的用意加以说明。汉明帝听了申诉,又看了班固的著作,十分赏识,遂释其出狱,任之为兰台令史,参与纂修东汉国史,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旋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西汉史书。班固对《史记》将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深为不满,决心编写一部西汉断代史《汉书》。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他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义》。建初七年(82),《汉书》撰成。和帝永元元年(89),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92),因窦宪失势自杀,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另著有《两都赋》、《典引》、《宾戏》、《应讥》等诗赋文章四十余篇,后人编有《班固集》。明张溥又辑为《班兰台集》,编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丁福保辑为《班孟坚集》,编入《汉魏六朝名家集》。
《汉书》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迄刘玄更始二年(24),凡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史事。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百篇。后人将其中篇幅过长的篇卷,分成上中下卷,或上下卷,如《高祖纪》分上下卷,《王莽传》分上中下传,《五行传》甚至分成五个分卷,这样就成为现在的一百二十卷了。编纂体例基本上仿照《史记》,只不过改“书”为“志”,因《汉书》本身既称“书”,那么记典章制度部分不宜再称“书”了。此外,去掉了“世家”这个名目,这是由于历史情况发生了变化,没有必要再设置这一门类了。《汉书》的八表与《史记》的十表比较,一是增加了《百官公卿表》,详细介绍了秦汉的官制,实际上是属“志”的内容。从《后汉书》开始,这方面的材料均编成《百官志》或《职官志》。其次,还有《古今人表》,把历代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九等,表列出来。虽称《古今人表》,表中却只有古人,而没有今人,即西汉时人。可能是作者顾忌到将西汉时人分等,会招致非议。《汉书》的十志虽系沿袭《史记》的八书,但有合并,有新增,而且记事比《史记》更详尽,更有系统。如将《律书》和《历书》合成为《律历志》,将《礼书》和《乐书》合成为《礼乐志》。增写《史记·平准书》为《食货志》,成为记载经济制度的重要篇章。又改《史记·封禅书》为《郊祀志》,《天官书》为《天文志》,《河渠书》为《沟洫志》。除上述诸志增加了主要是武帝以后的内容之外,《汉书》还创设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除《五行志》是讲五行灾祥等事,无多大价值外,其余均价值极高。十志每叙一事,都追本溯源,将沿革兴废写清楚,不为断代所限,这正是《汉书》的长处。后世史志多沿用《汉书》诸志的名目,以此为撰写典制篇卷的遵循轨范。此后的《通典》、《文献通考》等书,就是在《汉书》十志的影响下产生的,且为后代典志体史书的编撰提供了借鉴。《汉书》列传整齐了《史记》列传的定名及序列,排列顺序是先专传,次类传,后四夷和域外传,最后是外戚和王莽传。《汉书》新立了《惠帝纪》及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李陵、苏武等传,并在其他一些人物传中增添了材料。《汉书》继《史记》之后发展了国内外民族史的记载,大量增益了西南夷和匈奴传的史事。特为张骞立专传,给予这位对中西交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将《史记》的《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详细记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是研究古代中国各兄弟民族和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汉书》记汉初至武帝中叶史事,虽沿用《史记》资料,但对史文颇有损益,并补充新史料。如《贾谊传》增加《陈政事疏》等三疏,《晁错传》中增加了《举贤良对策》等四疏。以及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公孙弘的《贤良策》等武帝以后记事,多载有关于学问、有系于政务的重要文献。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为通史,它则为断代史,后世学者一般以《史》、《汉》并称。刘知幾在《史通·六家》篇曰:“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自班固创断代为史的先例,并在《史记》的基础上,整齐了纪传史体,使之规范严密,后世史书,多循其例作断代。由于这种断代史,更突出了以一代帝王为中心的封建正统史观,所以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国史”或“正史”,后世承之,相沿未替。
《汉书》最大的特点是记事系统而详尽,正如范晔所评“文赡而事详”。从前有人认为司马迁述三千年之事,才五十万字,班固述二百余年事,却用了八十万字,由此便认定固不如迁。以字数的多少来评论史书的优劣并不可取,但这个数字却可以说明班固叙事的详尽。第一,《汉书》较真实地记述和评论了西汉一代的政绩及其盛衰变化。从一统功业的角度赞扬刘邦能以“神武之材,行宽仁之厚,总揽英雄”。肯定惠帝、高后时“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的政绩。称颂文景之治,使“吏安其居,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特别评价武帝在“稽古礼文”方面的功绩。表彰宣帝为“侔德殷宗、周宣”等等,表示《汉书》是以积极的态度来记元帝以前西汉历史发展的。宣帝以后,西汉政治开始倾颓,由此《汉书》明确总结说:“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哀、平之际,国多衅矣。”第二,《汉书》暴露了西汉王室外戚势力的争斗、专横与奢侈。《武五子传》所叙太子刘据矫诏发兵捕斩江充,被丞相刘屈氂战败自缢事,集中表现了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斗争。《刘向传》所载上封事书言王凤事,称“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刘向因此而终不得升迁。京兆尹王章也因上书成帝言王凤专擅朝事以便其私,竟被以他罪囚死狱中,“自是公卿见凤,侧目而视,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汉书·元后传》)。《汉书》还以很多笔墨暴露了王室大臣聚敛财富,奢侈淫逸之事,也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痛苦的同情。第三,《汉书》详细记述了古代尤其是汉代的政治典制,十志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其中《刑法志》记述了古代的兵学简史,论其刑法典核详明,首尾备举。《食货志》系统地记述了自西周以至王莽时的农政和钱法,反映了一千多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侧面。《地理志》先叙由古之九州说而进至秦的郡县,次及汉代郡县的详细设置,户口田亩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是西汉户口最殷盛时国土概况的基本写照,末叙各地的风俗,实则为一部政治历史地理及风物方志的总汇。《沟洫志》讲水流整治关乎漕运与灌溉,系于国之利害,所载贾让的治河三策这一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汉书》十志排列上比较《史记》八书前后次序的不同,说明各种典制在统治手段中重要性地位的变化,其所表现的立论思想不可忽视。《汉书》又是古代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地位。其缺点,主要是思想观点比较保守,事事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准绳,在追求理想通变化方面,还是较《史记》逊色的。
班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汉书》。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但班固死时,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命班昭参考东观藏书为之补作,又命马续助撰《天文志》。
《汉书》的文字简雅深奥,不易通晓,后世为之作注者较多。唐初的颜师古集众家之长,断以己意,写成新注,为现存最早和流行最广的注本。清代学者对《汉书》用功甚勤,王先谦作《汉书补注》一百卷,是继唐颜师古注之后又一次集大成的工作。近人杨树达著《汉书窥管》、陈直著《汉书新证》对王氏补注又有所补正。现存的版本,百衲本用的北宋景祐本为最早的刻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标点本,最便阅读。

☚ 吴越春秋   东观汉记 ☛
汉书

《汉书》Hanshu

是东汉班固修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右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其父班彪为东汉司徒掾,曾广罗资料,立志修史。班彪亡故后,班固继承父志修史,被人告发,下狱。赖其弟班超力辩,获释,奉诏续完父书,经过20余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汉书》。班固因事获罪死于狱中,其妹班昭及马续又续补完成全书。《汉书》共100卷: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历史。《汉书》是父子两代搜集材料修成的,它的史实材料比《史记》更为翔实丰富。最为人称道的是《汉书》中增创的“十志”,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其中“地理志”,记载了当时郡国行政区划的沿革以及户口、物产、风俗民情、经济发展等内容。“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记述了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沿革。“艺文志”记载了历代学术源流,著录了当时宫廷所藏图书,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此外,书中的“古今人表”记载了秦以前的各种人物,“百官公卿表”记述了秦汉之际官制的状况,都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汉书》具有的文学水平也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班固把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用封建正统观念评价历史,宣扬天人感应。这些既是《汉书》的突出特点,也是它的糟粕所在。《汉书》问世后,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唐代颜师古汇集了汉代应劭以下20余家注释,基本上解决了《汉书》的文字疏通问题。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即采用颜注,最便于阅读。

☚ 史记   后汉书 ☛
汉书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东汉班固所撰。此书是班固在他父亲班彪所作的《史记后传》65篇的基础上编撰成的。其记事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玉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体制基本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并“世家”入“列传”,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个部分组成,共100篇。《汉书》记载西汉时代的历史,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班固去世后,部分“表”和“志”由他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充整理续写而完成。
《汉书》作者班固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很深,出身于士宦之家,缺乏司马迁的济世救民的热情,所以基本是站在汉王朝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统治阶级的罪行也有所揭露,比如《外戚传》就写了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与骨肉相残的局面,对于人民的疾苦也表示了一定的同情。
《汉书》语言典雅正宗,行文严密,不如《史记》语言简洁明朗,但更为整齐,词藻华丽。在人物传记中大量引用辞赋和散文,虽然影响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但保留下不少重要文章。《汉书》的语言艺术对后世,尤其是六朝的文学影响很大。
清代沈钦韩有《汉书疏证》、王先谦的《汉书补注》,都比较通行。

☚ 史记   文选 ☛

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一百篇。记载西汉历史。其中八表与《天文志》由班固妹班昭和马续续成。体例大体沿承《史纪》,但并“世家”入“列传”,改“书”为“志”,另创《刑法》、《地理》、《五行》、《艺文》诸志。其体例为后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是研究两汉史的重要文献。注本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等。参见“班固”。

汉书

汉书

纪传体史书,史传文学著作。东汉班固撰。完整地记载了西汉一代历史,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00篇,由“纪”、“表”、“志”、“列传”四部分组成。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书中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者的罪行。其体例承袭《史记》而稍有变化,主要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4志。本书是在《史记》和《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修成,其未完成部分由班昭和马续补成。《汉书》以儒家正统,一王一姓的立场评价历史和人物,对不少人物写的很成功,成为人物传记的范例。其文组织严密,描绘细致。因作者受当时辞赋创作的影响,崇尚采藻,长于排偶,亦喜用古字。重要注家有唐代颜师古、清代王先谦。今通行中华书局校点本。

☚ 淮南子   孔雀东南飞 ☛
汉书

《汉书》

120卷。仿《史记》体例,分纪、志、表、列传四部分,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饰,组织严密,自有特色。古注有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校点本。附校勘记。

☚ 班兰台集   汉书补注 ☛

汉书hàn shū

《本草纲目》序列第1卷历代诸家本草(神农本草经)(51)。纪传体史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撰。120卷。班彪继“史记”作《后传》,未成而卒。固补撰,积20余年。其中8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所记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间西汉230年史事。计12纪、8表、10志、70列传。沿用《史记》体例改“书刊”为“志”,去“世家”。是书用纪传体并创断代史的法式,影响后世史书编撰。惟史学观点较保守,且文句艰深,不易通晓。

汉书

汉书hanshu

断代史。东汉班固撰,原100卷,后人析为120卷。《汉书》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方才完成,全书沿用《史记》体例但有所改动,改“书”为“志”,取消了“世家”,进一步完善了纪传体。《汉书》包括12纪、8表、10志、70列传,所记史实起于汉高祖刘邦元年,迄于王莽地皇四年,记西汉一代229年历史,武帝中叶以前资料多取《史记》,略有损益,补充了部分史料,增加了一些篇目。武帝以后则为新撰。后代修撰正史,均以本书为楷式。《汉书》保存了西汉朝廷活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文化的重大事件、长安的兴建沿革,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汉书》多用古字,文句深奥,汉以后注疏者达数十家,其中以唐代颜师古注影响最大,共集隋以前所注23家。清代王先谦集历代注疏之大成,校正讹脱错乱,考订典制,铨释史事,成《汉书补注》100卷。解放后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

☚ 立政臆解学记臆解   礼泉报 ☛

汉书

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班固 (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 人。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是奉汉明帝诏命,继续他父亲班彪之业修成《汉书》的。《汉书》并非班固一人所作。他的父亲班彪是有名的史学家,曾撰写《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班固看到父亲写的史书,认为不够详备,于是潜精积思着手编史,以完成其父未竟之业。但被告私改国史而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获释,明帝任命他为兰台令史,继续著史。历经二十多年辛勤劳动,基本上完成《汉书》。后来,他因参加了政治活动牵连下狱,六十一岁死于狱中。所撰《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部分未完成,由他的妹妹班昭和马续完成。班固还擅长辞赋、骈文,后人辑有《班兰台集》。《汉书》分四部分,即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列传最重要,记叙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上起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下迄公元24年刘玄更始二年,为整个西汉一代史事,共八十万字。初为一百卷,后人将其中篇幅过长的篇卷,分成上下卷或上中下卷,这样就成为现在的一百二十卷的《汉书》了。班固写《汉书》的材料来源,一部分关于汉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抄自《史记》;一部分是来自班彪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刘知几在《史通·今古正史》中说“于是采其旧事,旁观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其子固,以父所撰未尽一家,乃起于高皇,终于王莽,为《汉书》百篇。”由此可见有一部分是班固在兰台自己搜集的。《汉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这断代史体例,虽然是剖断历史前后联系,却保存和整理了大量史料“包举一代”。《汉书》虽然沿袭了《史记》本纪、列传的记事方式,却也有增改。《汉书》把《史记》的 “书”改称 “志”,记述典章制度; 废弃了 “世家”并入“列传”,增补了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史记》述三千年史事,五十二万字,《汉书》述二百二十九年史事,八十万字,写得详细。特别是“十志”比《史记》的“八书”记事丰富。对于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记载更细。《汉书》对历史人物运用文艺手法,深入刻画,使这些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如《朱买臣传》、《苏武传》,后世对其评价很高。《汉书》的缺点是比较保守,极力维护当时统治者的利益,掩盖社会矛盾。这与《史记》比较相差甚远。《汉书》的十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最早的专著。这是班固善于继承发展的一方面。《汉书》用古字骈文,比较难读,所以为它作注的有二、三十家,唐代颜师古的注本最为通行。清朝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博采众说,最为详尽。清钱大昭的《汉书辨疑》、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窥管》,今人陈直的《汉书新证》,吴恂的《汉书注商》,也都有一定影响。中华书局的校点本《汉书》用颜师古注,是现今最为流行的版本。

汉书

汉书

断代正史,东汉班固撰,原100卷,后人析为120卷。《汉书》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方才完成,全书沿用《史记》体例但有所改动,改“书”为“志”,取消了“世家”,进一步完善了纪传体。《汉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所记史实起于汉高祖刘邦元年,迄于王莽地皇四年,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历史,武帝中叶以前资料多取《史记》,略有损益,补充了部分史料,增加了一些篇目。武帝以后则为新撰。后代修撰正史,均以该书为楷式。《汉书》保存了西汉朝廷活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文化的重大事件、长安的兴建沿革,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汉代长安的最主要史籍之一。《汉书》多用古字,文句深奥,汉以后注疏者达数十家,其中以唐代颜师古注影响最大,共集隋以前所注二十三家。清代王先谦集辑历代注疏之大成,校正讹脱错乱,考订典制,铨释史事,成《汉书补注》100卷。解放后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

☚ 史记   后汉书 ☛

《汉书》

西汉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著。全书共100篇,其中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今本书分为120卷。
《汉书》实际上是多人完成的。班固的父亲班彪曾撰写《后传》65篇,作为《史记》续篇。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去世,班固开始整理《后传》并在此基础上着手撰写《汉书》。永元四年(92年)班固卒时,尚有8表和《天文志》没有完成。和帝命班固的妹妹班昭续撰,她和马续一起补写了《汉书》的8表和《天文志》。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大略相同,都是纪传体。但《史记》是一部通史而《汉书》是断代史,首创断代为史的编纂方法。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为“纪”,“书”改称为“志”,又不用“世家”,把载入《史记》“世家”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等一律编入“传”内;“列传”简称为“传”。这些体例上的变化,对后来的一些纪传体史书影响很大。
《汉书》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典籍。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记载,虽然《汉书》基本上移用了《史记》,但由于作者对材料取舍标准不一,移用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在《贾谊传》、《晁错传》、《邹阳传》、《公孙弘传》等人物传记中都增加了一些史事,提供了新的史料。对汉武帝中期以后的历史,班固在《后传》的基础上,博采其他书籍,斟酌取舍,缀集成篇。在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方面,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为完备。
《汉书》还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录人物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吴广,区分为九等,加以评价。《百官公卿表》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职料。
《汉书》 的志内容丰富,篇目上也有创新。由 《史记》8书演变而来的一些志,内容与 《史记》有很大不同。如《食货志》是由 《平准书》演变来的,内容超出了 《平准书》 ,它不仅是记述西汉经济的专篇,而且对汉以前的情况有所追述。在8书内容之外,《汉书》又创立了 《刑法志》 、《五行志》 、《地理志》 、《艺文志》 。《刑法志》 系统地记载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并兼述了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志》专载五行灾异,其中有关自然灾害、地震、日月蚀的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及各地物产,经济概况和民情风俗。《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载录了存世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 的志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汉书》 由于多用古字古训,比较难读,东汉末服虔、应劭开始注音释义,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的 《汉书》音注更多。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释,纠谬补缺,完成了 《汉书》新注。清末又有王先谦作 《汉书补注》 。

《汉书》

东汉班固所著的西汉史。《汉书》有12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分120卷。记述自汉高祖元年 (公元前206年) 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前23年)200余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中8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其妹班昭和马续奉和帝之命续成。《汉书》体例与《史记》大体相同,但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列《百官公卿表》专叙秦汉官制的沿革。《食货志》概述了我国古代食、货发展的历史和西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对西汉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的得失作了探讨,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科。

汉书han shu

History of Han

《汉书》han shu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班固 (Ban Gu)

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撰。120卷。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官兰台令史、中护军。其父班彪曾作《后传》65篇以续补《史记》,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未成而卒。固在《后传》基础上,积20余年,撰此书。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其妹班昭和马续补成。是书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所记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前206—公元23年)间西汉230年史事。计纪12、表8、志10、列传70篇,后人析长篇为子卷,成120卷。本纪及列传中包含着许多民族史的资料,其中《匈奴传》详述先秦至西汉地皇年间匈奴之兴衰;《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简要地介绍了西南夜郎、滇、邛都、嶲、昆明、徙、巂都、冉𩧪、白马及南粤、闽粤、朝鲜的情况;《西域传》记载婼羌、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乌托、西夜、蒲犁、依耐、无雷、难兜、罽宾、乌弋山离、安息、大月氏、康居、大宛、桃槐、捐毒、莎车、疏勒、尉头、乌孙、姑墨、温宿、龟兹、乌垒、渠犁、尉犁、危须、焉耆、乌贪訾离、卑陆、卑陆后、郁立师、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东且弥、劫、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等诸国和诸族简况,开创《西域传》之先河,为后世史家沿用。是研究古代民族史的珍贵史籍。唐以前已有23家注。唐颜师古集大成,为之作注,系现存最早广为流行之注本。论著有清王先谦《汉书补注》、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陈直《汉书新证》;选本有冉昭德、陈直达《汉书选》。通行为武英殿本及1962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汉书

学术类著作。中国第一部纪体传的断代史。东汉班固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作一百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作一百卷。后人又重加编次,为一百二十卷。今存。最早刊本为北宋景祐二年(1035)的一百卷本。历代均有续刊。今通行清《四库全书》、《四部备要》本以及中华书局标点本。由于该书多用僻字古词,比较难懂,东汉末年已有应劭《汉书集解》、服虔《汉书音训》为之作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汇集前人37家的注释,校订补缺,作《汉书注》,流传至今。作补注的有清沈钦韩的《汉书疏证》、周寿昌的《汉书注校补》、王先谦的《汉书补注》、近人周树达的《汉书窥管》等。该书始撰于汉明帝永平(58—75)初,辍于汉章帝建初七年(82),历时二十余载基本完成。部分“表”和“志”是班固死后由其妹班昭和马续奉汉和帝之命,参考东观藏书补充续成。记叙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西汉一代之二百三十年史事。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西汉末年,不少人采集时事,补续《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认为这些续补《史记》的文辞卑俗,无以与《史记》相匹配,于是另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汉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但他有意识地采取于《史记》中汉初一部分内容,再续补昭帝以下至西汉末的历史事实,写成断代史,开创了以断代为史的新法式,成为后世修撰“正史”的准绳。故有“史汉”(《史记》、《汉书》)、“班马”(班固、司马迁)之称。作为史学专著,本书在体例上继承《史记》,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增加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记汉初至武帝中叶史事,虽沿用《史记》资料,但对其文颇有损益,并补充新史料,增写《惠帝纪》、《张骞传》、《西域传》,以及汉武帝以后的史事。批评司马迁崇黄老而后六经,颂游侠而轻儒生,重势利而抑道德,不合儒家圣人的是非标准。为此,把陈胜从《世家》、项羽从《本纪》移入《列传》,以便与“类相从”。在《货殖》、《游侠》二传的叙文里,根据“各有等差”的观点,修正了司马迁对人和事的评论。赞扬司马迁“不虚美”、“不掩恶”的“实录”精神,重视客观的历史事实,在一些传记中暴露了当时社会的若干阴暗面,如《外戚传》记述了宫廷中的种种秽行,《霍光传》记述了外戚及其爪牙的专横暴虐。还有一些传记,如《龚遂传》中接触到下层民众的疾苦,直书讴歌了能体恤百姓的官吏。作为文化史专著,本书比较全面记述了西汉一代的学术文化和科技文化。在学术文化方面,通过《艺文志》介绍了西汉一代的各个学派及其源流,特别推崇儒家。在《武帝纪》、《窦婴传》、《董仲传》记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过、理论与政策;各《帝纪》记述了各朝设置五经博士及其受到政府推重的盛况;《儒林传》记述了27位今古文经学的创始人及其学说;《儒林传·序》、《艺文志》、《刘歆传》概述了西汉儒学思想史,评说了今古文经学之争,以及通经致仕的弊端。在科技文化方面,通过《律历志》、《食货志》、《天文志》、《地理志》、《五行志》、《贡禹传》等,记叙了西汉农学、地学、天文、算学四大学科的成果,其中《天文志》根据实际观测,记载了为后代所沿袭的二十八星宿的星座系统,《五行志》在世界上首创了对太阳黑子的观测和记录,一条记录说:“河平(汉成帝年号)元年(前28)……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另一条记录说: 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这二条记录比欧洲早出一千多年,常使中国天文学界引以自豪。《地理志》是历代编写“正史”地理志的范本。此外,《食货志》记载的代田法、牛耕法,《艺文志》记载的农学专著《氾胜之书》,《王莽传》记载的人体解剖实例,保存了相关学科方面的珍贵资料。本书作为史传文学,不少人物传记写得鲜明、生动,成为人物传记的范例。如《苏武传》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的描述,突出了苏武坚持气节,不为利诱、视死如归的品格,忠实地记载了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在《朱买臣传》中,通过写朱买臣失意和得意时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人们对他的不同态度,既揭示了中国古代世态炎凉的社会习尚,又活画出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下,缺乏独立人格的文人士子可怜可憎的面目。其创作手法,注重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思想特征。如《陈万年传》写陈万年有病,还让他的儿子陈咸在其床下接受他的教训,言语至半夜,咸昏睡而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责,咸求饶说:“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这种直率的回答,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封建家教的内蕴。《张禹传》也完全是通过叙述张禹的日常言行,围绕着他“持禄保位”的心态,来戳穿他“为人谨厚”、“为天子师”的堂皇外表,显露出他的庸俗、虚伪与奸诈。其创作语言,受当时辞赋创作的影响,崇尚采藻,长于排偶,亦喜用古字,不如《史记》语言的简洁明朗。但其具有的整饬详赡、富丽典雅的特色,引起后世散文学家的称赏,范晔在《后汉书·班固传赞》中说:“迁(按:指司马迁)文直而事核,固(按: 指班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 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 信哉其能成名也。”这一论断比较准确地分析了《汉书》与《史记》语言风格的差异。至于人物传记中引用的大量辞赋和散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的连贯,但却因此保存了不少重要文章,而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书

书名。东汉班固撰。共一百篇,分为一百二十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继承了《史记》体例并稍有改变,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为后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该书多用古字,向称难懂。主要注本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等。近人有杨树的《汉书管窥》,对王氏补注有所订正。

汉书

书名。东汉班固撰。全书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固父班彪,以《史记》自武帝太初以后,阙而不录,于是作《后传》数十篇。彪死,班固整理补充以撰本书。后固因窦宪事连累被捕,死于狱内。书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固妹班昭和马续续成。全书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载自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间主要事迹。体例大略与《史记》相同,唯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沿用。《百官公卿表》叙述秦汉官制沿革,排比西汉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简明扼要。本书包举一代,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书多用古字,向称难懂,汉以后注者数十家,通行者为唐颜师古注本。清代王先谦撰《汉书补注》,采辑尤详。近人杨树达著《汉书窥管》,对王氏补注有所补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