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文学libanen wenxue
公元7至15世纪末,黎巴嫩隶属于阿拉伯帝国。16世纪被土耳其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文学衰微。19世纪,黎巴嫩处于文艺复兴阶段。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家有纳绥夫·雅齐吉(1800—1871),他著有玛卡梅韵文故事《两海集》。布特鲁斯·布斯塔尼(1819—1883)和尤素福·艾西尔(1815—1889)对散文的形成做出贡献。马龙·奈卡什(1817—1855)将《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改编为剧本,被认为是近代阿拉伯第一个剧作家。19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杰尔吉·宰丹(1861—1914)在埃及创办《新月》等杂志,并创作《迦萨尼姑娘》、《卡尔巴拉的少女》等通俗历史小说20多部。
20世纪初,黎巴嫩侨居美洲的一些作家,以“笔会”为中心,逐渐形成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叙利亚—美洲派”。主要代表人物黎巴嫩人艾敏·雷哈尼(1876—1940)著有《雷哈尼亚特》、《阿拉伯诸王》、《伊拉克的心脏》和《黎巴嫩的心脏》等诗歌散文集。纪伯伦·赫利勒·纪伯伦(1883—1931)用阿拉伯文著有《叛逆的灵魂》、《折断的翅膀》等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教僧侣的小说集。他后期开始用英文写作,接连发表了好几部散文集,如《疯人》、《先知》、《沙与沫》、《流浪者》等。其中,《先知》被认为是他的“顶峰之作”。内容涉及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精当的比喻,讲了很多平易而深刻的道理。米哈伊尔·努埃曼(1889— )有诗集《眼睑的私语》和小说集《往事》等。
1931年纪伯伦在美国逝世,叙利亚—美洲派的作家星散,文学中心转入埃及。这时埃及出现一批描写现代生活的优秀作家,有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派。黎巴嫩女作家赛勒玛·萨伊格(1889—1953)属于这一派。她的主要作品有《气息》和《波斯姑娘》等,描写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叙利亚、黎巴嫩反法西斯同盟创办《道路》杂志,作家欧麦尔·法胡里(1895—1946)任主编。他的代表作有《上闩的大门》、《四季》、《黎巴嫩的真理》等政论集。《道路》杂志团结了许多进步作家,他们被称为“道路派”。这些作家创作的主题多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和平与民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文学趋于繁荣。陶菲格·阿瓦德(1911— )被誉为黎巴嫩短篇小说先驱之一,著有《跛足少年》、《羊绒衫》、《面包》等短篇小说集。50至70年代,黎巴嫩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陶菲格·阿瓦德写的较为著名的长篇小说《贝鲁特磨坊》,描写60年代黎巴嫩的社会生活,艺术上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艾哈迈德·苏维德(1927— )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自发地向社会弊病作斗争的人物,如《来自太阳的宽恕》。新一代作家继承了前辈的传统,同时吸收了西方的一些创作手法。海德尔·奈卜沃(1953— )著有现实主义小说《饥饿》、《老鼠》等。赫利勒·泰吉丁(1902— )于30年代末写了若干小说后,70年代相继发表《归来者》和《卡林纳和哈桑》等。
黎巴嫩著名诗人有安杜尼斯,1957年开始担任《诗歌》杂志主编,是黎巴嫩自由体诗歌的开创者、70年代阿拉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之一。他著有诗集《大地说话了》、《风中树叶》、《五首诗》等。布卢斯·塞拉迈(1902—1979)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三部反映古代阿拉伯人历史的诗《盖第尔节》、《利雅得节》和《西提纳节》被认为是黎巴嫩当代的优秀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受伤者的回忆》和《面包与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