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种类很多,分类主要以抗原构造为依据,经鉴定发现的菌株已有一千多种,其中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仅对人有致病力,其他菌种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力,尚有大部分仅对动物有致病力。动物为主要储存宿主,故主要传染源为家禽、家畜及鼠类。
近世纪来,国内外伤寒沙门菌发病逐渐减少,而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却相应增加,其中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以下简称鼠伤寒)尤为突出,现以鼠伤寒为代表叙述其临床特点。
鼠伤寒是沙门菌B组中较多见的一种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岁以内者占半数以上,可能与婴幼儿肠道免疫功能差有关。新生儿发病者病情重,死亡率高,可致新生儿室流行。感染主要通过食物传播; 人与人间的传播常为医院内鼠伤寒流行的原因。细菌进入肠道后在小肠和结肠内繁殖,细菌穿过肠粘膜上皮细胞到达固有层引起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甚至溃疡、坏死等;也可破坏粘膜及淋巴的屏障,细菌进入血流产生菌血症或败血症。
小儿鼠伤寒临床表现有以下三型:
❶胃肠炎型:此型为最常见,主要为腹泻、呕吐。每天大便次数自3~5次到20次以上不等。病程中大便性状多变,为鼠伤寒感染性腹泻的特点。起病初大便常为不消化稀便或黄绿色粘液便、脓血便,也有血便并带恶臭。有些病例可合并福氏痢疾杆菌双重感染。半数以上病例有发热。1/3以上病例有呕吐,呕吐和脱水的发生率儿童较成人高。
❷败血症型: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寒颤、出汗、食欲不振、贫血、肝脾肿大。高热可持续1~3周不等。婴幼儿可有化脓性并发症或迁徙性病灶。
❸类伤寒型:临床症状与轻型伤寒相同,病情较轻,皮疹少见,腹泻较多,很少发生并发症。预后大多良好,死亡原因多为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休克等。肥达反应无助于本病的诊断。粪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部份病人大便排菌可达2~3月之久,呈带菌状态。治疗方面国外主张仅给支持疗法及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普遍主张不用抗生菌。但国内多数仍采用抗菌疗法,药敏试验报告鼠伤寒对很多抗生素有普遍耐药性。在药敏报告未来前,可选用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及氯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