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目录学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目录学史 研究目录工作及目录学术产生、发展过程的学科。 目录学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古今中外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学术思想的书籍和书目著作,以及目录实践活动中的事件、人物、流派等方面。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外国目录学史和中国日录学史两大部分。 在国外,“Bibliography”(目录学)一词源于古希腊的biblios和grapho。其原始含义为“图书的抄写”。 据资料记载,古希腊著名诗人卡利马赫是世界上最早的编目员,其成果是《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最早的书目,推公元2世纪物理学家劳德·加伦(一译盖伦)为自己著作编的《个人著述目录》。 一般说来,在西方目录学创立时期,目录学家多是各个专科的著名学者。如1494年在巴塞尔出版的《基督教作家书目》,便出自曾任德国美因兹主教管区施潘海姆修道院院长的约翰·特里西姆之手,这部书目著录了1000名基督教作家及其著作。 1522年意大利法学家乔万尼·内维扎诺也出版了《法学文献目录》。被称为西方目录学之父的是格斯纳,他在1545年出版了《国际书目》一书。至17世纪末,具有现代风格的国家书目出现于德国、英国并迅速传到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国家。18世纪中叶的法国,目录学被看作是古代文书学的科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1762年,《法国科学院词典》第4版中,正式承认目录学是属于目录学家或目录编纂者的一门科学。19世纪初,目录学家开始了对目录学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俄罗斯目录学鼻祖索必可夫便是典型代表,他编制的大型书目《俄罗斯书目的经验》,认为目录学是图书的科学,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目录学的新见解。19世纪末期,个体自由的目录学研究活动开始转变为有组织的合作。 1868年法国目录学会成立,其后,各国建立了相应的目录学组织。1895年,布鲁塞尔国际目录学会的成立标志著目录学国际合作的开始。 这时期,一些学者提出了“目录学是图书学的分支”的看法,不同意从广义的图书学的角度研究目录学,其代表人物有俄国的李索夫斯基、库法也夫、英国的福开森等人。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比利时奥特列为代表的新目录学派,进一步提出了“目录学是文献学的组成部分”的观点。 书目工作的标准化、机械化是以下列事件为标志的:1864-1899年美国编制了125种小型联合目录(1932年成立“联合目录部”)。1890年出现手写卡片,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通用格式(12.5公分×7.5公分)印刷卡片,1904年出现手检穿孔卡片,1930年成套供应穿孔卡片数据处理装置,1941年照像技术应用于书目;至60年代初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与化学文献社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编制索引、文献。 196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研制机读目录。1967年机读目录MARC Ⅱ试制成功。 1969年发行MARC Ⅱ以后,又出现了计算机可读目录与缩微目录的结合,即计算机输出的缩微胶片COM目录。 我国的目录学萌芽于先秦时期,著名人物当推孔子。 他整理上古文化典籍时,加以选择、删定、并加上新的标题和解释,每本书都写上序录。 至汉代初期,史学家司马迁,将写“序”发展到“序传”,使一部书的著录更为完善。 公元前2世纪末,杨仆把国家所藏兵书,进行了整理,编成《兵录》,被认为是最早的目录(也是最早的专科目录)。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校书命令,任命刘向、刘歆父子负责领导一批专家进行一二十年的校书编目工作。 由此,刘向完成了《别录》,刘歆编纂了《七略》。《别录》是我国第一部有提要的综合性目录,《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别录》、《七略》已经失传)。以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我国的目录出现了多种体裁形式:有藏书目录与非藏书目录的不同,有一般目录、专科目录、解题目录的区别,其中藏书目录又有公藏与私藏的差异。影响较大的目录著作主要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以上属史志目录);《崇文总目》(宋代)、《文渊阁书目》(明代)、《内阁藏书目录》(明代)、《天禄琳琅书目》(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等(以上属官修目录)。至于私家目录著述,各代都有数种。近代,西方目录学传入我国,对传统的目录著述产生影响。 1909——1910年,孙毓修连载于《教育杂志》上的《图书馆》一文,介绍了西方的目录工作和杜威十进分类法;1922年,朱家治在《新教育》杂志发表《欧美各国目录学举要》,推荐介绍了美、英、德、法诸国各种书目38种;1926年,杜定友撰写了《西洋图书馆目录史略》一书;1935年,闵锋译《西洋目录学要籍及名辞述略》和1936年程伯群写的《书志目录讲话》等介绍了西方目录学的概念术语和一些理论著述。这个时期所形成的目录学流派主要是:(1)文史目录学。基本特征是研究历代公私藏书目,重在总结我国目录学历史,阐明古典目录学的起源、原理、方法、派别等等。较早的著作如刘纪泽《书目考》、《目录学概论》,刘咸炘《目录学》,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周贞亮《目录学》,刘异《目录学》,江亢虎《目录学讲义》,汪国垣《目录学》、《目录学研究》,鲍鼎等《目录学小史》,程会昌《目录学丛考》,李笠《中国目录学》,廖篆《中国目录学》,张秀民《中国历代目录家传略》,项士元《中国目录考》,张文治《书目治要》,容肇祖《中国目录学大纲》,梁启超《中国图书学大辞典·簿录之部》,姚名达《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等等。 (2)版本目录学。重在古籍版本的考订及版本研究的历史和理论的总结。 潘景郑、赵万里、张元济等都曾在版本目录学方面做出了贡献。版本目录学专著有叶德辉《书林清话》(1920)、孙毓修《中国版本源流考》(1930)、钱基情《版本通义》(1933)、柳贻征《中国版本略说》等。 (3)校雠目录学。强调“校雠”与“目录”两者并重,并结合为一体。认为,研究学术源流派别,是学术史的任务。主要著述有刘咸炘《校雠述材》、《续校雠通义》、胡朴安、胡道静《校雠学》、蒋元卿《校雠史学》、蒋伯潜《校雠目录学纂要》。 (4)新目录学。主张以西方图书馆和商业目录编制法来代替我国传统目录学,这种新目录学又分: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建国后的第一部目录学教科书《目录学概论》。1983年8月,全国首次目录学专题讨论会在沈阳召开。我国目录学史的著作中,较有影响的是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 。【阅读书目】: 《中国目录学史稿》,吕绍虞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