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广播
1.建立广播收音网(1950—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0年4月23日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其后,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出《关于建立西南区广播收音网的指示》,中共云南省委也发出了《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地、县两级广播收音站的通知》。根据上述决定、指示,从1950年12月开始,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收音员培训班,筹集收音器材,第一批培训154人,历时9个月。学员结业后,携带国家配发的干电池电子管收音机等建站器材奔赴各地县,开展建立收音站工作。到1952年,全省建立地县收音站144个,基本实现县县有收音站。
1954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发出《关于建立区收音站及加强对收音网领导的通知》,广播收音网开始向农村发展。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于当年开办两期区收音员培训班,共培训216人。195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农村、畜牧、渔业生产合作社重点建立收音站的决定》。为配合收音站向农村发展,丽江、保山、红河、昭通、玉溪、楚雄、文山、曲靖等地区先后为区、乡、社培训广播收音员369人。为了总结交流经验,推动收音站健康发展,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于1952年9月、1953年4月和1955年4月三次召开全省广播收音工作会议,明确任务,研讨收音站如何为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生产服务,制定巩固、提高、发展收音站的措施,保证了建站工作的顺利进行。到1956年,云南共建收音站1291个,其中区、乡、社收音站700个。广播收音站按规定抄收记录新闻,预告广播节目,组织群众收听,并以油印小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据1953年统计,全省有97个县办了《收音快报》、《收音简讯》,印数达15.56万份。黑板报遍及城乡,仅大理地区,就出黑板报1056块。
2.建立有线广播网(1956—1978年)。
(1)云南农村有线广播网的诞生。云南第一座有线广播站是昭通县广播站,1952年1月1日建成开播。有线广播收听范围大,既可转播上级台的节目,又可结合当地实际自办节目,使用方便灵活,受到农村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普遍欢迎。因此,各地在发展收音站时期,就已积极筹建有线广播站,到1955年,全省已有21个县建成县级广播站,安装高音喇叭300只。
(2)云南农村有线广播的第一次大发展(1956—1960年)。1956年国家颁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2条提出: “从1956年起,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7年或12年内,基本普及农村广播网”。根据《纲要》要求,云南省制定了《全省农村广播发展规划》,提出了“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面向农村,面向厂矿,分期发展,逐步正规,先到城镇,后到农村,先搞集体,再入院户”的农村广播发展方针。中共云南省委为建立广播站发出《关于组织领导农村有线广播站建站工作的通知》。各地、县把建站工作作为大事,成立建站领导机构组织实施。经过几年建设,到1960年,全省建成县级广播站126个,公社、管区广播放大站878个,架设广播专线8 020千米,安装喇叭55 006只,使全省44%的管区、38%的生产队通了广播。
(3)云南农村广播网的第二次大发展(1969—1972年)。1969年1月,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在昆明召开云南省第六次广播工作会议,贯彻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的西南、西北10省区广播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大力普及农村广播网,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普及农村广播网的问题”。云南省革命委员会为此召开支持广播网建设协作会议,下发《关于农村广播网人员编制问题的通知》,转发国家财政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农村广播网经费问题的通知》,这些都为农村广播的大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到1972年,全省17个地州市全部建立了广播管理站,128个县全部建立了广播站,1 306个公社中有995个建立了广播放大站,126 551个生产队中有105 059个生产队通了广播;县级广播站职工发展到846人,公社广播放大站专职广播员发展到1 028人。
(4)云南农村广播网的第三次大发展(1973—1976年)。1973年9月,全国广播事业规划座谈会在天津召开。会议提出全国农村广播要“建立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要手段的质量高,效能好,适应战备需要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即“三以”方针)。云南省根据天津会议精神,提出社社建立放大站,队队通广播,大力发展入户喇叭,院户都有收听工具。之后,云南省在“三以”方针的指导下,大搞广播专线架设,大力发展入户喇叭。到1976年,全省架设广播专线14.9万千米,有21个县实现广播专线化;建立广播放大站1 100多个,建设小片广播网6.1万多个,安装入户喇叭243万多只,使全省91%的大队、85%的生产队、71%的农户通了广播。
但是,上述成果未能巩固下来,从1977年开始,全省架设的广播网大幅度下降,到1978年广播专线下降为5万多千米。主要原因是云南地形复杂,自然灾害多,农村分散,管理维护困难。
3.建设有线与无线传输相结合的农村广播网(1979—1995年)。
(1)调频传输与有线相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播电视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使农村广播实现有线与无线传输相结合成为可能。在1979年东川市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验证有线与调频传输相结合的可行性,云南省广播事业局又在1980—1981年,相继在23个县试办调频,均效果良好。为总结推广调频试点经验,云南省广播事业局于1982年召开调频试点工作会议,认为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模式,投资省、见效快、管理方便,是符合云南农村广播的有效途径。会议对“三以”方针作了修改,提出了“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因地制宜,以多种形式办好农村广播网”。省广播电视厅有计划地为各县、市配发调频发射机。地、县、市也积极自购。到1995年,云南省有106个县、市建立了调频发射台。
(2)中波覆盖与有线相结合。1980年12月开始,云南省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下达的《中波小功率转播实验任务》的通知,先后在玉溪693台、玉溪县、陆良县进行小中波覆盖实验。实验证明,县级小功率中波台既为乡、村广播站提供了信号,又扩大了中央台、省台的广播覆盖率,满足了群众的直接收听,是符合云南省情、发展农村广播的有效手段。在省地县三级的共同努力下,到1995年,全省已有64个县、市建立了小功率中波发射台。
为解决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听广播的问题,从1981年开始,在国家和省财政的支持下,先后沿边境一线建立了23座中波广播转播台,总功率158千瓦,使边境地区60%的各族群众收听到中央一套和云南一套广播节目。
调频、中波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广播网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了云南的广播人口覆盖率。到1995年,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已达到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