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陶渊明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诗文别集。东晋陶渊明作。因渊明私谥靖节,或题作《陶靖节集》。始为梁萧统所编,凡八卷。北齐阳休之增《五孝传》及《四八目》,为十卷。南宋李公焕加以笺注,成《笺注陶渊明集》十卷,凡诗四卷,赋一卷,文三卷,《圣贤群辅录》二卷。有影印本。别有南宋汤汉撰《陶靖节诗注》四卷,无名氏补注一卷,元吴师道附录一卷。有清嘉庆间吴骞刻本。清陶澍集注本《靖节先生集》十卷,另附首末各一卷,辑录各家序文、版本异同、历代评论及年谱考异等,较详备。有道光间刻本。今人逯钦立以李注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补充订正,成《陶渊明集》七卷,较精善。又王瑶撰《陶渊明集注》,改依写作年代编排作品;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编《陶渊明诗文汇评》,采历代评论分列作品之下,俱可参考。 ☚ 陆士龙集 谢康乐集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陶集注本。今人王瑶编注。主要依据陶澍《靖节先生集集注》,参校他本异文,择善而从。删去全部伪作,诗、文分别按年代先后编排,并以现代汉语作简要注释。《陶集》有编年体自此始。《陶集》向无作者自定本行世,今存各本皆出北宋宋庠本,次第、篇目多乖谬,其作品又大多无确切年代可考。编注者钩稽史实,多方探索,爬梳排比,去伪存真,用力甚勤。其中以旧编卷四《杂诗十二首》离而为二,分编两处,诚为有见。谓《行云》、《时运》、《荣木》三诗皆四十岁时所作,《与子俨等疏》作于晋亡以后,亦皆切当。但《移居二首》从李公焕注,系诸义熙六年,《与殷晋安别》系诸义熙七年,《五柳先生传》暂系太元十七年,颇失考。又《桃花源记》旧编《陶集》各本皆在文内,此本改题《桃花源诗并记》,移置编年诗内,恐亦失当。本书于每篇原作之后,简要说明系年根据,注释重在释义,不作繁琐引证,颇便一般读者阅读。《前言》对陶渊明的思想、政治态度、作品的艺术风格等作扼要介绍,持论平实稳妥,对读者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是一部有开创性的陶渊明作品普及读本,1956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 陶渊明诗笺注 陶渊明集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陶集注本。七卷。今人逯钦立校注。陶渊明诗文的编排依照鲁铨刻苏写大字本次序,而删去《归园田居》“种苗在东皋”、《问来使》、《四时》、《五孝传》、《集圣贤群辅录》、《八儒》、《三墨》等全部伪作,合为七卷,冀存萧统所编《陶集》卷数。卷首录萧统《陶渊明集序》,卷末附《关于陶渊明》、《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文字校勘以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为底本,以曾集、鲁铨、焦竑、莫友芝、黄艺锡五种刻本参校,此外又参考汤汉、吴瞻泰诸家刻本及有关总集、选本、类书,详录异文。注释用现代汉语,笺注、释义并重,凡引旧注,多注明出处。旧注主要采自汤汉、李公焕、黄文焕、吴瞻泰、陶澍、古直诸家,间亦采程穆衡《陶诗程传》,疑自丁福保笺注本转引。著者研陶多年,发表论文多篇,于陶渊明生平事迹、居址尤多创见。故本书虽不以文字校勘见长,但其简要明确,颇便初学,间有发明,补旧注所未及。《述酒》诗注,谓原注“仪狄造,杜康润色之,比喻桓玄篡位于前,刘裕润色于后”,《赠羊长史》诗注谓“左军”指左将军、江州刺史檀韶而非朱龄石,《游斜川》诗注谓序中“辛酉”应为干支纪日,《闲情赋》以为旨在“以追求爱情的失败表达政治理想的幻灭”,皆自创新义,成一家之言。本书附录《关于陶渊明》一文作于1973年,受当时思潮影响,对陶渊明的思想、人品、作品作了基本否定的评价。本书1979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 陶渊明集 陶渊明诗文校笺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附《关于陶渊明》、《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华书局1979年6月版,1987年6月重印。 ☚ 靖节先生集注 陶渊明集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王瑶注。依年编次,有简明的校勘和注释。作家出版社1956年8月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7月版。1983年重印。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浅注 ☛ 陶渊明集别集。七卷。东晋陶渊明撰。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没落仕宦之家,自幼博览群书,抱负远大,又性爱丘山,不慕名利。二十九岁出仕,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职,其间多次辞职在家闲居。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为官八十余日,自免去职,从此隐居不仕。 《陶渊明集》卷一为四言诗,卷二至卷四为五言诗,卷五为赋辞,卷六为记传赞述,卷七为疏祭文。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宏愿,但无法施展抱负,他的部分作品表现出坚持理想、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簿》和《饮酒》第八首歌吟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象征自己挺立不屈的性格。他在《咏贫士》中表示自己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把官职看作束缚自己的羁绊。陶渊明的志趣和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他回到田园中,写下大量的田园诗,抒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诗人把统治阶级官场斥为“尘网”,深以离开这个“樊笼”为乐,着重细致地描写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由衷的喜爱。《饮酒》第五首写自己避开了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归田园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和农民来往的情景。尤其可贵的是,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有一种充实愉快的心情。在《劝农》中指出不劳动者的可耻。《归园田居》第二首表示对农作物收成的关心,《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和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陶渊明的诗还反映了他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和由此产生的思想斗争。如《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十九首、《杂诗》第二首等,可以看出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情。他的诗也叙写时政、歌咏史事。如《述酒》一诗表示他对刘裕篡晋的感慨,《咏荆轲》一诗热情歌颂勇于除暴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壮士荆轲,《读山海经》第十首歌颂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无疑是诗人不屈意志的表现。这些“金刚怒目”式的诗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诗人在较晚时期写的《桃花源诗并记》中,设想出一个人人参加劳动,没有剥削的“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世界,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要求,在黑暗的东晋时代放射出灿烂的光辉,也标志着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不过陶渊明的诗中,也有“穷通靡所虑,憔悴中化迁”,“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消极人生观和及时行乐、虚无幻灭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对后世作家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蔑视富贵、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对后世进步作家有积极影响,而其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人生观,也曾对后人起过消极作用。他在文学史上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受到唐以后历代诗人的极力推崇。 陶渊明的辞赋、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有较高成就。散文文笔朴素简洁,抒写真切而传神。《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我写照,通过简洁的文字,勾画出其性格。《桃花源记》也不过三百多字,却生动地展现了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他的辞赋以《归去来辞》最著名,文中着重描写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高洁志趣,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被欧阳修推为晋代文章中最好之作。《感士不遇赋》不仅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也是为很多没有出路的文士抒愤。《闲情赋》则用铺排的写法,表现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 《陶渊明集》最早为萧统所编,共八卷。北齐阳休之增《五孝传》和《四八目》,为十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九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十卷本。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十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皆不传。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人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十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竑藏八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五卷亦即焦竑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集》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十卷,辑有各家序录、版本异同、历代各家评论及年谱考异等,较详备。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陶渊明集》《陶渊明集》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宋之际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彭泽县令不做,归隐田园,“躬耕自资”,生活困苦,甚至到乞食的地步,也不向统治者妥协。这种高尚的情操,成为后世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楷模。在他现存的125首诗歌中,田园诗的成就最为后人瞩目。他以欣喜的心情,热情讴歌农村自然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感情真挚,风格素朴。《归园田居》5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说:“小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村风光,他都饶有兴致地写进诗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饮洒》第5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恬静豁达的心情。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唐代王孟诗派影响很大。陶诗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鲁迅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街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有’(《读山海经》之士)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六)》)除诗歌外,陶渊明还有各体文章12篇(辞赋3、韵文5、散文4),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归去来兮辞》是他与官场诀别的宣言。欧阳修称颂说:“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五柳先生传》是作者自况。《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陶渊明集》最早由昭明太子萧统辑其遗著编定,此集久佚。传世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元明清三代,评陶、注陶风气大开,各种评注本之多,几与杜甫相埒。解放后较通行的本子是王瑶编注的《陶渊明集》(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和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逮钦立校注《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别集名。东晋陶潜(字渊明,官彭泽令,私谥靖节)作。陶渊明的集子很多,流传广泛。此集最早为南朝梁萧统所编《陶渊明集》,8卷,北齐阳休之在萧本基础上收集他本保存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至隋代存9卷。《旧唐书·经籍志》载有《陶渊明集》5卷,《新唐书·艺文志》载有《陶潜集》20卷,又集5卷。至北宋宋庠重新刊定为10卷本《陶潜集》,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刊本。今所见者为南宋刊刻诸本,主要有:❶南宋绍熙三年刊刻的曾集诗文两册本,有清光绪影刻本; ☚ 通志堂集 【十一画】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8卷,晋陶潜撰。潜集行世凡三本,一本8卷,一本6卷,一本萧统撰8卷本。阳休据此三本,重新整理,定为10卷。阳休之本多出《五孝传》及《圣贤群辅录》。此本将其删除,仍从昭明所定之8卷矣。该集收赋3篇,即《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辞》。陶渊明的辞赋以《归去来辞》为最著名。 ☚ 何瑾集 傅亮集 ☛ 陶渊明集诗文集。东晋陶潜(365—427)撰。七卷。潜字渊明,又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四十一岁任彭泽令,在任八十余日,毅然解官归稳田园,躬耕自资,卒,私谥靖节。少有“大济苍生”之壮志,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现存诗一百二十余首,凡四卷;传记、辞赋、疏赞和祭文十二篇,凡三卷。诗歌成就突出,内容丰富。不少诗篇反映出理想与现实之矛盾,抒发“金刚怒目拭”的抗争,其高远志趣与耿介品格多有表现。写下大量田园诗,表现诗人永葆自由与高洁的性格,充满对污浊仕途的憎恶,如《归去来辞》、《归田园居》等。诗人受道家思想影响,如《挽歌》、《形影神》等,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间或也流露出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其辞赋与散文亦朴素真切。诗文继承了汉魏以来五言诗和抒情辞赋的精英,挥洒自如,风格独具,成就很高,自然、朴实、精练、平淡而又耐人寻味。由于当时浮靡文风盛行,陶诗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刘勰《文心雕龙》一字未提,钟嵘《诗品》,仅列为“中品”,肖统虽辑刊《陶集》并立传写序,但《文选》中收选不多。至唐才为各家所重视,宋、元、明、清研讨更趋深广,晚清黄遵宪将自己的诗集定名为《人境庐诗草》,足见其影响之深远。陶集刊布甚多,版本亦有多种,以清陶澍《靖节先生集》注释详备,一九五六年王瑶注本按年代编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出版逯钦立校本。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别集。七卷。东晋陶渊明撰。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没落仕宦之家,自幼博览群书,抱负远大,又性爱丘山,不慕名利。二十九岁出仕,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职,其间多次辞职在家闲居。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为官八十余日,自免去职,从此隐居不仕。 ☚ 阮嗣宗集 谢康乐集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别集名。东晋陶渊明撰。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曾经任彭泽令,死后世称靖节先生,因此他的诗文集又称《陶潜集》、《陶彭泽集》、《陶靖节集》。最早辑录他的诗文的人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陶渊明集》共8卷,有7卷诗文,录1卷,有序、传、诔。北齐阳休之增入《四八目》(即《圣贤群辅录》)及《王孝传赞》2卷,共10卷。按《隋书·经籍志》著录,尚有一个6卷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陶渊明集》5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陶潜集》20卷,文集5卷。宋李公焕笺注10卷本,其中诗4卷,赋1卷,文3卷,《圣贤群辅录》2卷。南宋绍熙年间刻本不分卷,缺《圣贤群辅录》和《王孝传赞》。宋朱汤汉撰《陶靖节诗注》4卷,无名氏补注1卷,元吴师道撰附录1卷。明代有多种刻本,有《陶靖节集十卷附录一卷》,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说:“此本似从蜀本出。”有嘉靖年间刻本《陶潜节集》10卷,有凌氏朱墨印本《陶靖节集八卷总论一卷》,有《陶靖节集十卷》,卷内有“鲁轩珍藏”印记。以上4本,北京图书馆收藏。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也辑有《陶彭泽集》,何孟春《陶渊明集注》10卷。清人丘嘉穗《东山草堂陶集笺注》5卷。丁福保有《汉魏六朝名家集》中有《陶渊明集》8卷。当代有王瑶编注的《陶渊明集》分上、下两部分收录陶诗,后一部分收录了陶渊明的辞赋、杂文等。诗文都以写作时间先后编列。书前有编注者撰写的前言,及梁萧统的《陶渊明集》,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再版。另外有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7卷本,书中附录《关于陶渊明》和《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这两种版本都比较好,可供参看。 ☚ 曹子建集 鲍参军集 ☛ 陶渊明集别集。东晋陶渊明作。南朝梁萧统原编。今有影印宋李公焕笺注本十卷,计诗四卷,赋一卷,文三卷,《圣贤群辅录》二卷。今人逯钦立有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附《关于陶渊明》及《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华书局1979年版。 ☚ 靖节先生集 陶渊明集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王瑶注。依年编次。各篇有简明校勘和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983年重印。 ☚ 陶渊明集 傅亮 ☛ 陶渊明集八卷。东晋陶潜 (365或372—427)撰。陶潜字元亮,入宋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陶侃曾孙。少有高趣,家贫好学,有大志。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为人高洁,卑视官场秽弊。为彭泽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官吏让他束带见之,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归隐。义熙末,征他为著作郎,不就。世称靖节先生。著有 《陶靖节集》(《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为名篇)。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 《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可知萧统是陶集的最早编定者。又据南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萧统本《陶渊明集》为诗文七卷并以序、传和颜延之诔置卷首,共八卷。北齐阳休之据萧统八卷本和另一个没有序、录的八卷本以及一个有录的六卷本(即《隋书·经籍志》著录 “梁五卷、录一卷”本),补入 《五孝传》和 《四八目》(即《圣贤群辅录》),合编为一个十卷本。《隋书·经籍志》著录《陶潜集》九卷,据考即阳休之本而佚去序目一卷,又两 《唐书》著录有二十卷本,有五卷本,前者的 “二”字很可能是衍文,后者则可能是 “梁六卷”本而缺失目录一卷。北宋时,陶集有宋庠(宋仁宗时)、思悦 (宋英宗时) 两种十卷刻本,宋庠本得自“江左名家旧书”,思悦本采用永嘉周氏藏阳休之本。二者原本已不存。南宋以来,陶集刻本繁多,主要有南宋绍熙三年 (1192)曾集刻本,不分卷,诗、文分编,无《五孝传》、《四八目》,保存了宋庠本的一些面貌。(《续古逸丛书》中有影印本)汲古阁藏十卷本,南宋刊,卷一至四诗一百二十七首,卷五赋辞三首,卷六纪传赞述十三首,卷七传赞五首 (即《五孝传》),卷八疏祭文四首,卷九至十 《四八目》。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李廷珏翻刻本,咸丰十一年 (1861)旌德李氏影刻本。明人焦竑藏八卷本,南宋刊,焦竑有影刻本,卷一至卷四诗,卷五赋辞,卷六记传画赞述,卷七《五孝注》,卷八疏文。此外还有宋末汤汉《陶靖节诗注》四卷,元初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明清两代,陶集注本纷出,如明人何孟春《陶渊明集注》十卷,黄文焕 《陶诗析义》四卷,清人丘嘉穗 《东小草堂陶集笺注》五卷,张子烈 《评注陶渊明诗集》六卷、蒋薰《评阅陶渊明集》六卷,吴瞻泰 《陶诗汇注》四卷,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十卷,其中以陶澍注本为最好。中华书局1979年版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七卷,以李公焕本为底本,删去伪作《五孝传》、《四八目》等,校以曾集本、鲁铨刻苏写大字本、莫友芝翻宋本、黄艺锡刻《东坡和陶诗》本,并参酌诸家旧说作注,是当今较好的校注本。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诗文集。由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5月出版。整理者用各种版本进行校勘,用现代汉语加了注释。《出版说明》和《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考订。逯钦立(1911—1973),古典文学评论家,字卓亭,笔名祝本。巨野人。1935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翌年转中文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毕业(时为西南联大),同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1942年毕业后,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8年中央研究院迁往台湾,他毅然脱离研究所,到广西大学中文系任教。1950年任教授,并负责中文系系务工作,主持广西大学政协分会工作,任桂林文联副主任委员、桂林市人民代表。1951年应聘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担任文学史课程及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等职。主要著述、专著还有《屈原离骚简论》、《先秦魏晋南北朝诗》;论文有《陶渊明行年考》、《四声考》、《在文学史上怎样评价曹操》、《曹操与三国演义》等。 ☚ 谈谈青年作者的创作问题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