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923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923年 1923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鸳鸯蝴蝶派刊物《小说世界》。 2月“新月社”在北京以聚餐会、俱乐部的形式出现,主要成员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丁西林等。 3月绿波社在天津成立。 5月冰心的诗集《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7月创造社于21日创办《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创造日》,由郁达夫、成仿吾编辑。 8月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21、22日上海《新闻报》)。 9月周作人的散文集《自己的园地》由北京晨报社出版。 10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周刊在上海创刊,由恽代英、邓中夏、萧楚女等主办。 11月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2月邓中夏发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国青年》第10期)。 ☚ 1922年 1924年 ☛ 1923年 1923年1月黄呈聪发表《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黄朝琴发表《汉文改革论》(《台湾》第1号)。 3月《台湾》3月号上发表署名“无知”的寓言体小说《神秘的自制岛》。 4月《台湾》杂志的增刊《台湾民报》半月刊创刊,该刊全部采用白话文。曾连载胡适的剧本《终身大事》。 ☚ 1922年 1924年 ☛ 繁星/恋中心影/菊园/春水/渡河/红烛/星空/野火/流云/波澜 ☚ 真结 繁星 ☛ 游记第一集/自己的园地/星空/茑萝集 ☚ 独秀文存 游记第一集 ☛ 1923年中华民国12年·癸亥文化“新月社”在北京组社。主要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源(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多为留英、留美学生。早期曾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反军阀统治的愿望。 政法韦拔群在广西东兰境内建立了农民自卫团,亲任总指挥,领导东兰人民进行公开的武装斗争,并于同年10月攻占东兰县城。 经济中国煤铁工业 (包括外资) 的发展状况为:产煤2455.2万吨,产铁矿砂174.5万吨,产铁34.1万吨。 军事吴佩孚支持杨森、刘湘等川军及5省北军与孙中山任命的四川讨贼军总司令熊克武部等西南军队大战。 1923年数学厄·加当[法]提出一般联络的微分几何学,将克莱因和黎曼的几何学观点统一起来,是纤维丛概念的发端。 物理学罗伯特·安德罗·米利肯[美]因测量电子电荷和研究光电效应,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化学弗里茨·普瑞格[奥]因发明对有机物进行微量分析的方法,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学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同约翰.J.R.麦克劳德[英]因发现胰岛素,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天文学福勒[英]、米尔恩[英]采用恒星光谱中吸收线的形态以计算起吸收作用的原子的温度,所得结果互相吻合。为恒星温度的测量揭开新的一页。 地学戈尔德施密特[美]建立元素的地球化学分配法则。 工程技术真空管制作方法显著进步,利用短波无线电开始向全世界广播。 1923年中华民国12年·癸亥数学钱宝琮在《学艺》上发表《朱世杰垛积术广义》一文,论述了朱世杰在高阶等差级数和内插法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物理学叶企孙研究液压对磁体磁导率的影响,把压强增加到前人从未用过的1 200兆帕,对铁、镍、钴和两种钢的磁导率作精确测量,并作理论分析,其理论与实验能定性符合,在高压铁磁学方面作了开创性工作。 化学由留美学生组织的中华化学会成立。 地学20世纪20年代,翁文灏创立燕山运动学说。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地质学中的重要篇章。 生物学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设陈列馆,存有采集、鉴定的标本,为南京最早出现的博物馆。 农学东南大学农科用现代科学方法育成“帽子头”水稻良种,在长江流域各重要产稻省份推广。 医学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的《针灸传真》发表。 工程技术1月,京绥铁路绥远 (今呼和浩特) 至包头段完工通车,至此该路全线建成,自北京至包头全长817.9千米。 1923年文化苏联阿多拉茨基发表其第一部著作《论国家》,阐述国家的起源、实质、形式和历史命运等问题。 政法2月16日,立陶宛对默麦尔的占领为国联大使会议所承认。 经济西班牙政府招揽私营公司经营混乱的国内电话业务。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创始人贝恩乘机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一项改组电话网的合同,并创立了西班牙电话公司。 军事8月29日,意大利政府向希腊发出最后通牒,8月31日,炮轰并占领科孚岛。9月27日,意大利在英国和其他国家压力下从科孚岛撤军。 其他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大地震,10万人死亡。 1923(民国十二年)1月1日—3月29日胶济铁路接收完竣。自1月1日起,铁路进项均归中国政府。(208,9卷,10-11页) 1月10日日人石丸忠实与刘晋甫联名呈请合办博山罗圈沟矿井和北胡城矿井(1917年两人曾呈请开采淄川、博山13个矿井,但只有这两个获得批准),组成协成公司。1925年9月得到批准,资金定为20万元,中日各半,合办期限30年。(353,126、130页) 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E.G.Osborn) 在上海外滩开办的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China) 广播电台”首次播音,是为中国广播事业的发轫。(《北京晚报》,2005年9月24日,23版; 黄逸平等: 《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192页; 《历史研究》2008年第5期,85页) 3月10日北京政府照会日本驻华公使: “所有民国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缔结之中日条约及换文(《民四条约》),除已经贵国政府声明放弃并撤回所保留各项外,应即全部废止。”(152,132页) 3月13日华商纱厂联合会议决,自农历二月初二日(3月18日) 起,停工半数,或将夜工完全废止,以两个月为期。(131,151页;358,64页) 3月14日根据1922年12月1日签订的 《山东悬案细目协定》,我国政府以日金1 600万元向日本赎回青岛公产及盐业。是日,青岛公产及盐业接收完毕。除已付日金200万元外,其余日金1 400万元以国库券支付。(103,337页;208,9卷,29页) 3月21日浙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开始征收卷烟特税。卷烟特税是在从价5%的关税、2.5%的子口税之外,再征收20%。这是全国征收卷烟特税之始。随后,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湖南、山东、直隶等相继仿行。“惟南方各省,名为特税; 北方各省,则称吸户捐。”(144,782、788、789、790、821页;148,379页) 3月23日浙江地方实业银行的官股划出成立浙江地方银行,设总行于杭州,资本60万元。1947年3月1日停业。(363,204页;177,581页;313,2249页) 3月29日农商部公布 《暂行工厂通则》 23条。这是北京政府第一部关于劳动保护的专门法规。“男子未满十岁,女子未满十二岁,厂主不得雇用之”。“男子未满十七岁,女子未满十八岁者,为幼年工”。“幼年工只能从事轻便工作”。幼年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成年不得超过十小时。每月至少付给一次工资。(178,37-40页) 3月31日农商部修正公布1912年12月5日公布之 《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首先发明工艺上之物品及方法者得呈请的专利时间定为三年、五年两种。(农商部参事厅编纂:《工商法规》,1925) 3月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商股改组成立浙江实业银行。募足资本180万元,1930年增至200万元。设总行于上海,由李铭任总经理。设分行于杭州。(115,797页; 《工商经济史料丛刊》,4,102页; 177,581页;313,2249页。363,371页推断此行成立于4月23日) 3月底四川联军第二军军长杨森成立四川银行于重庆。6月下旬,联军饬令发行兑换券100万元,实发80万元。同年10月16日,省军攻入重庆,该行机构撤销,所发钞票有38万元未能收回。(363,208-209页) 4月安利洋行宣布清理,新沙逊洋行即与之达成改组安利洋行的协议,其英文名称改为Arnhold & Co.,中文名称仍为安利洋行。由新沙逊洋行出资,以购买股票的方式控制了新的安利洋行。到1926年年底,安利洋行已成为全属新沙逊洋行的资产。(324,70页) 5月7日由日本政府出面、有日本主要垄断资本参加的山东矿业会社成立,作为依据《解决山东悬案条约》第22条规定日本方面参加中日合办矿业公司的投资者,资本500万元,实缴225万元。总机构设东京,1928年移至青岛。从1928年开始,满铁收买了山东矿业会社的股票,到1940年已占其总股额的56%。从1942年开始,华北开发会社代替满铁,成为山矿的主要投资者。华北开发会社占其投资额的82.9%,满铁下降到8%,其他投资占9.1%,山矿已成为华北开发会社的子公司。1943年,山矿资本增加到3 000万元。山矿成为华北开发会社在山东实施煤矿统制政策的中枢机构。(353,141、154、264 -266、268页;419,89-90、213页) 5月9日农商部公布 《商标法》 44条。“凡因表彰自己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批售或经纪之商品,欲专用商标者,须依本法呈请注册”。该法对哪些事物不能用做商标(国旗、国徽等),“二人以上于同一商品,以相同或近似之商标,各别呈请注册时,应准最先使用者注册”,外国商标注册,商标专用期限,商标专用权的转移等均作了规定。(176,862-868页) 5月12日农商部颁布 《矿工待遇规则》 22条。这是北洋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关于矿工劳动保护的法规。对矿工雇佣的时间(除临时事业及有特别契约者外,皆为无期限。但矿业权者及矿工,各得于15日前预行通知退工或辞工)、矿工之年龄、每日工作时间、矿工之条件(精神病患者、患传染病者、妇女生产前后五星期不能充矿工)、坑内条件、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医疗条件、附设学校、工资的给发、因工作受伤致残致死者的抚恤等都有规定。(178,109-112页) 5月17日农商部颁布《煤矿爆发预防规则》 28条。“本规则适用于煤气或煤尘较多,易引起剧烈爆发之煤矿”。此规则对矿工、通风、煤气及煤尘、火药、灾变、救护队等都作了规定。(178,112-115页) 5月中国政府在1922年12月1日 《山东悬案细目协定》 附件第6条中承诺: 在原胶澳租借地内经营的电灯事业等 “作为中国之特许公司,由中国人及外国人(包括日本人在内) 共同出资经营”(103,307页)。据此,原由德国人开办的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改由中日合办。至此正式成立,资本200万元,中方出资108万元,日方出资92万元。交还中国前为5 000千瓦,后渐次扩张,到 “七七”事变前,已有13 800千瓦的发电设备,供给青岛市的电灯与电力。(365,149页; 王守中等: 《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473-474页) 6月1日1923年1月24日,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银行决议设立四行储蓄会。储蓄会基本储金为100万元,四行各分摊25万元。1923年6月1日该会在上海、汉口、天津等处同时开业。(154,99、100、107页; 赵德馨: 《黄奕住传》,133页) 6月7日英商中国公共汽车公司成立,专营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公共汽车运载业务。实收资本475 000两,共47 500股。1924年10月9日以公共汽车6辆开始行驶于外滩至静安寺路的第一路线。其后在公共租界内的路线陆续增至14条。行车路线从1929年的34.55英里增至1936年的72.46英里。从1929年2月4日起,这家公司正式获得了在公共租界内经营公共汽车的垄断权。拥有车辆从1924年的20辆增至1941年的195辆。(324,80-81页;116,74页) 6月23日汇丰银行在上海外滩的新营业大厦竣工,共耗资185万两。是日为新楼剪彩。(363,54页) 7月奉天当局创办的奉天纺织厂开车,资本450万元奉大洋。官股250万元由奉天财政厅支出,商股200万元绝大部分也是由官办企业,如东三省官银号、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所出。开车时有纺机2万锭,织机200台。该省规定: “禁止东三省棉花输出,东三省产出之棉花,悉由本工厂收买之”。1928年后改称辽宁纺织厂。1932年复名奉天。(359,262-265页;301,363页;111,170页) 8月1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中国旅行部。最初仅在上海代售沪宁与沪杭甬两路车票,后陆续与长江南北洋及外国轮船公司订立代办客票合同,不久更推广至京绥、京汉及津浦各路,并就外埠分行添设分部。1927年6月1日,另拨资本5万元,独立营业,改名为中国旅行社。1931—1937年,陆续增设分支社45所。1934年冬,在新加坡设立分社。其业务有: 代售海陆空客票、经办货运业务、开展旅游事业、开办招待所饭店等,还与苏联国营旅行社建立了联系。(153,828-829页; 潘泰封: 《早期之中国旅行社》,载《文史资料选辑》 71辑。据此文,中国旅行部成立于1923年8月15日) 8月12日依据1922年2月4日中日 《解决山东悬案条约》第22条和1922年12月中日 《山东悬案细目协定》 第22条中规定的中日合办 “前由中国以开采权许与德国”之淄川、坊子、金岭镇各矿山而组织的中日合办鲁大公司成立于天津。日本的投资机构是山东矿业会社。中方投资75万元,日方亦为75万元。依据1922年12月1日中日 《山东悬案细目协定》 第24条,鲁大公司 “应付日本政府之偿价”500万日元(103,339页。)。三矿山是日军进行侵略战争的掠夺品,它未费任何代价就从德国接收过来,凭什么要勒索这500万日元? 何况在日本霸占期间,它已榨取到了大量利润(1915—1921年,淄川煤矿的盈余为2 261万元,见353,97页)。《山东悬案细目协定》 附件九规定,这笔偿金应俟公司得8厘以上之分红时,才能将其超额的半数偿付之(103,343页)。1923—1935年公司从未达8厘以上的分红,这就意味着这笔偿金长期无法支付给日本。在1923年8月16日移管淄川、坊子、金岭镇三矿山时,日本驻华公使芳泽与鲁大公司缔结了一个契约,规定在未付毕 “偿金”前,不经日本政府允许,该公司不得将矿山抵押、解散,不得发行债券或进行百万元以上的借款活动。每值决算期,公司应向日本政府提交损益对照表,日本政府可以调查公司的业务和财产状况。这就意味着日本可以永久性地控制鲁大公司(353,142-143页)。金岭镇铁矿一直没有开采。鲁大矿区包括坊子煤矿(在潍县) 和淄川煤矿。淄川矿区包括淄川煤矿和南定煤矿(华坞岭。1925年开始出煤)。坊子煤矿产量一直不大。南定煤矿产量只有淄川的十分之一以下。淄川产量最大。1923—1936年,淄川煤矿共产煤7 905 612吨,年均564 686.57吨,在外国控制的煤矿中,产量仅次于抚顺、开滦,位居全国第三。(396,附表二; 419,104页) 8月由吴蕴初、张逸云等创办的上海天厨味精厂(无限公司) 成立,资本5万元。当年产量3 000公斤,此后迅速增长,1928年达51 000公斤。到20年代后半期,除中国东北外,日本的 “味之素”已被撵出了中国市场。1935年7月,成立上海天厨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吴任终身总经理,资本220万元。抗战开始后,1939年吴在香港建立了天厨味精厂。约在1940年,四川的天厨味精厂也恢复了生产。香港沦陷后,香港天厨厂的一些生产设备运到重庆,并入了重庆厂。(吴志超: 《吴蕴初及其化工事业》,载 《工商史料》 1辑,68页;115,522页; 果鸿孝: 《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222-237页) 9月4日苏联政府发表第三次对华宣言。以前的 “两个宣言的原则和精神仍然是我们对华关系的指导基础”。苏联政府 “正在制订完全尊重主权、彻底放弃从别国人民那里夺得的一切领土和其他利益的政策。苏联对中国的政策也是这样”。(137,下卷,1分册,20-21页) 9月初汉阳铁厂4号高炉停炼。汉阳铁厂只剩3号高炉还在生产。(367,223页) 9月四川银号(成都官银号) 由省军设立于成都,以四川税款收入为基金,发行钞票名 “官银票”,实际发行295.5万元,并无现金准备,不能兑现。1924年2月,联军攻入成都,该官银号闭歇。(363,209页) 11月23日—1924年11月26日1923年11月23日,广州大元帅府外交部通过广州领事团照会北京公使团,提出分拨关余的通牒,认为 “北洋政府以关余兴兵侵伐西南,西南各省不得不另筹款,兴兵以自卫。此项不平之事,吾人实不能长此忍之”。对广东革命政府的要求,公使团不作答复。12月5日,孙中山通过英国驻广州领事致电公使团,继续申明有截留关余的权利。12月13日,孙中山发表了扣留海关税款宣言。“欲求粤省之长保和平与安宁,为使粤海关之收入,今后不解与直系(北洋政府) 而后可”。公使团(由英、美、法、日、葡、意六国公使组成。见 《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111页) 叫嚣要采取强硬手段。“(一) 任何方面,如有干涉中国海关之事,外交团均不予以容纳;(二) 如有上述情事发生,本外交团即当采取强迫手段,借凭处理”。12月2日,调集10艘兵舰到达广州内海进行威胁,14日增至14艘(美6,英4,法2,葡、日各1)。12月16日,广州各界万余人集会示威,高呼 “誓作政府后援”、“请愿收回关税”。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收回关余的议决案。议决案还正式提出收回海关问题。4月25日,停留在广州白鹅潭的最后一批美、英、日军舰全部撤离。列强的海军示威宣告结束。6月19日,粤海关关余拨充西江疏浚费,付诸实施。孙中山派林森为广东水利督办。10月17日,孙中山任命罗桂芳为粤海关监督。23日,罗接任海关监督,准备接管粤海关。英、法、美、葡等国兵舰8艘开进白鹅潭,威力护关,数百名印度水兵开往沙面。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政变,软禁贿选总统曹锟,罢免吴佩孚的职务。24日,冯玉祥致电孙中山,邀请北上共商国是。广州政府停止接管粤海关的活动。26日,沙面印兵宣布解严,收回粤海关作罢,罗桂芳请假。此次截留关税、收回粤海关的斗争虽然只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反对外人控制海关的情绪。(319,562-568页;400,489-500页; 张俊义: 《南方政府截取关余事件与英国的反应(1923—1924)》,载《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民国档案》2005年第4期,125页) 11月1923年11月16日四川省军攻入重庆后,成立重庆官银号,滥发不能兑现的钞票367万元。同年12月14日,杨森部反攻进入重庆,重庆官银号随即倒闭。(363,209页) 12月8日太古、怡和、招商局三轮船公司议决,自12月9日起,凡上海至香港、广州的所有装货水脚,按照目前价目,一律再加1/10。(120,467页) 12月27日招商局签订向汇丰银行借款500万两的合同,利息8厘,期限20年,以上海各栈房,汉口、天津、镇江、温州、芜湖、宁波、九江、汕头、沙市、宜昌各局产,江海各轮船作为抵押。(120,826页; 208,9卷,98页; 321,352-353页) 1923年著名华侨陈嘉庚创办陈嘉庚橡皮公司(1921年设于新加坡,资本叻币1 000万元) 上海分行,资本10万元,专销自产的各种 “钟标”牌橡胶产品。开始时仅销篷布胶鞋、生橡皮底及皮球等,后来逐渐增加到各式胶鞋与雨衣。1927年开始销售自制的汽车轮胎及人力车胎。受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影响,1930年总公司被迫进行清理。上海分行也于1934年停业。(362,10-11页) 1923年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宣布时局主张及民族、民权、民生政策。 2日孙中山召开国民党改进大会,宣布党纲及党章,推定中央干部人员。 4日孙中山通电讨伐陈炯明。 9日滇桂讨贼军攻克肇庆,陈炯明败退广州。 11日孙中山派廖仲恺与国民党各省支部代表商谈改组国民党问题。 16日滇桂讨贼军克广州,电请孙中山回粤,陈炯明遁惠州,邓本殷退守粤南。21日孙中山以总理名义任命中国国民党本部各部长。23日又任命廖仲恺等21人为参议,军事委员会委员,本部干事、书记及国内总支部、分部成员,也一律重新委任。 22日孙中山任命胡汉民为广东省长,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 26日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沪发表联合宣言。 同日孙中山通电发表和平统一宣言。 27日越飞由沪赴日本。孙中山亦命廖仲恺赴日,进而与越飞商讨实施《孙文越飞宣言》中约定事项之具体步骤。 本月孙中山因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于去冬病逝,在上海主持召开追悼会。 2月2日中国国民党本部在沪举行第一次中央干部会议,拟成立军事委员会及政治委员会,并决议《中国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规则》。 同日东路讨贼军许崇智部由福州开赴泉州,取道回粤。 3日孙中山委任柏文蔚、吕超、黄大伟、蒋作宾、蒋介石等13人为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 8日闽省拥萨 (镇冰) 派受北京政府指使,同日在福州借福建善后公民大会的名义,要求省长林森退职,举萨镇冰为自治省长。 9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声援京汉路工人罢工。 1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在沪举行临时会议,孙中山发表国是意见,并宣布日内赴粤,本部党务交各同志办理。 21日孙中山抵广州设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军政。 22日徐绍桢任广东省长。 23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指令沈鸿英、杨希闵、刘震寰、吕春荣各部分驻西江、北江、东莞及罗定等地。并连下六道嘉奖令,表彰滇、桂、粤军及海军讨陈功绩。 26日孙中山委任张继为国民党北京支部长。 28日孙中山特派胡汉民、汪兆铭、徐谦等为驻沪办理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 3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正式成立,以程潜、廖仲恺、伍朝枢、谭延闿等分任军政、财政、外交、内务等部长。 5日孙中山令司法独立,不受地方行政干涉;广东司法官吏应一律由大元帅委任。 12日孙中山发表“裁兵之重要与处置方法”谈话。 同日唐继尧所部滇军攻占贵阳。 17日孙中山特任李烈钧为闽赣边防督办,特任蒋介石为大本营参谋长。 22日赵士北任大理院长。 26日孙中山委任谢持为全权代表,执行中国国民党本部党务事宜,令邓泽如速行恢复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 同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在沪举行第二次会议,决定改组东京支部及进行北方宣传工作。 29日孙中山任命杨希闵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 31日孙中山任命刘震寰为中央直辖西路讨贼军总司令。 4月1日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正式恢复。 4日梁鸿楷任中央直辖讨贼军第四军军长,马伯麟任虎门要塞司令。 10日张开儒继任大本营参谋长。 16日沈鸿英率部叛乱。 19日滇桂粤讨贼联军击败沈鸿英叛军于广州白云山一带。 20日蒋介石抵广州,随孙中山参赞军务。 5月3日孙中山函张作霖,盼助军费,共讨曹锟、吴佩孚。 7日孙中山调廖仲恺任广东省长。 8日陈炯明旧部杨坤如、翁式亮等复在东江地区叛变,推叶举为总指挥,准备分三路进窥广州。 同日孙中山任命伍朝枢为外交部长,叶恭绰为财政部长,谭延闿为建设部长,徐绍桢为内政部长,邓泽如为两广盐运使。 12日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以孙美瑶案,决定发表通电,促国民群起纠其过责。 18日讨贼军克复肇庆,讨沈鸿英战事告一段落。 20日孙中山将西江、北江两路军队调集石龙,并任命程潜为东江讨贼军总指挥。同日,东线讨贼联军再克博罗; 西线讨贼军克悦城、禄步。 24日东线讨贼军攻克深圳,乘胜追至淡水墟,陈炯明部退惠州。 29日孙中山任命林云陔为中央银行行长,宋子文为副行长。 31日孙中山免除谋叛的海军司令温树德职。海军由大元帅直接指挥。 6月2日孙中山任滇军第二军军长胡思舜为东江右岸指挥官。 4日孙中山任熊克武为川军讨贼军总司令,刘成勋为四川省长兼川军总司令。 7日孙中山偕蒋介石赴惠州前线视察。 13日黎元洪被迫离北京赴天津。次日,北京国务院宣告摄行大总统职权。 17日孙中山特任蒋介石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在沪举行,讨论应付时局问题,决议电促在京国民党议员南下。 29日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痛斥北方军阀行动,否认北京政府对于中国之代表性。 7月4日孙中山复函徐谦,告以不愿受议员选为总统,并反对政府采委员制。 同日滇、粤讨贼军收复韶关,沈鸿英败走。 5日石青阳任国民党四川总支部长。 8日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决议,电请孙中山对陈 (中山) 曹 (锟) 联合说表示态度。次日,孙中山复电,告已与曹锟决绝。 10日北京国会之国民党籍议员,因直系与变节之议员狼狈为奸,控制国会,同日发表告别北京之宣告,南下赴沪。 14日杨蓁代理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16日孙中山任命谭延闿为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25日,又任命谭为湖南讨贼军总司令,着其返湘驱逐赵恒惕。 同日孙中山因滇军内讧饬令改组,以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朱培德分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军长。 20日孙中山批准 《中国国民党总支部通则》。 24日林森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 26日孙中山赴石龙督师,布置二次围攻惠州。 8月5日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在沪约会苏联代表马林及张继、汪兆铭、林业明等筹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政治、军事及党务,并洽商有关苏联援助问题。 7日谭延闿在衡州就湘军总司令兼湖南省长职,旋赵恒惕组织护宪军抗拒。同月下旬,湘战爆发。 16日蒋介石奉孙中山命自上海赴苏考察,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等同行。 18日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在沪开会,讨论对于国会态度,根据孙中山指示精神,主张开宪法会议,以团结议员。 31日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讨论黎元洪南 下问题。 9月2日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抵莫斯科,随后在苏参观、访问,历时两月余,于11月29日从莫斯科启程回国。 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在沪举行会议,讨论黎元洪南下问题,决定反对黎元洪以总统名义组织类似政府之一切机关,并劝国民党籍八议员在沪勿争出席。 5日大本营外交部长伍朝枢照会北京公使团,请拨还粤海关关余。 22日孙中山派汪兆铭赴奉天,接洽有关军政事宜。 同日北伐讨贼军谭延闿与湖南赵恒惕军激战。 26日孙中山与许崇智、朱培德、杨希闵等有关将领在博罗筹划全部军事计划,决定分兵左、中、右三路出击。 30日陈友仁任大本营航空局局长。 10月1日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开会议,决定设立筹饷局,并拟将各属征收机关归筹饷局直辖。 5日孙天孙任国民党大连支部长,张晋任哈尔滨支部长。 6日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 7日中国国民党发表宣言,申讨曹锟贿选窃位。 8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讨伐曹锟,通缉受贿议员,并电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一致行动。 10日曹锟在北京就“总统”职。贿选派国会议员在北京公布 《中华民国宪法》,史称曹锟贿选宪法。 11日孙中山电上海国民党本部,应予改组,并裁并机构。 13日广州各界六十八团体召开国民大会,声讨曹锟。 15日孙中山在国民党广东支部恳亲大会上发表演说,训示“党员不可存心做官”之理,并阐明“以党冶国” 之意义。 19日孙中山电国民党上海事务所,已委廖仲恺、汪兆铭、张继、戴传贤、李大钊为党改组委员。 24日孙中山委廖仲恺、邓泽如召集国民党特别会议,商讨改组事宜。 25日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举行,讨论改组的必要性和计划,由廖仲恺主持。 26日李烈钧任大本营参谋长,张开儒任参军长。 28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以廖仲恺、谭平山、陈树人、邓泽如等九人为委员,聘请鲍罗廷为顾问,着手办理该党改组事宜。 11月1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出刊 《国民党周刊》。 3日孙中山由广州再赴石龙督战,并举行军事会议,布置对陈炯明军作战方案。 4日邵元冲抵莫斯科,与蒋介石会晤,检讨孙逸仙代表团情况。 6日平叛军连日失利,孙中山召集紧急会议,商讨挽救之策。 7日北伐军从湖南全面后撤。 12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 《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 14日谭延闿得孙中山援粤令,率部抵粤边,向广州进发。 同日孙中山召集军事会议,任命杨希闵为滇粤桂联军总指挥。 15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组织义勇军。 16日孙中山致书日本新任内阁文部大臣犬养毅,详论亚洲与世界形势,劝日本放弃侵华政策。 19日豫军樊钟秀、湘军谭延闿等协同滇军击溃陈炯明军,广州转危为安。 同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七次会议。 20日许崇智任粤军总司令,刘震寰任桂军总司令,鲁涤平任湘军总指挥。 22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八次会议,决议推谭平山、陈树人、谢英伯为秘书,组织秘书处。 23日蒋介石在莫斯科出席第三国际会议,并致词说,“国民党惟以三民主义从事中国革命”。 26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以蒋介石为国民军军官学校校长,并推林森、邓泽如、吴铁城筹备全国代表大会事宜。 28日孙中山任命林云陔、冯自由、徐苏中、林直勉、谢良牧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29日孙中山指示廖仲恺赴沪,与各省支部商讨改组问题。 同日邓泽如、林直勉等11人联名上书孙中山,反对国民党改组,并攻击共产党。孙中山对此信作了批评。 12月3日北京外交团致电广州政府,反对扣留关余,并训令外舰集中黄埔进行示威。5日,广州外交部对此加以驳斥。 同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推举代表大会代表及统一宣传机关等案。 5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议决,电催蒋介石来粤任军官学校校长。 7日孙中山电令上海国民党本部及中央干部会议着即撤销,另组驻上海执行部。 9日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讨论有关改组问题。由廖仲恺报告改组意义及措施,并成立上海临时执行委员会。 12日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顾问。 15日蒋介石自苏联返抵上海,即呈对苏政策及党务军务意见书于孙中山。 18日林云陔任高等检察三厅厅长。 21日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大学演讲 “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23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召开党员大会,汪兆铭报告孙中山关于改良党务宗旨。 24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军政府名义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 同日李大钊到达广州,积极帮助孙中山完成改组国民党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30日孙中山对广州国民党员演讲 “国民党奋斗之法,宜兼注重宣传,不宜专重军事”。 月底戴传贤在沪闻悉国民党改组将容纳共产党员加入及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之消息,即电辞临时中央执行委员。 ☚ 1922年 1924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