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 乡镇企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 乡镇企业 (二) 乡镇企业新中国成立前夕,县内只有铁木业、榨糖、弹棉、烧锅等作坊和土窑烧制砖瓦以及草编、柳编、绢花等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全县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县工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1995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 400多家,职工数16.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6.8%,总资产70.8亿元,具备了19大门类、30多个行业、2 000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1995年工业总产值131.6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7.1%,比1978年增长224.3倍; 实现利润13.8亿元; 上缴税金7 139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1%,已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形成了一批主导行业。进入“八五” 以后,全县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在巩固壮大传统行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优势行业。全县形成了地毯、纺织、化工、机械、金属制品等10个年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主导行业,其中纺织、机械、地毯、金属制品4个行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并建起新型建材、电子等一批新兴行业。 ☚ (一) 农林牧渔业 (三) 第三产业 ☛ (二) 乡镇企业 (二) 乡镇企业1958年,静海县开始兴办社队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台柱子。1990年,在全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评比中,静海县被评为“百强县”之一,蔡公庄乡为“十大乡镇”之一,大邱庄为村级之冠。在以后的五年里,静海县被连续评为全国百强县。到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形成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轧延、纺织、服装、化工、橡胶、食品、机械金属制造、电子、电器等十大行业,涉及30余个门类,生产1500多种产品。是年,全县共有乡镇企业1 711个,从业人员104 25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9%;当年实现产值149.28亿元,税金4.5亿元,利润11.97亿元,分别比1978增长137倍、61倍和60倍。乡镇企业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7.12%上升到1995年的72.46%。80年代后,企业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1995年,全县超5亿元的乡镇7个,亿元村18个,亿元企业27个;发展国家级企业集团6家,市级集团21家,县级企业集团10家。在“95全国500家”最大经营规模企业排序中,静海县有4家入选。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1995年,乡镇企业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达标率在50%以上,获市级以上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分别为88家和113个。 ☚ (一) 农林牧渔业 (三) 第三产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