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纺
江西的棉纺织始于1919年,九江的久兴纱厂是全省第一家棉纺工厂。民国期间,内战连年不断,列强侵略掠夺,江西纺织工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到1949年,全省只有纱锭2.03万枚,铁木机2 000台,生产棉纱5 900件,耗用棉花120万千克,占当年省内棉花总产量的75%。
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纺织工业,一方面投放资金,委派干部管理当时全省生产规模最大的九江兴中纱厂和南昌新甡纱厂,并进行扩建和改造,直接领导这两个厂恢复和发展生产;另一方面,重视棉花的种植和棉种的改良,满足省内2.95万纱锭对棉花原料的需求。同时,通过国营商业的加工订货,棉花、棉纱、棉布的统购统销,重点企业的公私合营,逐步将纺织工业纳入计划生产的轨道。1953—1957年,国家投资在南昌市兴建装备比较先进的江西棉纺织印染厂,各地因地制宜办起了小织布厂、染织厂、梭子厂等,全省棉纺织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从1958年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纺织品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尽快解决人民穿衣问题,先后建立九江国棉二厂和抚州棉纺织厂,并在南昌扩建江西棉纺织印染厂,建设总规模为棉纺锭17万锭,织布机5 000台。其中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扩建翻建工程于1958年动工,1959年投产。但从1959年开始,农业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纺织生产原料严重短缺,投产不久的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新车间被迫关停,九江、抚州二个棉纺厂工程也分别停建,棉纱、棉布产量分别低于1954年和1950年的水平,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工业第一次滑坡。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棉花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加上纺织工业生产实行“三统、优先”的政策,即:统一规划生产、统一调拨原料、统一分配产品,将生产任务优先安排给生产条件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使新增的生产能力陆续发挥出来,停建的工程很快恢复建设。1966—1970年,全省棉花总产量在3.8万吨到4.7万吨之间,纺棉供需平衡有余,每年约有17%的纺棉调供省外。根据原料资源情况,全省相应增加棉纺能力,按照分散布点、靠山建厂、进洞隐蔽的建厂方针,先后在新余、吉安、赣州等地建成一批新棉纺织厂。1976年,全省拥有棉纺锭33.3万枚,布机1.3万台。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破坏,生产水平出现大倒退,棉纱产量只有8.3万件,棉布7 707万米,仅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整整倒退了20年。直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棉纺工业生产才逐步得到复苏。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棉纺织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1983年12月取消布票定量供应,国营商业对纺织品“一统天下”的流通格局被打破以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全省大力进行以“棉改涤(纯棉纱、布改为涤棉纱、布)、窄改宽(窄幅织物改为宽幅织物)、色改花(染色布改为印花布)、内改外(内销产品改为出口外销)”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开发新产品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扩大内涵生产能力, 使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棉花与各种化纤的混纺、交织产品及化纤纯纺产品的大力开发, 成为历史上花色品种增长最快的时期。为了扩大规模, 1978—1985年, 又陆续建成九江国棉五厂、乐平纺织厂、德安棉纺厂、抚州第二棉纺厂、上饶纺织厂, 以后又相继对井冈山棉纺织厂、九江国棉一厂、江西化学纤维厂、赣南纺织厂、德安纺织厂、乐平纺织厂、新余纺织厂进行了扩建, 并在九江国棉一厂、二厂、六厂、抚州第三棉纺厂等企业先后发展了气流纺纱。1978—1990年13年间, 全省棉纺行业新增气流纺纱能力5200头, 棉纺纱锭35.2万枚, 年产纱量达到44.8万件。但是, 在生产规模扩大以后, 出现了省内纺棉供不应求, 省外棉花供应不到位, 棉纺企业寅吃卯粮来维持生产的现状。直到1993年, 江西棉花获得历史上最高产量15.6万吨。以后, 棉花自给有余, 从而结束了向外省求购棉花的历史。各产棉县、市、供销、农垦、乡镇等纷纷办小棉纺厂, 部份棉纺企业借助沿海棉纺企业向内地转移之机更新和扩大棉纺能力, 致使省内棉纺厂户数猛增到48家, 其中大中型企业12家, 南昌、九江、抚州三地市成为江西省三大纺织基地。到1995年, 全省棉纺纱锭达到88.77万枚, 比1990年增加20.21万枚, 气流纺达到10 432头, 布机达到17 887万台, 其中无梭布机454台,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江西棉纺能力增长最多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