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物收藏、陈列以及文物点的维修
新中国成立前,广西文物藏品甚少。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征集、捐赠、挖掘出土,收缴等方法,逐步增加了藏品。尤其注重民族文物的收集。从50年代起,全自治区性的文物征集工作与民族风情、农村民俗紧密结合。1992年广西各级文物博物单位珍藏、陈列的成果丰硕。自治区博物馆集全自治区之萃,收藏陈列的有来自恭城嘉会春秋墓,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贵县罗泊湾西汉墓,西林普驮西汉铜鼓葬,合浦望牛岭西汉墓,梧州元丰监宁代铸钱,贺县高寨西汉墓等。馆藏文物的品种可分为民族文物,青铜器,陶瓷和玉石器,书法绘画等类,其中包括反映少数民族历史面貌的碑石、铜鼓及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用具、服饰、工艺品;反映中法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文物、照片、文件资料、生活用具,共珍藏各类文物4万余件,古籍图书3.7万多册。馆藏中以壮族图腾铜鼓类型最为齐全,数量居全国之冠,共达344面。通过一系列的发现,广西组织了学术研究,对境内地上地下近万处的各个时代的文物点,包括百色盆地旧石器,桂南地区大石铲遗址,万余座汉代墓葬和大批唐宋瓷址等,都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课题探讨,建立了广西考古文化发展序列。一些发掘项目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如史前时期的甑皮岩遗址、商周时期的武鸣马头墓群、汉代的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和合浦望牛岭一号墓、宋代的永福窑、田岭窑等。文物的科研工作与地方民族特点结合得十分紧密,如古代铜鼓与左江岩画的研究,科研者们常年跋涉在边远的山乡村寨,风餐露宿,与农民交朋友,共同寻找文物的第一手资料,由此取得广西的铜鼓研究资料最完善的汇编。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广西铜鼓和左江岩画的调查研究,也经历了数个年代的调查考证,对分布在左江两岸的大新、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凭祥县(市)长达200多公里的70处岩画、近5 000个图像逐一登记,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终于得出岩画资料总汇和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