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友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友谅1320—1363元末沔阳(今属湖北)人。渔家出身,曾仕元任县贴书。参加徐寿辉的红巾军,属丞相倪文俊部,初任簿掾,累升至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欲杀寿辉自立,未成,寿辉逃奔于他,他遂袭杀倪,并其部众,任平章。随后率军攻占安庆、瑞州(治今江西高安)、抚州(治今江西临川)、赣州(今属江西)、汀州(治今福建长汀)、信州(治今江西上饶)、襄阳(今属湖北)、衢州(治今浙江衢县)等地,兵势大盛。至正十九年,迎寿辉迁都至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独掌军政大权。次年夏,杀寿辉于采石,称帝,国号汉,年号太义。领兵进攻朱元璋,大败,退居江州。后朱攻陷江州,他又退守武昌。徐旧部因他杀徐而不满,纷纷引兵自去。其控制之大部分地区亦先后被朱元璋攻夺,士气低落,势穷力蹙。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以所部大军六十万,战舰数十艘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一死战,朱仅二十万人,皆系小船,结果朱军以火攻大胜,他于九江口中流矢而死。 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元末沔阳人。初随徐寿辉起义军,后杀寿辉,并其军自立为帝,国号汉,年号大义,据江西、湖广。 ☚ 张士诚 太祖皇帝 ☛ 陈友谅1320—1363元末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天完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薄书掾,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以倪文俊谋杀徐寿辉不成,杀倪文俊,遂并其军,任平章,掌兵权。与元兵交战,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两年后,迎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二十年(1360年)夏,杀害徐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天完将士,纷纷脱离,又屡为朱元璋所败。次年八月,江州为朱元璋攻破,退都武昌。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大败于鄱阳湖,中箭死。子陈理继立,次年向朱元璋投降,汉亡。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沔阳(今属湖北)人。渔民出身。曾任县吏。后投徐寿辉所部红巾军,为倪文俊簿掾,不久升任元帅,镇黄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谋杀徐寿辉未成,友谅袭杀文俊,尽领其军,自称平章政事。二十年(1360年),杀害寿辉,据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皇帝,改国号大汉。又联合张士诚夹击朱元璋,为朱元璋所败,退守武昌。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陈双方大战于鄱阳湖,友谅兵败,中流矢死。其子陈理逃奔武昌继位。次年降朱元璋。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割据者。沔阳(今属湖北)人。初为县吏。至正十一年(1351年),参加徐寿辉红巾军,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文俊谋杀寿辉不成,他杀死文俊,兼有其众,任平章,连克江西、福建诸地。两年后,迎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 自称汉王。二十年夏,杀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次年,朱元璋攻下江州,他退据武昌,寿辉旧部纷纷脱离,又屡为朱元璋所败。二十三年,大败于鄱阳湖,在九江口中箭死。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割据者。沔阳(今属湖北)人。渔民出身。初为县吏。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参加徐寿辉红巾军,隶倪文俊为簿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文俊谋杀寿辉不成,他杀死文俊,兼有其众,任平章,连克江西、福建诸地。两年后,迎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二十年夏,杀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次年,朱元璋攻下江州,他退都武昌,寿辉旧部纷纷脱离,又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促。二十三年,大败于鄱阳湖,在九江口中箭死。 陈友谅1320—1363元末红巾军领袖之一。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从徐寿辉起义,为倪文俊簿掾。佐文俊克诸州郡有功,升为元帅。天完太平二年(1357),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被他杀死。联合赵普胜克安庆,乘胜攻占江西、福建、浙江许多州县。天定元年(1359)挟徐寿辉徙都江州(江西九江), 自称汉王。次年杀徐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改元为大义。徐寿辉归部不服,纷纷离去。在与朱元璋争斗中,多次战败。大义四年(1363),发动鄱阳湖大战,大败,在九江口中箭死。其子陈理继位,次年投降朱元璋。 (参考图49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